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ergae Seek Time:平均尋道時間,意指磁頭從當前磁道移到所要讀寫的目標磁道所需要的時間,通常以ms(milli-second,千萬之一秒)為單位。與其相關的名詞還有Maximum Seek Time(最大尋道時間),意指磁頭從最外圈移到最內圈所需要的時間,同樣也是以ms為計量單位。其實,Avergae Seek Time就是Maximum Seek Time的一半。目前常見的硬盤的Avergae Seek Time大約在9ms左右。
Latency Time:延遲時間或潛伏周期。相對于Avergae Seek Time所強調的磁頭動作,Latency Time的重心則放在盤片動作部分,意指在磁頭不動的前提下,磁頭等待旋轉的盤片將需要讀寫的扇區移動到其下方所需的時間,一般以ms為單位。Avergae Latency Time就是盤片旋轉半圈的時間。對于目前常見的7200rpm硬盤,Avergae Latency Time=60÷7200÷2=4.167ms。
Head Switch Time:磁頭交換時間。一般而言,一張盤片都會有兩個磁頭負責讀寫工作(正、反面各一個)。因為一個硬盤所包含的盤片往往不只一張,所以磁頭也會更多。由于這些磁頭都安裝在同一個磁頭支撐臂(Head Arm)上,因此當某個磁頭要存取某個扇區上的資料時,其他的磁頭也會同時跟著移動。而所謂的Head Switch Time,即指硬盤將存取工作轉移切換給某個磁頭所消耗的時間。實際上,這個時間非常的短,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因此在多數硬盤參數中不會提及。
Data Access Time:數據訪問時間,指的是從系統發出讀取命令到硬盤開始讀取資料所需要的時間,它是Head Switch Time、Avergae Seek Time與Latency Time的總和,同樣也是以ms為單位。
Data Transfer Rate:數據傳輸率,指磁頭讀取資料時的速度,通常以MB/s(每秒傳送的MB數)為單位。目前的硬盤這個值大約為40MB/s,而通常宣傳的最大100MB/s或者133MB/s其實只是硬盤接口的最大速度。
Cache:就是常說的緩存。通常硬盤緩存越大,對整體效能的提高越有益。目前市面上硬盤的緩存數大多為2MB,部分高性能的型號達到8MB。
rpm:為Revolution Per Minute的縮寫,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硬盤轉速。目前市面上多為5400與7200rpm的硬盤,高檔一些的SCSI硬盤還有10000或15000rpm。理論上,硬盤轉速值越高,Latency Time越短,數據傳輸率越高,性能越好。
MTBF:為Mean Time Between Failure的縮寫,意指硬盤平均發生錯誤的間隔時間。
新聞熱點
疑難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