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內存的主要技術指標
1.內存的容量
目前常見的內存存儲容量單條為512MB、1GB、2GB的,一般來說,我們盡量配置單條容量較大的內存。內存的容量大小影響計算機的執行速度,容量越大,能存儲的數據越多,CPU讀取的速度也越快。
2.內存的速度
內存是使用“ns,納秒,1ns = 10-9秒”為單位計算存取速度,而其他外置存儲裝置,如硬盤,則使用“ms,毫秒,1ms=10-3秒”為單位。
3.內存的工作頻率
內存模塊的包裝上,常標明DDR400、DDRⅡ800、DDRⅢ1333、DDRⅢ1600 DDRxxx的數字表示內存的工作頻率,工作頻率是指內存與CPU數據交換的速度。
4.內存的帶寬
內存包裝也會有PC3200、PC6400等標記,PCxxxx的數字部分則是內存的“工作帶寬”。工作帶寬是內存每秒可以處理、提供的數據量。兩者可以通過數學公式來互換,工作帶寬越大,工作頻率就越高,性能也越好。內存帶寬的計算方法為:B表示帶寬、F表于存儲器時鐘頻率、D表示存儲器數據總線位數(目前均為64位)、N表示時鐘脈沖上下沿傳輸系數,則:B=F*D/8*N。
5.內存的CL值
CL是指內存收到要求數據的命令,到檢索出數據所延遲的時鐘周期。如CL2內存模塊需要2個延遲時鐘周期,因此CL數值越小越好,當然,其價格也越貴。一般,DDR內存的CL值為2~3,DDRⅡ內存的CL值為3.5~4,DDRⅢ內存的CL值為5~11。
6.內存通道
目前有雙通道和三通道,可解決內存帶寬不足的問題,三通道內存技術是雙通道內存技術的后續技術發展。
7.雙、單面內存模塊
市場上的內存模塊有些是單面顆粒的,也有雙面顆粒的。雙面模塊會比單面的性能稍微好一些。還有以后的內存加速技術,都是適用于雙面內存模塊的。
8.ECC內存模塊
ECC全名為Error Correction Code(錯誤檢查和糾正),ECC內存模塊是提供給服務器、高端計算機使用的,而且還需要主板支持ECC內存模塊才可以正常使用,一般個人計算機并不需要ECC內存模塊。
二、內存故障分析
[故障現象1]開機黑屏,伴有內存報警,無法正常啟動。
[分析處理]在安裝內存時沒有裝到位、機器在搬動過程中震動、內存金手指的氧化等,都會引起內存與插槽的接觸不良。現象表現為在開機過程中不能正常啟動,解決的方法如下:第一步,取下內存,重新裝好再開機啟動,如果正常啟動說明是內存沒安裝好引起的接觸不良;如果仍不能正常啟動,第二步,取下內存用無水酒精和橡皮擦內存的金手指和插槽后再安裝,如果正常啟動可能是金手指上有灰塵或氧化引起的故障;如果還不能正常工作,第三步,應換個內存插槽試插內存,如果能正常啟動說明可能是主板上的原來插入內存插槽的故障。如果上述方法都無法解決,則有可能是內存物理損壞。
[故障現象2]開機黑屏,也可能伴有內存報警,無法正常啟動。
[分析處理]這種內存故障可能會報警,也可能不報警。如果不報警,那么故障同主板損壞、CPU燒壞等故障表現差不多,我們必須認真判斷硬件故障,使用“替換法”“最小硬件法”等方法,從而確定出損壞的硬件,如果更換內存即可排除故障,則說明是內存的物理損壞。
注:“替換法”“最小硬件法”可參見第15章。
[故障現象3]計算機有時開機后內存報警;有時能啟動操作系統,但經常自動進入
Windows操作系統安全模式,運行應用軟件時莫名死機;不識別和不能支持大容量的內存。[分析處理]主板芯片組與內存不兼容引起的故障是比較麻煩的事,常遇的就是捷波主板與茂矽內存,它們在一起使用經常會出現開機內存報警的現象,拔插內存后故障會消失,但是過段時間可能還會再次出現。根本的解決方法就是更換內存或主板。
[故障現象4]有時計算機不能啟動;有時能進入操作系統,但是運行應用軟件時會給出一些錯誤提示或無故經常死機或重啟,不能正確識別內存容量等。
[分析處理]計算機升級,新買了內存,但舊的又舍不得扔,這樣兩根內存同時使用既不浪費又增加內存容量;或主板支持雙通道,用兩根內存組成雙通道內存系統。這些情況都是雙內存同時在工作。也許這些內存中單個工作都很正常,但組成雙內存后可能存在著一些兼容上的問題,導致系統不穩定。可以試著更換內存的位置,這是最為簡單也是最為常用的一種方法,一般是把低速的舊內存插在靠前的位置上。也可以先使用其中的一個內存啟動系統后進入BIOS設置,將與內存有關的設置項依照低速內存的規格設置。假設是DDR333和DDR400的內存混合使用,先裝上DDR333內存,將計算機啟動,進入BIOS設置,將內存的工作頻率及反應時間調慢,以舊內存可以穩定運行的規格為準,再關機插入DDR400內存,這就是所謂的“就低”原則。雙內存兼容問題比較徹底的解決方法是盡量購買兩條品牌、速度、容量等指標相同的內存,這樣能最大限度避免兼容問題的發生。
新聞熱點
疑難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