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板是電腦中非常重要的一個器件,它是其它所有配件的基本平臺。所以,我們先一起來認識主板的板型,希望更多讀者能夠在了解主板、認識主板的前提下去安裝一塊主板。
一、了解主板的板型
我們常說的主板的板型,是指主板上各元器件的布局排列方式。大家可能會覺得奇怪,這篇文章不是讓談如何安裝主板嗎?怎么又扯上主板的板型呀?因為不同的主板板型可能需要不同的機箱、電源供應器等等。所以我們有必要了解一下常見的主板板型,主要有:AT、Baby AT、ATX、Micro ATX、Flex ATX等結構。
1.AT結構(如圖1所示)
AT是最基本的板型,一般應用在586以前的主板上。AT主板的尺寸較大,板上可放置較多元器件和擴充插槽。它是采用直式的設計,鍵盤插座所處邊為上沿,主板的左上方有8個I/O擴充插槽。但是一些外設的接口(如:串口、并行口等)需要用電纜連接后再安裝在機箱上,大量的線纜導致計算機內部結構復雜,視線混亂,布局不合理。
2.Baby AT結構(如圖2所示)
Baby AT主板是AT主板的改良型,比AT主板略長,而寬度大大窄于AT主板。Baby AT主板沿襲了AT主板的I/O擴展插槽、鍵盤插座等外設接口及元器件的擺放位置,而對內存槽等內部元器件結構進行緊縮,再加上大規模集成電路使內部元器件減少,使Baby AT主板比AT主板布局更合理些。但是在安裝PCI或ISA長卡時,由于被CPU和CPU散熱器所擋,容易出現安裝不到位的情況。Baby AT主板上,一般都同時內建有兩個6針連接器和20針電源連接器,所以可以使用AT或ATX電源供應器。
3.ATX結構(如圖3所示)
ATX是目前最常見的主板結構,它在Baby AT的基礎上逆時針旋轉了90度,這使主板的長邊緊貼機箱后部,外設接口可以直接集成到主板上。ATX結構中具有標準的I/O面板插座,提供有兩個串行口、一個并行口、一個PS/2鼠標接口和一個PS/2鍵盤接口,其尺寸為159mm×44.5mm。這些I/O接口信號直接從主板上引出,取消了連接線纜,使得主板上可以集成更多的功能,也就消除了電磁幅射、爭用空間等弊端,進一步提高了系統的穩定性和可維護性。另外在主板設計上,由于橫向寬度加寬,內存插槽可以緊挨最右邊的I/O槽設計,CPU插槽也設計在內存插槽的右側或下部,使I/O槽上插全長板卡不再受限,內存條更換也更加方便快捷。軟驅接口與硬盤接口的排列位置,更是讓你節省數據線,方便安裝。
4.Micro ATX結構(如圖4所示)
Micro ATX也稱Mini ATX結構,它是ATX結構的簡化版。Micro ATX規格被推出的最主要目的是為了降低個人電腦系統的總體成本與減少電腦系統對電源的需求量。Micro ATX結構的主要特性:更小的主板尺寸、更小的電源供應器,減小主板與電源供應器的尺寸直接反應的就是對于電腦系統的成本下降。雖然減小主板的尺寸可以降低成本,但是主板上可以使用的I/O擴充槽也相對減少了,Micro ATX支持最多到四個擴充槽,這些擴充槽可以是ISA、PCI或AGP等各種規格的組合,視主板制造廠商而定。
新聞熱點
疑難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