一、什么是回調函數?
回調函數,本質上也是個函數(擱置函數和方法的爭議,就當這二者是一回事)。由“聲明”、“實現”、“調用”三部分組成。
在上面的例子中,我可以看出,函數amount(其實是Block),的聲明和調用在A類中,而實現部分在B類中。也就是說,B類實現了amount函數,但并沒有權限調用,最終還是 由A類觸發調用。我們稱這樣的機制為“回調”。意思是“雖然函數的實現寫在B類中,但是真正的調用還是得由A類來完成。”正常函數“函數聲明、實現均在一個類中完成。”
一句大白話理解“回調”的概念:“函數的實現部分雖然不在老家(A類),但是最終的調用還是由老家人完成”,這樣的函數就叫做回調函數。“老家人調用你,就叫回調,因為你本來就屬于老家。
用《無間道》理解“回調函數”概念:
香港警務處(類):
招聘了一名警察張三(聲明函數),并培養、訓練他(實現函數)。
招聘了一名警察陳仁貴(聲明函數),但并沒有培養他,而是被送進了三合會。但有任務的時候,警務處會調用陳仁貴(回調函數)。
廉政總署(類):使用警務處的張三(普通調用)。
三合會(類):培養、訓練陳仁貴(實現函數)。
第二個問題:什么情況下使用回調函數?
假設有A、B兩個類。
(1)A類有多種形態,要在B類中實現回調函數。如假設A類是網絡請求開源類ASIHttpRequest,它可能請求成功,也可能請求失敗。這個時候,B類就要針對以上兩個情況,作不同的處理。
(2)A類的形態由B類決定時,要在B類中實現回調函數。如UITableView類就會提供很多回調函數(iOS專業術語稱“委托”方法)
(3)A類需要向B類傳遞數據時,可以在B類中實現回調函數(A類一般是數據層比較耗時的操作類)。如舉的那個發工資的例子。在實際編程中,這樣的機制有個好處就是可以提升用戶的操作體驗。比如用戶從X頁面跳轉到Y頁面,需要向網絡請求數據,而且比較耗時,那我們怎么辦?有三種方案:第一種就是在X頁面展示一個旋轉指示器,當收到網絡傳回的數據時,在展現Y頁面。第二種就是使用回調函數。用戶從X頁面直接跳轉到Y頁面,Y頁面需要到數據讓數據層去執行,當收到數據時,再在Y頁面展現。第三種就是在Y頁面中開啟多線程。讓一個子線程專門到后臺去取數據。綜合來說,第二種更加簡介易懂,而且代碼緊湊。
第三個問題:使用回調函數有什么好處?
(1)可以讓實現方,根據回調方的多種形態進行不同的處理和操作。(ASIHttpRequest)
(2)可以讓實現方,根據自己的需要定制回調方的不同形態。(UITableView)
(3)可以將耗時的操作隱藏在回調方,不影響實現方其它信息的展示。
(4)讓代碼的邏輯更加集中,更加易讀。
什么是回調函數?——就是由聲明函數的類來調用的函數叫做回調函數。普通函數可以讓任何類調用。
“回調”的主語是誰?——聲明“回調函數”的那個類。
Block、委托、通知、回調函數,它們雖然名字不一樣,但是原理都一樣,都是“回調機制”的思想的具體實現!
iOS 10的時候NSTimer新增了一個帶block的API:
蘋果的官方文檔里說,將這個timer本身作為參數傳給block以此來避免循環引用:
/// - parameter: block The execution body of the timer; the timer itself is passed as the parameter to this block when executed to aid in avoiding cyclical references
有了這個API再也不需要繁瑣的手動注銷timer,結合weakSelf就可以輕松處理循環引用,如:
__weak typeof(self) weakSelf = self;self.timer = [NSTimer scheduledTimerWithTimeInterval:1 repeats:YES block:^(NSTimer * _Nonnull timer) { __strong typeof(self) strongSelf = weakSelf; [strongSelf printNum];}];
在這個API出現之前,self和timer的引用關系是:self->timer->self
現在的引用關系是:self->timer->weakSelf
但是只有iOS 10及之后的系統才能使用此API,而我們一般都是適配到iOS 8,所以有必要擴展一下。
如何擴展?
簡單點,寫個category,直接復制蘋果的API進去(思考API設計的時間都省了
注:相關教程知識閱讀請移步到IOS開發頻道。
|
新聞熱點
疑難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