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近期已經有一些基于AMD Ryzen 7 4800H處理器的游戲本落地,那么這個8核12線程的銳龍4000系CPU中的頂級處理器到底性能如何呢?感興趣的朋友不要錯過了。
首先我們簡單來聊聊Zen 2移動架構Renior(雷諾阿:法國印象派畫家)。
相對于Zen 2桌面架構的Chiplets小芯片封裝設計來說,移動平臺受限于體積、功耗,所以采用了單芯片封裝結構。CPU核心和I/O單元都封裝在一個Die內,是一顆完整的7nm工藝芯片(桌面級銳龍I/O芯片采用12nm制程單獨封裝)。
得益于Zen 2架構和7nm制程優勢,AMD在156平方毫米的Die的面積上,容納了98億個晶體管,相對12nm制程來說實現了晶體管集成密度的翻倍。一顆完整的Renior Die架構如下圖所示:
這張圖主要看兩個地方就可以了。一個是左側金色CCX結構區域,外側8個較大的區域是銳龍4000處理器的8個核心,中間8個小的黃色區域是8MB L3;緊挨著處理器內核右側的這片玫瑰紅區域就是銳龍4000處理器自帶的7nm Vega集顯。另外可以看到這片區域有8組Compute Unit,總計512SP,這個在之前AMD就已經公布過。
另外要說明的是,銳龍4000系列移動處理器自帶集顯并非最新架構,而是采用了與Vega 64相同的舊Vega架構。
接下來看看今天的主角AMD Ryzen 7 4800H處理器的參數信息。
AMD Ryzen 7 4800H處理器基于臺積電7nm FinFET工藝打造,采用AMD Zen 2架構,基準時鐘頻率2.9GHz,最大加速時鐘頻率4.2GHz,二級緩存為4MB,三級緩存為8MB,標準TDP為45W,cTDP為35-54W,不同廠商可以根據自身產品的散熱結構設計、或者性能需求對TDP進行浮動調整,以達到更好的能耗比。
圖形部分,AMD Ryzen 7 4800H搭載了Radeon Graphics集顯,擁有448個流處理器,128bit顯存位寬,512MB GDDR4顯存,核心頻率1600MHz,顯存頻率1333MHz。從基本參數來看,其性能大概與MX250入門級獨顯相仿。
其實,有關于AMD Ryzen 7 4800H處理器的性能跑分,在今年1月底就陸續被曝光了出來,但基本都是各個數據庫的測試結果,沒有一個系統性的測試。而本篇文章,將展示AMD Ryzen 7 4800H處理器更為全面的測試內容。
接下來讓我們看看這顆處理器的各項測試成績究竟如何?
·CPU-Z基準測試
首先來看CPU-Z。
CPU-Z基本信息檢索
CPU-Z標準測試
CPU-Z AVX2(beta)測試
目前,最新版的CPU-Z擁有多種Benchmark測試標準,我們選擇了單核/多核標準測試,以及AVX2(beta)測試。在標準測試中,這顆處理器單線程性能評分512.1,多線程性能評分5338.5;在AVX2(beta)測試標準中,這顆處理器單線程性能評分為516.2,多線程性能評分4776.5。整體性能表現基本達到了英特爾酷睿i9水準。
·CINEBENCH R15/R20連續測試結果
接下來再看看我們熟悉的CINEBENCH測試標準,在測試過程中我們對AMD Ryzen 7 4800H進行了R15和R20的十次連續測試,由于單核性能差別不大,所以我們主要來看看多核性能表現。
CINEBENCH R15十次連續測試最低成績(多核)
CINEBENCH R15十次連續測試最高成績(多核)
在CINEBENCH R15測試標準中,多核心連續十次測試最低成績為1755cb,最高成績為1870cb,且大部分時間穩定在1800cb以上。整體性能表現雖不及8核心酷睿i9,但已非常接近。另外在單核性能表現上,AMD Ryzen 7 4800H取得了不小的突破,這得益于其單核頻率能夠達到較高的水準。
以下是CINEBENCH R15單核心和多核心十次連續測試結果,整體來說性能發揮還是比較穩定的。
CINEBENCH R20十次連續測試最低成績(多核)
CINEBENCH R20十次連續測試最高成績(多核)
在CINEBENCH R20測試標準中,多核心連續十次測試最低成績為3683cb,最高成績為4098cb。
·3DMark物理渲染測試
除了計算能力之外,CPU在實際應用中最為主要的功能還是進行物理渲染,比如游戲中常常遇到的粒子(火焰、光等)、碰撞、破碎等物理特效,都需要CPU進行物理渲染才能流暢完成。所以接下來我們通過3DMark測試,來看看AMD Ryzen 7 4800H的物理渲染性能究竟如何?
新聞熱點
疑難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