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纖鏈路的概述
傳輸介質是光纖,過程走的是物理鏈路(需要實體線路連接,而不是像手機信號傳輸是無線的),所以就叫光纖鏈路了。
數據中心現在的設備將被組織并分成各個不同的功能區域:服務器區、存儲設備區、中心交換機區、路由器和高性能的集群計算機區。這種有序的安排,對于服務要求的增長、電源及冷卻系統的結構化設計會有稍微的幫助。
可以想象,物理的空間是很難再增加的,現在的結構可以比較昂貴地去支持此種非急需的需求。數據中心將會按照功能模塊劃分區域。當需要有對新增需求的投資時,這種結構不會因時間的流逝而阻礙投資的效用。
促進無縫聯接
在此基礎架構上的互聯問題會影響到線路“互聯”的需求(或者是“串聯”)。在很早以前,數據中心的角色就是聯接到“任何地方”。很多的用戶在企業或者是廣域網中都想訪問到所有的在服務器上運行的服務,所以需要服務器都可以直接訪問到存儲的設備等。
核心交換機是促進背板交換形式的聯接,但也同時意味著布線需要提供每個功能區域,每個模塊和每個核心區域之間的互聯。最大的容量,最長的布線系統到來了,隨著時間的增長,將會需要增加更多的線路及更快的鏈路速度。
傳統的方案,而且在設備并不是太多時,從服務器到交換機及存儲設備,會使用個別的長跳線去直接互接。在一個小的數據中心中,這是有可取之處的。它有比較低的成本而且可行。但是當設備及數據中心的應用開始增長時,這種點到點形式的直聯跳線方式會慢慢地扼殺一個數據中心。所有人都有這樣的經驗,隨著時間的增長,這種如面條般的跳線會越來越多。
設備的變更,增加變得越來越難以控制及管理。由于間接性的存儲損耗,個別的線路性能和可靠性開始下降。最后,可利用的線路布放空間變得擁擠及阻塞,嚴重影響到將來應用的擴展。現今結構化布線的設計,開始慢慢被人們所接受。它很好地適應將來數據中心的模塊化設計思路,增加可管理性,可靠性及可測量性。然而,它同時帶來了比較高的初期建設費用及需要注意布線系統中因增加了更多的聯接后產生的額外的損耗
當設計及建設一個結構化光纜布線系統時,不可避免的幾個問題是:使用那種光纜?將會有多少種的標準?對于光纜的問題,答案將會是比較清晰的:OM3(激光優化50um的光纜)能提供比較低的系統總價格(光纜加上激光發射器),能支持足夠多的設備及鏈路長度,而且帶寬能支持將來的100Gbits/sec協議。
行業的OM4標準也已經發布。它本質上是一個更加高帶寬的OM3光纖,支持更長的鏈路和更多的應用。因為高速度的數據應用通常會使用現有鏈路的長度變短,所以必須計劃好線路的結構及未來如何升級。
光纖數量的需求需要有詳細的計劃及計算。首先,考慮每個設備機柜的數據交換結構及級別,最終每一行機柜的級別,和集合的級別。其次是考慮將要使用設備的類型及密度。然而這是沒有一個簡單及容易回答的答案。基于已知設備的類型(比如是刀片式服務器)是可能設計及提供光纖在每個機柜的數量的。有二個需要考慮的要點:
1.確認每行機柜需要的總的光纖數量,配置一個在以后日子中可以靈活配置及更改的每個機柜的光纖使用量。
2.計劃好光纖線路由及互聯光纖配線箱,方便將來在每行的機柜上增加光纖。例如,處理能力從10Gbit鏈路升級到40G及100G時,意味著每個鏈路從使用2芯光纖升級到使用8或者20芯平行的光纖。
根據設備技術的發展,大概很難從開始就提供超前數量的光纖。但是使用靈活的光纖布線系統去支持將來的需求,而且在將來增加光纖數量時對于整體的布線系統不會產生太大的影響,是可以做到的。建議最少在每個機柜中布置24芯的光纖。對于虛擬計算,高密度刀片式服務器,集中的以太網光纖通道,10G線路等應用,每個機柜中布置48芯或者是96芯給高可用性的光纖配線箱是一個好的選擇。
以上就是如何給高密度光纖鏈路在數據中心設計綜合布線,以及高密度光纖布線的時候應該注意的事項,希望給做綜合布線的朋友們一點幫助,謝謝閱讀,請繼續關注VEVB武林網。
新聞熱點
疑難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