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要寫的,是關于鍵盤中的剪刀腳結構。關于剪刀腳的部分,其實能夠提的不多,畢竟大家應該都知道什么是剪刀腳結構。不過個人有與幾家廠商聊過這樣的話題,剪刀腳多少還可以聊一些。在關于剪刀腳的論述當中,個人會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是筆電,另一部分則是桌上型鍵盤。
基本上筆電的剪刀腳與桌上型鍵盤的剪刀腳,在原理上沒有什么不同(至多就是桌上型有做較大行程的剪刀腳鍵盤),尤其現在的筆電,哪一個不是剪刀腳鍵盤?更是不需要特別提出來
不過由于前在個人的鍵盤文章中,有個小小的遺憾,那就是「巧克力鍵盤?孤島式鍵盤?這兩種其實是不一樣的鍵盤風格」的文章,寫得不好,想說要在過年前處理掉這個遺憾。所以就趁著寫剪刀腳的專題,在文章的后半段也會順勢提到這些。
先來談談剪刀腳的原理,在談到筆電的鍵盤時,其實就原理面來說,能講的東西不多。雖然各家筆電的剪刀腳結構多少會有差異,但也就僅僅是結構上的差異。在絕 大部分的情形下,無法據此說明能夠有更低的成本,或是手感就一定比較好或是比較差這類論述。反過來說,認為手感比較好的鍵盤,也無法據此來說明成本就一定 比較高。當然,這主要是指物料成本,如果是像ThinkPad那樣有人工去調整的話,自然是另當別論了。
再來就是比起手感而言,鍵位配置可能還比較重要些,鍵位配置好不好,可能就決定了你買不買這個筆電(尤其是輕省筆電,在各方面規格差異不是很大的情形下,鍵盤的大小以及配置,相形之下就重要多了,這部分在過年的時候,個人也會提出來討論)。
模塊化的筆電鍵盤:
不過現在還是回歸到正題,來提筆電上的剪刀腳吧。筆電的鍵盤是模塊化的設計,直接拆下來,就是一片薄薄的。所以若有因為鍵盤的毀損而送修筆電,即便是一個按鍵問題,也同樣是全部換新(通常要價不低,哭哭)
而拆開鍵盤后,就可以看到一部分筆電內部的東西,如風扇、主板、硬盤等(據說有些廠商會整個蓋起來,這點我就不確定了)。
之所以被稱為剪刀腳,主要是源于X型結構。就目前所看到的筆電,倒是還沒看過非剪刀腳設計的鍵盤(不過倒是看過早期的機械式鍵盤),目前拆過幾款筆電,在設計上是可以肯定是有差異的。不過會X交叉這倒是不變的。
就我看的筆電鍵盤來說,有不少在背面上會有一層鋁箔。
但少數也有完全沒使用的情形發生。
其實筆電剪刀腳的差異比個人想象的要大一些,像X按壓結構,你只要找個兩、三臺筆電拆一下(拆的時候請小心,容易弄壞)就會知道每家多多少少會有所不同(所以一樣的話,也許就可以猜鍵盤是同一個供貨商來源)。
依我所問的業界朋友,他有提到,事實上最早發明剪刀腳的專利時間已經過了,所以現在做剪刀腳的,不會有什么專利權的問題,但各家所做的剪刀腳在結構上會有些不同。而事實上,也有專門的供貨商在提供剪刀腳結構的鍵盤(有一家最大的名字我沒記下來Orz)
再來還有一個小小有趣的地方,就是針對長一點的按鍵,原來也有不同的做法。在我之前所想的,至少會有平衡金屬桿,然后X型按鍵結構會也跟著做長一點,就像上圖一般。
的確,是有比較長的做法。但事實上,也有直接采用兩個按壓模塊(但只有一個硅膠帽)。要說哪一個比較好,老實說,光是用按的是難以判別出哪一種比較好,甚至手感的差異也不是那么明確。
將X型結構拔下后,其實就可以更明確了解剪刀腳,上圖右邊是已拔下X結構部分,左邊則是影響手感的硅膠帽,而硅膠帽的下方就是薄膜。
所以,根據使用過,以及在實際拆下了解后,雖然各家在細節的設計上多少有差異,但正如之前所提到過的,很難據以為成本高低或是手感好壞的標準,僅能以主觀的認定(當然,也許可以用機器測來得知誰更加好一點)。當然,我也不太相信,有哪家廠商會特別像ThinkPad那樣,特別去調整鍵盤按壓的手感。
在這樣的情況之下,我們據原理來談談現今筆電界很流行的「孤島式鍵盤」。就可以知道,營銷意義遠大于實際意義。以原理的觀點來談的話,孤島式鍵盤并不會比以往的鍵盤更好的,若華碩、宏碁、微星等等廠商沒特別在手感方面下工夫,幾年前傳統的剪刀腳鍵帽造型并不會比現在流行的孤島式造型來得差。再講白一點,其實也就是外觀的差異。(所以就原理面來說,個人其實也不太贊同這樣的分類形式,只是就筆電上來講是OK的)
而現今所流行的「孤島式鍵盤」,也被人稱「巧克力鍵盤」,不過其實這并不是理想的稱呼。事實上「巧克力鍵盤」是另有所指。個人之前寫了一篇文章并不是很理想的文章,有提到這樣的狀況。
那篇文章寫得不理想,最主要的原因是該篇屬于回復性質,所回復的,是T客邦網站的「懸浮式?孤島式?巧克力鍵盤?」雖然有些觀點我這邊并不完全贊同,尤其該篇以辨析為目的,但主要以「巧克力鍵盤」來稱呼有些不妥,雖然目前已經有混用的情形。但從外觀上,各類型的區別有明白提到,是一篇相當不錯的文章,因此本意本來是想請讀者連過去看,然后再回頭看個人的想法。
不過一來個人沒寫清楚,二來我之前所做的方式也過于麻煩,結果造成語焉不詳的問題。因此在這邊做一個重點性的整理,讓遺憾不要留到第二年去XD。
孤島式鍵盤概說
其實要說來由,我自己也不是很明確知道時間點,只知道最先由Sony開始,之后蘋果也有采用。所以在網絡上想辦法找一些相關的文章,至少就現存的文章來看,是2003年11月時可以找得到(在這篇文章的第二張圖,就是上圖)。機型為PCG-X505。還有另一篇圖文完整的文章,提到當時的12月就會開始販賣。當時的規格是Pentium M 1GHz,512MB內存,以及20GB硬盤,采用Win XP Pro版本操作系統。
不過有趣的是,至少在個人查到的幾篇早期中文的新聞稿中,并沒有強調鍵盤采用的形式。所以后來會有人認為是蘋果優先采用孤島式鍵盤,我想也是有點原因的
最近在寫這個專題時,我也有問過幾個人,就是Sony是如何稱呼自己的鍵盤,他們是說Sony就是直接稱為「Isolation Keyboard」,至于中文的部分,稱呼就多有分歧,除了「孤島式」之外,還有「分離式」、「獨立式」等等。
若不談Sony對這樣鍵盤的稱呼,還有另一個稱呼「Chiclet Keyboard」也被普遍使用。至于「Chiclet」是什么意思,用Google關鍵詞搜一下圖片,大家就可以理解為何孤島式鍵盤被稱為「Chiclet Keyboard」。
巧克力鍵盤的形式其實是另外一種。
巧克力鍵盤如上圖。
那么為何巧克力鍵盤與孤島式鍵盤會混稱?
巧克力鍵盤的稱呼,在最早的時候根本就沒有聽過,是最近這一、兩年才逐漸多了起來。在判斷上,Sony以及蘋果采用的時候,倒是沒有聽過巧克力鍵盤。說起來要怪華碩營銷呀,至少在巧克力鍵盤普遍被稱呼時,華碩的推波助瀾真是功不可沒呀。也許是因為Chiclet音近于Chocolate的關系吧,所以中文就被誤稱為巧克力鍵盤。
不過,個人看到華碩現在販賣的機種,已經有看到鍵盤被稱為孤島式(是后來又改過來了嗎?)。目前所看到的,大概就是巧克力鍵盤與孤島式鍵盤被混用的現象。
剪刀腳未來的走向
就筆電而言,剪刀腳鍵盤因為是唯一的可能,因此外型的變化或是其他功能追加是最有可能的(如果重心要放在鍵盤上的話)。而外型的變化比較不會有成本增加的問題,因此今年可以看到更多孤島式鍵盤設計的筆電(第二代輕省筆電就是如此)。至于其他功能的追加,這會牽涉到成本,目前所看到的,就是發光機能,在較高價的筆電上可以發現。
也許在未來,搞不好又會出現其他外型設計,然后被賦予新的稱呼,就像孤島式鍵盤如此的情形也說不定。不過個人還是比較希望,能夠看到與剪刀腳X架構不同的按壓設計出現呀。
前一篇談到筆電的剪刀腳,在發展上算是比較單純(事實上也是有一些結構的差異),因此談到筆電鍵盤時,可能更多的時候,會放在外形設計上,比如說孤島式設計一類的。但如果我們將剪刀腳結構設計的鍵盤,不限制在筆電上,擴及于桌上型鍵盤,有些東西就值得談談了。
桌上型鍵盤剪刀腳發展的現況:
以目前所看到的桌上型剪刀腳鍵盤,撇除各廠商間剪刀腳架構本身所會有的差異之外,發展方向大致為二,一種是仿筆電鍵盤設計,強調鍵盤與筆電鍵盤一模一樣,有相同的打感經驗,目標客群比較著重在筆電使用者。
另一種則是強調比傳統薄膜鍵盤有更好的打感,由于是與傳統薄膜鍵盤比較,因此在按鍵行程上的設計會與桌上型鍵盤靠攏,會特別加高一些,與傳統薄膜的按鍵行程接近。畢竟對于習慣使用桌上型鍵盤的用戶來說,筆電的短行程按鍵就不一定能夠適應,所以這類剪刀腳鍵盤在規劃上都會特別考慮按鍵行程的問題。
這兩種方向的設計誰好誰壞其實也很難說,因為對于習慣使用筆電的人來說,短行程按鍵會比較習慣。但對于非習慣使用筆電的人來講,短行程打起來會有種反震的感覺,并不是很舒服。比如說像羅技官網,談到他們剪刀腳系統(所謂的PerfectStroke按鍵系統),就有提到一段:
「使用一般的筆記本電腦鍵盤時,您的手指必須移動 2.2 公厘來使一顆按鍵產生作用。相反地,大部分的桌面計算機的舒適按鍵行程是 3.5 公厘到 4 公厘。我們的 PerfectStroke 鍵盤按鍵行程是 3.2 公厘,如此您就可享受安靜、反應快的打字經驗,同時感到很舒適。」
其實這樣的調調,也不是羅技首先提出來的(羅技應該算非常慢提了,重點是現在還有產品在賣,較好驗證)。不過持有這樣調調的廠商其實倒是滿多的(只是找不找得到他們的想法與聲明就是了)。在我手上的資料中(居然翻到了XD),剛好有幾年前明基提出來的X架構。
X架構很明確提到,X架構就是要結合傳統鍵盤以及筆電鍵盤兩者優點的鍵盤。
所以,當你在購買剪刀腳鍵盤時,也記得要考慮一下你本身的特性,是要選用與筆電一樣行程的,還是再重新設計按鍵行程高度的剪刀腳鍵盤。
雖然基本上玩家應該都知道,不過我還是簡單提一下,剪刀腳鍵盤本身就是薄膜式鍵盤,不過在按壓結構上有其特殊的地方,因此與一般市面上最為常見的薄膜鍵盤 做個區隔,將原來的設計稱為傳統薄膜(講是講傳統薄膜啦,不過就算是傳統薄膜,在按壓結構上有些廠商設計其實還是有些差異的)。
基本上只要看到有以上薄薄的三片薄膜,就是薄膜式鍵盤,也是目前鍵盤最為普遍的設計。
許多人堅信剪刀腳鍵盤比傳統薄膜鍵盤要來得好,并且提了幾種理由,比如說由于是X結構,在按壓上鍵帽所受壓力比較平均,不像傳統薄膜鍵盤,若按到中間 OK,但若是按到旁邊,可能會因為摩擦,需要花較多的氣力下壓。若使用時間一久,很可能發生卡鍵的狀況。就手感上來說,剪刀腳會是更好的選擇。(不過事實 上,設計得當的傳統薄膜鍵盤,說要卡鍵其實也沒有這么容易就是)。
就個人的使用經驗來說,個人的確比較喜歡剪刀腳手感更甚傳統薄膜。不過還是老話一句,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想法。如果硬要我下評論的話,的確剪刀腳的手感在普遍上來說是高于傳統薄膜。
不過我會比較歸罪于傳統薄膜一代不如一代,并不是傳統薄膜鍵盤真的不行。
我手上有幾把數年前的薄膜鍵盤,手感有其特殊性,比如說EZ的人體工學鍵盤以前是個人的最愛。不說其他,PⅡ計算機時代的ACK-230鍵盤與現在的ACK-230就有不同。
現在也不能說沒有好的傳統薄膜鍵盤,只不過現在以低價為主,市面上看來好像有很多的選擇,但事實上打起來很令人流眼淚。
反觀剪刀腳鍵盤,素質就整齊多了,雖然也同樣可以分出高下,但在臺灣市面上,較便宜的剪刀腳還不至于像很便宜的傳統薄膜鍵盤那樣。也因此在手感上來說,整體形象剪刀腳是比較好一些。
至于壽命,我想剪刀腳并不會比傳統薄膜來得好。就按壓結構來說,剪刀腳似乎稱不上強壯。
當然,如果要談手感的話,你一句我一句是比較主觀,所以結構通常都是你自己先試再說。不過,我們還是有一些輔助的方法可以來談談手感,以幫助雙方在認知上的溝通,那就是按鍵行程圖。
上圖是某一款剪刀腳鍵盤行程圖。黑色的線代表按下至底的行程,綠色則為按鍵回彈的行程。測試了八個不同的按鍵(ESC、F11、Back、Enter、Y、J、Space、Ctrl)
首先必須要說明的是,當按下按鍵時所花費的力氣,而不是從小力花到大力(大力、小力只是相對而言,以這圖表來說,所花的最大力氣還沒到65克)。而是在按下去后的不久,就會花比較大的力氣,在經過一個高峰后,接著就降下來,直到觸底后才會再上升。
剪刀腳手感的特性,就是按壓與回彈的曲線很接近,不會與傳統薄膜那樣有較大的落差。至于再詳細一點的手感說明,個人將于下集說明。
剪刀腳鍵盤比上傳統薄膜鍵盤的優勢?
比上傳統薄膜鍵盤,與其說手感大勝,就我的觀感來說,倒不如說剪刀腳鍵盤因為可以做得比較薄,在造型的設計上更為吃香,更有彈性。
剪刀腳結構還有一些玄機在里面
剪刀腳除了各家X型結構差異可能會有差異之外,塑料的采用其實也會有差。在按壓結構上,有的廠商可能會采用二次料。什么是二次料呢,就是摻雜了其他回收的材料。而采用二次料會有什么問題呢?最主要的,還是會有壽命上的疑慮,壽命會比較短些。
不過二次料的采用會影響手感,會感覺比較軟一些。因此有些廠商會因為手感的因素而采用二次料,以符合某些特定使用族群。我只能說手感威能大呀,連二次料的手法都出來了。
所以,如果我們從結構來看,采用二次料的剪刀腳鍵盤,無疑是比較不好的。但若從手感的調整來看,如果它能夠提供更適切的手感,那采用二次料,倒也不是沒有優點。
那要怎么看是不是二次料呢?其實還滿簡單的。一次料的話,顏色都會很白,但若摻了其他回收材料,顏色自然就不會那么白了,只要比一下就會知道差異所在了。像上圖左邊顯然就是二次料的采用所形成的白。
最后,個人還要再提醒一下因為筆電的關系,所造成跟剪刀腳鍵盤有關的兩個迷思:
筆電鍵盤過來的糟糕印象之一:巧克力鍵盤與孤島式鍵盤混用
個人不希望巧克力鍵盤與孤島式鍵盤名稱混用。倒不是我堅持什么才是正確的稱呼。科科,我是屬于東西能溝通就好的那種人,約定俗成就OK,不是那種堅持什么才是正確的對錯魔人。
巧克力鍵盤之名取代孤島式鍵盤本身是沒有什么問題,前提如果是沒有巧克力鍵盤的話。
本來之前限制在筆電討論的時候,問題不算很大,最主要的原因是你買筆電時,鍵盤通常不太會是你買筆電的主要考慮,再加上各家筆電的按鍵手感差異也不見得有多大(或是說,就算有差異,但這差異實在也很難造成你買A不買B的原因)
所以講白了,這個筆電用巧克力鍵盤,到底是真的巧克力鍵盤還是孤島式鍵盤,不太會影響你要不要買這臺筆電的決定。關于筆電鍵盤的部分,唏哩呼嚕一下就過去了,最多鍵位配置可能還會研究一下。
但對于桌上型鍵盤來說就不同了,鍵盤就是全部,外型的變化其實就有可能決定買這或是不買這。當我們把孤島式鍵盤與巧克力鍵盤混用時,看到孤島式鍵盤,我們稱呼巧克力鍵盤也許是沒有問題。
但若真正遇到巧克力鍵盤呢?這才是個人不贊同混用的原因。因為已經造成溝通上的問題。
所以,我們要怎么稱呼上面這把鍵盤呢?原本是可以稱呼巧克力鍵盤,沒錯。但因為混用的結果,造成了認知上的混淆。所以,最大的問題是在于巧克力鍵盤還有在販賣,要怎么稱呼原本該被稱為巧克力鍵盤的上述產品?混用會造成一些無法溝通的狀況。
筆電鍵盤過來的糟糕印象之二:孤島式鍵盤是剪刀腳鍵盤
比如說,在前一篇文章當中,個人提到就原理面來說,個人其實不是很贊同特別去為外形取個「孤島式鍵盤」。原因是什么呢?很簡單,由于筆電是剪刀腳鍵盤,所以一旦當「孤島式鍵盤」成為常態稱呼之后,我們就很容易會認為「孤島式鍵盤」是剪刀腳鍵盤其中的一種。
不過,這并不是正確的。事實上,就桌上型鍵盤來說,孤島式鍵帽的設計,并不一定是剪刀腳的設計。
上述兩款都是孤島式鍵盤,經過拆解后,就可以很容易明白,孤島式鍵帽的設計,并不一定要搭配剪刀腳。
理清以上兩個對于剪刀腳鍵盤可能的誤區后,相信各位對于剪刀鍵盤應該有更進一步的認知。
新聞熱點
疑難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