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睿i3和i7性能差多少?
i3和i7的主要區別:i3雙核四線程。不支持睿頻。i7四核八線程,支持睿頻。
1,酷睿i3可看作是酷睿i5的進一步精簡版,將有32nm工藝版本(研發代號為Clarkdale,基于Westmere架構)這種版本。
2,酷睿i7可看作是酷睿i5的進一步擴展版,四核模擬八核心(即八線程) 功耗大 性能強。
主要參數對比如下:
i3和i7的區別:
仔細從規格上分析一下。
默認情況下,目前主流臺式SNB/IVB核心,I3為2C4T(2核心4線程),I5為4C4T,I7為4C8T。主頻方面默認情況下差距也就是零點二零點三的區別。所以理論性能上,整體性能I7比I3高一倍多一點(主頻和睿頻的因素,I3沒有睿頻自動超頻能力而I5/I7有),而I5則因為沒有超線程技術,所以性能比I7在8個以上線程高負載的情況下低20-30%。
筆記本主流SNB/IVB核心,I3 m和I5 m都為2C4T,區別主要在I5主頻高一些也而且有睿頻.I7 m則是貨真價實的4C8T,整體性能比I5 m高一倍.
特例就是臺式機的K系,支持隨意調節倍頻(其他I5和I7只能向上超4個倍頻),以一般2500K和2550K超頻到4.5GHz為例,這個頻率的I5足以秒殺默認狀態下的I7.
另外I7超線程技術的優勢在應用中不容易表現出來.比I5多出的4線程經常沒有任何作用,比如在幾乎所有單機游戲時.這種情況下I7多出的超線程技術反而變成了累贅,導致I7的單機游戲性能還不如I5.但是有的時候超線程技術能完全發揮作用造成巨大提升,比如渲染和壓片.I5 和I7之間怎么選擇需要根據用途決定.這就是intel的定位策略.
i3和i7處理器,為什么生產工藝相同,品質卻不同
因為有一個東西叫做良品率!
先來說一下半導體的制作流程:
首先基礎原料是單晶硅,基本就是把多晶硅融化了,往里面扔一個晶種讓他結晶,然后往外拉,大概就是這個樣子:
然后切成一片一片的,對!像切壽司一樣!不過很薄的了。成下面這樣:
然后用曝光和刻蝕的方法,在上面刻出許多的結構,像這樣:
然后切成一塊一塊切下來:
封裝賣給你:
但是,真實的情況不是那么美好的!真實的結構是這個樣子的:
感覺是不是有很多毛刺?(這里正確的表示應該是柵極制造出來并不是完美的橫平豎直)也就是說,刻蝕的流程是不完美的,有可能某些該連著刻開了,很多該刻開的地方沒有刻開。
尤其是,根據我們的直覺來說(實際上也是這樣的),在晶元邊緣的刻蝕質量是比較差的,中心會比較好。
這就是為什么芯片做完了要做檢測。
有些小的問題,比如說有一條溝,兩邊應該是絕緣的,但是溝刻得比較窄,頻率跑的一高就擊穿了,于是只能跑比較低的頻率。有一些整個簡直就是壞了,于是這一塊就不能用了。
你要知道,i3和i7在架構上,都是一樣的,只是跑的頻率不一樣。那么那些檢測的結果好的,就封裝起來定一個高頻率,稱作i7,不好的就會封裝起來做一個低頻率的,稱作i3。
那么有的時候如果壞了呢(或者頻率太低不能忍)?那就把這一部分核心屏蔽掉,另外一部分核心可以用來做CPU(四核變雙核)。
但是!有一個轉折!
高端低端的市場是有一個比例的!比如說每賣一片i7,就會賣掉10片i3。但是如果良品率比較高了,品質高的太多了。但總歸要有一個銷售上的策略,要分高低端市場的,所以有的原本夠格i7的片子會強行降頻成為i3的片子。
總體來說,這就是為什么i7要比i3賣得貴的原因。是的,生產成本是一樣的,因為壓根就是一起生產的!但是品質是不一樣的而已。
至于說有的時候即使核心品質很好仍舊要降頻或者屏蔽,那就是純粹的商業策略問題了……
并且,現在intel限制超頻,但是amd不限制,所以發生這種情況之后就會有用戶強行超頻到高頻率。這也就是為什么經常看到“超的高是因為品質好”這樣的話。
更有厲害的,比如當年的amd的三核處理器,就是四個核心有一個壞了屏蔽來的。但是實在買的太好了,沒有那么多壞的核心,又不能砸了三核心這個性價比高的牌子。就會把一些好的四核的某核心屏蔽起來充三核。
于是就出現了所謂民間的“開核”,就是把屏蔽掉的第四個核心打開。更有厲害的可以雙核心開成四核心…………這種東西當然是要看批次和運氣的。
新聞熱點
疑難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