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對稱交換機一般多用的是基于共享的存儲緩沖器中,但是有許多人對不對稱交換機都有一些誤解,那么要如何正確理解不對稱交換機技術呢?現在小編就帶你正確理解不對稱交換機技術。
不對稱交換機一般多用的是基于共享的存儲緩沖器中,它的唯一的好處就是可以避免大量的數據包丟失,這在日常的使用過程中是十分有用的,為一些中小型企業減少了不小的壓力。
以太網交換機一般使用緩沖技術來存儲和發送數據包到合適的端口或者多個端口。這個用來臨時存放數據的地方就叫做存儲器緩沖區。存儲器緩沖區一般是通過兩種方式在轉發數據包。
基于端口的存儲緩沖期與基于共享存儲器緩沖區。假設現在有個交換機,其只有A、B、C三個接口?,F在假設從交換機的 A端口有個數據需要發送到C端口,這個存儲緩沖區該如何工作呢?
若不對稱交換機 采用的是基于端口的存儲緩沖器中,則數據包將存儲在與特定的進入端口相連的隊列中。也就是說,當數據包從交換機的端口A中進入,向從端口C出去時,則數據先會依次存儲在端口A的存儲器緩沖區里面,而不是直接被轉發給發出端口C的存儲器緩沖區里面。
交換機需要先判斷一下,端口A所在的存儲器緩沖區里面,在這個數據包前面是否有其他的包存在。根據先來后到的原則,只有等到其前面的數據包全部發送完畢后,這個數據包才會被發送到C端口的存儲器緩沖區里面,然后再進行排隊等候。
等到其前面的數據全部發送出去之后,這個數據包才會在C端口上被發送出去。所以,這很可能導致數據的延遲,當一個C端口或者A端口比較繁忙時,這種延遲的現象就會比較嚴重。
而且,這個存儲器緩沖區的的大小一般是受到端口限制的。如此的話,若把數據從100M/S的端口發送到10 M/S的端口上去的時候,數據的丟包現象就會比較嚴重。所以,基于端口的存儲緩沖器,一般常用于對稱交換機上,而不用于不對稱交換機。
不對稱交換機一般多用的是基于共享的存儲緩沖器里。共享存儲緩沖器是指在交換機上,有專門一塊地方,用來臨時存放這些數據包。而這塊地方又是共享的,交換機的各個端口都可以訪問。
這個基于端口的存儲緩沖器有本質的區別。后者的話,各個存儲緩沖器是各自獨立的,端口之間不能相互訪問存儲緩沖器,而只有端口主動進行數據包的發送。另外一個區別就是,基于端口的存儲緩沖器一般來說,其容量都是固定的;而基于共享的端口緩沖期,其存儲的容量則是根據端口的需求不同,而進行動態分配的。
如現在交換機的一個100M/S的端口需要發送一個數據給10M/S的端口,則此時,共享存儲緩沖器就會給其分配足夠大的存儲器容量,讓其能夠一次性把數據包都進來,然后再共享存儲緩沖器中進行等待,通過10M/S的端口發送出去。
這么做的好處就是可以極大的減少數據丟包的現象。這對于不對稱交換機進行正常工作時非常有用的,使得100M/S速度的端口中的包能夠被成功發送到10M/S的端口上去,隨著計算機及其互聯技術(也即通常所謂的“網絡技術”)的迅速發展,以太網成為了迄今為止普及率最高的短距離二層計算機網絡。而以太網的核心部件就是以太網交換機。
不論是人工交換還是程控交換,都是為了傳輸語音信號,是需要獨占線路的“電路交換”。而以太網是一種計算機網絡,需要傳輸的是數據,因此采用的是“包交換”。但無論采取哪種交換方式,交換機為兩點間提供“獨享通路”的特性不會改變。
就以太網設備而言,交換機和集線器的本質區別就在于:當A發信息給B時,如果通過集線器,則接入集線器的所有網絡節點都會收到這條信息(也就是以廣播形式發送),只是網卡在硬件層面就會過濾掉不是發給本機的信息;而如果通過交換機,除非A通知交換機廣播,否則發給B的信息C絕不會收到(獲取交換機控制權限從而監聽的情況除外)。
目前,以太網交換機廠商根據市場需求,推出了三層甚至四層交換機。但無論如何,其核心功能仍是二層的以太網數據包交換,只是帶有了一定的處理IP層甚至更高層數據包的能力。
以上就是帶你正確理解不對稱交換機技術的內容,希望本文的內容對大家的學習或者工作能帶來一定的幫助,同時也希望多多支持武林技術頻道!
新聞熱點
疑難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