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 純銅散熱器
還有就是銅和鋁的密度,大家自己應該明白,縮水卡不可能元件省了還給你留個純銅風扇,除非想掩蓋什么。
PS:銅的價格非常高,一噸銅6萬多,一噸鋁才2萬,而且就加工難度來說,銅也比鋁高多了。還有有紅銅色外觀的散熱片,那可不一定是銅做的哦,別被忽悠了,掂量一下就知道了。
鋁殼貼片電容,,注意是貼片電容,質量比一般鋁殼電容多15%-30%,,固態電容比液態的質量要大,(大多少沒考證過);密封的電感線圈,比普通膠皮包裹的要重;12層PCB肯定比同板型8/6層的要重的多。
(圖) 要穩定!要性能!談顯卡做工好壞的判斷
關于鉭電容,確實是相當理想的電子元件,體積小重量輕,發熱也小。很多高端顯卡上也能見它的蹤影。但是由于技術的局限,這種電容的容量一直上不去,成本也很高。
PS:還有就是做工好,不一定就是性能最好的(高中低端都通用)。性能好的也不一定就是質量好的(對中低端卡來說),兩者沒有必然聯系。
所以,判定一塊顯卡用料到底足不足,重量是最直接的,感受一下便知。根本用不去記一大堆特征什么的。
最簡單的部分完了,來些微專業一點的,給大家講解幾個可能存在的誤區。
一、固態電容
“固態電容好不好?”
“好!”
“那么有大量固態電容的顯卡是不是一款好顯卡?”
“不好說!”
……
固態電容是具有較長的使用壽命和較低的ESR值,以我們經常津津樂道的三洋SVP系列固態電容為例,其ESR值僅為8mΩ,使用壽命可以達到30年。然而在這個gpu以3倍于“摩爾定律”速度更新換代的時代,然而我們的顯卡使用期是非常短暫的,哪怕你是現在最頂級的顯卡,三年,最多也就是如此,這時候核心的性能就已經完全跟不上時代的節奏了,所以合理的用料才是關鍵。
(圖) 三洋SVP固態電容
電容的作用有很多,不過在顯卡上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濾波,保證電流的穩定性,而固態電容的作用也只是讓這些電流看起來更純凈而已,能夠長時間的保證穩定,即使工作條件差了點也是一樣,而決定一塊顯卡信號是否純凈的因素并不只是電容,電容在整個過程中也只能做調味劑使用,而不是主菜。
二、pcB大小層數
顯卡的長度也是非常直觀的,很多人都認為同一核心的產品PCB長的就一定要好,事實是這樣嗎?主流的顯卡一般會選擇4層或者6層PCB,其中它們最中間的兩層都是電源層,真正用于布線的是最外的層數。
(圖) 短版顯卡做工并不比一些長版的差
4層PCB只有正反面兩層可以用來布線,所以我們會看到采用4層PCB顯卡步線非常的凌亂,而6層PCB的產品正反面卻可以看到大面積的覆銅。即使是有些的6層PCB產品雖然比4層的顯卡短了一些,由于多了兩層可用PCB,其可用的布線面積仍然要大的多。
(圖) 4層PCB的7300GT(左) 6層PCB的7300GT(右)
高端的顯卡一般會選擇10層或者12層PCB來設計顯卡,這是因為高端的顯卡對PCB的電氣性能要求非常的高,即使很小的信號干擾也可能造成嚴重的后果。高端顯卡的屏蔽層也非常重要,例如當初的GeForce 7900GT花屏事件,很大的原因是其使用的P455公版PCB較GeForce 7900GTX的P348型號PCB少了兩層屏蔽層。
三、布線決定用料
平時總能看到不少人在鄙視同德版代工卡,原因就是他的卡上總是光禿禿的,不過不可否認的是,出自同德的顯卡在使用中也是比較穩定的。反而有一些產品,上面聳立著大量的電容等元器件,卻經常出現花屏、死機等現象。
(圖) 同德卡 6層PCB其實不差
這就是不同布線設計所帶來后果,同德版的顯卡雖然用料非常的省(也是出于成本考慮),但是其布線功底卻是非常的深厚。換句話說,其優良的布線是同德版顯卡可以采用較少用料的資本,而一些布線較差的產品卻只能依靠大量電容等元器件來修整電器信號,而這些后天的彌補其效果并不理想,這也是為什么文章開頭強調電容不是全部的重要原因。
當一款顯卡布線設計出來后之后,才開始計算該用什么規格和多少元件,這個學過無線電設計的朋友可能比較清楚,而不是很多人認為的用料決定了pcB走線,這是種本末倒置的說法。
新聞熱點
疑難解答
圖片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