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PC圈里最熱的話題就是AMD的翻身之作Ryzen終于上市了。在DIY老司機眼里如同初戀情人一般的AMD自從酷睿時代之后就被Intel全面壓制,而6年前的推土機卻在單核性能上連上一代的K10都不如,真是讓大家情何以堪。現在Ryzen的各路測試結果已經出來,讓人眼前一亮的跑分結果再次激起了老司機們心頭的熱情。
筆者就聽過好幾位身邊的朋友急不可耐的說想要入手;近日出來一條新聞說日本玩家冒雨排著長隊等待購買Ryzen。雖然這對沉寂已久的DIY圈子來說是個好現象,但卻讓筆者覺得有必要出來說幾句。
這幾年由于大家已經習慣了數碼產品廠商們的營銷手法,對一些剛剛上市的產品都趨之若鶩,希望第一時間入手,而且一買就要買高配。在筆者看來,這其實和傳統的DIY精神是不相符的。老一輩的DIY玩家們更多精力是花在琢磨上——根據復雜的硬件特性搭配出性價比最高、適合自己需求的配置出來。
而對AMD的老玩家來說,追求性價比的精神更是做到了極致;逢CPU必超頻,能開核必開核,榨取硬件的最后一絲價值,這種精神在他們的身上體現得更加淋漓盡致。
所以,在DIY玩家特別是AMD老玩家的眼里,剛上市就入手,而且入手最高端的型號,肯定不是一種精明的做法。根據以往的經驗,筆者有幾句話想和大家一起探討一下:
1、CPU作為一種元器件,它的價格是隨行就市的,而且經常打價格戰,并不像iPhone那樣官方價格一整年都不會變,而是隔了半年左右就會發生大變。大家不妨多等幾個月再入手。
2、AMD的CPU旗艦和次旗艦之間往往只有主頻的區別,而次旗艦往往都是超頻神器,所以……
3、在以往,有些AMD的中低端CPU是從高端型號屏蔽核心而來的,而有些主板廠商在摸透技術之后往往會推出具有“開核”能力的主板,把中低端CPU破解成高端型號。所以,你懂的……
4、目前Intel所有的消費級CPU里面都集成了一顆GPU,雖然性能有些弱,但往往可以帶來很多的方便;而作為“融合”概念的提出者,AMD集成了GPU的處理器(學名叫APU)在CPU核心上卻落后于新核心一代。也就是說,這次的Ryzen處理器里面是沒有GPU的,而現在已經沒有集成顯卡的主板了,所以你至少要買一塊獨立顯卡才能讓屏幕亮起來。而采用了Ryzen架構的APU最快也要明年才能見到。
所以,對于喜愛小機箱裝機的筆者來說,更加期待明年的APU新品。
新聞熱點
疑難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