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技術的成熟以及生產成本的下降,硬盤的價格和它的容量成反比的一路狂降,現在一般普通用戶的硬盤動輒120G或160G,一些喜歡下載東東的玩家更是用到了三四百個Gb的硬盤了。大容量以及高轉速的硬盤給用戶帶來更多的存儲空間,同時呢,它也帶來更多的不穩定性,經常會無緣無故的數據丟失進不了系統,更甚是整個硬盤GAME OVER。不少用戶在抱怨,怎么就以前那些小硬盤反而不會經常出狀況呢?
其實,這些問題的產生不僅和硬盤的質量有關,而且和我們用戶使用硬盤的習慣也有很大關系。硬盤作為電子產品,出現數據丟失等現象是比較常見的,因此,作為用戶我們要養成務份重要數據的良好習慣,同時掌握一些解決常見的數據丟失故障的技巧,這樣才能在必要的時候及時搶救出你硬盤里的數據,把硬盤損壞帶來的損害降到最低。
一、未雨綢繆,談新硬盤的分區
拿到一塊新的硬盤,要做的第一件事當然就是分區了。這一步驟的重要性很容易被用戶忽略,一般用戶都會很隨意地安排硬盤的分區。其實,硬盤分區是否合理直接影響到以后工作的便利性和數據的安全性。
1.硬盤分區基本知識
講到硬盤分區,就得為大家介紹一下分區的基本知識了。一般在完成硬盤分區之后,會形成3種形式的分區狀態;即主分區、擴展分區和邏輯分區。
主分區是一個比較單純的分區,通常位于硬盤的最前面一塊區域中,構成邏輯C磁盤。其中的主引導程序是它的一部分,此段程序主要用于檢測硬盤分區的正確性,并確定活動分區,負責把引導權移交給活動分區的DOS或其他操作系統。此段程序損壞將無法從硬盤引導,但從軟區或光區之后可對硬盤進行讀寫。
擴展分區和邏輯分區的概念比較復雜,可能會造成硬盤分區與邏輯磁盤混淆;分區表的第四個字節為分區類型值,正常的可引導的大于32mb的基本DOS分區值為06,擴展的DOS分區值是05。如果把基本DOS分區類型改為05則無法啟動系統,并且不能讀寫其中的數據。分區表中還有其他數據用于紀錄分區的起始或終止地址。這些數據的損壞將造成該分區的混亂或丟失,一般無法進行手工恢復,唯一的方法是用備份的分區表數據重新寫回,或者從其他的相同類型的并且分區狀況相同的硬盤上獲取分區表數據。
由于微機操作系統僅僅為分區表保留了64個字節的存儲空間,而每個分區的參數占據16個字節,所以操作系統只允許存儲4個分區的數據,實際使用中4個邏輯磁盤往往不能滿足需求;我們常說的硬盤擴展分區,它只是一個指向下一個分區的指針,這種指針結構將形成一個單向鏈表。所以一旦單向鏈表發生問題,將會導致磁盤的丟失。如果對這個概念仍是搞不清楚,那就直接記住一個簡單原則好了:只有在建立了擴展分區的基礎上才能建立邏輯分區,而擴展分區的損壞直接導致邏輯分區丟失。
2.硬盤分區推薦工具
目前用于硬盤分區的軟件非常多,像FDISK、NORTONDISKDOCTOR和PQMagic等等,用戶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進行選擇。在這里,筆者向大家推薦這款國產硬盤分區工具DiskMan,它的功能比較強,而且是全中文界面,非常適合國人使用。
3.硬盤分區小技巧
-
系統分區不要太大,一般5~10G就可以了。
-
分區不要太多,這樣會造成硬盤空間浪費,一般為四個分區最好。
-
重要數據要放在最不常用的一個分區,方便以后硬盤損壞恢復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