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所有計算機配件中,硬盤是一個比較特殊的角色,它不僅關系到系統的整體性能,而且用戶的所有資料都保存在它的身上。
那么,硬盤該如何初始化呢?遇到硬盤故障該如何解決呢?
一、大硬盤分區與格式化
硬盤分區是指對硬盤的物理存儲空間進行邏輯劃分,將一個較大容量的硬盤分成多個大小不等的邏輯區間。將一個硬盤劃分出若干個分區,分區的數量和每一個分區的容量大小是由用戶根據自己的需要來設定的。
1.分區基礎
(1)主分區、擴展分區、邏輯分區
主分區也就是包含操作系統啟動所必需的文件和數據的硬盤分區,要在硬盤上安裝操作系統,則該硬盤必需得有一個主分區。擴展分區也就是除主分區外的分區,但它不能直接使用,必需再將其劃分為若干個邏輯分區才行。邏輯分區也就是我們平常在操作系統中所看到的D、E、F……等盤。
(2)分區格式
目前Windows所用的分區格式主要有FAT16、FAT32、NTFS等,其中幾乎所有的操作系統都支持FAT16。但采用FAT16分區格式的硬盤實際利用效率低,且單個分區的最大容量只能為2GB,因此如今該分區格式已經很少用了。
FAT32采用32位的文件分配表,使其對磁盤的管理能力大大增強,突破了FAT16對每一個分區的容量只有2GB的限制。它是目前使用最多的分區格式,Windows 98/2000/XP/2003系統都支持它。一般情況下,在分區時,用戶可以將分區都設置為FAT32的格式。
NTFS的優點是安全性和穩定性極其出色。不過除了Windows 2000/XP/2003系統以外,其他的操作系統都不能識別該分區格式。
在分區格式的選擇上,用戶需要根據所選用操作系統的類型來進行選擇,一般情況下采用FAT32即可。
2.硬盤分區規劃
要對硬盤進行分區,首先需要有一個分區方案。如今的硬盤基本上都在60GB以上,如果將這樣的“海量硬盤”只分一個區或者分成很多個小區,在一定程度上都會影響硬盤的易用性和性能。不同的用戶有不同的實際需要,分區方案也各有不同。
(1)普通家用型大硬盤分區方案(80~120GB)
盤符 容量 分區格式 用途
C 3~5GB FAT32 安裝Windows98
D 8~12GB FAT32 安裝WindowsXP
E 10~15GB FAT32 存放應用軟件
F 10~20GB FAT32 存放游戲軟件
G 15~20GB FAT32 存放電影、歌曲
H 剩余空間 FAT32 備份資料及系統
家用型是針對辦公、娛樂、游戲用途而言的,你可以安裝Windows 98和Windows XP雙系統。Windows 98具有出色的兼容性,可專門用來娛樂。Windows XP則有很強的穩定性,可用于辦公和學習。
(2)普通辦公型大硬盤分區方案(60~120GB)
盤符 容量 分區格式 用途
C 5~8GB NTFS 安裝WindowsXP
D 12~20GB NTFS 辦公應用軟件
E 10~12GB NTFS 存放電子郵件
F 10~30GB NTFS 存放辦公文檔
G 剩余空間 NTFS 備份資料及系統
對于辦公型電腦而言,安全與穩定是最重要的,因此建議安裝Windows XP或Windows 2000系統。此外,還需要留足夠的空間來保存各種電子郵件、辦公文檔。當然,資料及系統備份區是必不可少的。
(3)游戲玩家型大硬盤分區方案(80~120GB)
盤符 容量 分區格式 用途
C 3~5GB FAT32 安裝Windows 98
D 8~12GB FAT32 安裝Windows XP
E 10~20GB FAT32 安裝RPG等游戲
F 10~15GB FAT32 安裝網絡游戲
G 15~20GB FAT32 動作游戲及光盤鏡像
H 剩余空間 FAT32 電影、音樂、備份
對于游戲玩家而言,建議安裝Windows 98和Windows XP雙系統,然后將游戲分區安裝,并將需要光盤才能玩的游戲做成光盤鏡像,這樣可以避免光驅的磨損。
3.大硬盤分區實作
DM萬用版是一款非常強大的硬盤初始化工具,它可以在一分鐘內把一個大硬盤進行分區并格式化完畢。由于Windows 98自帶的Fdisk對60GB以上容量的大硬盤支持存在問題,因此建議通過DM萬用版來對大硬盤進行分區。
(1)啟動DM
首先,下載DM萬用版,然后將DM萬用版壓縮包中的所有文件都解壓縮到一張Windows 98系統啟動軟盤中。
將系統啟動盤插入軟驅,啟動電腦,按下Del鍵進入BIOS設置,在“Advanced BIOS Features”(高級BIOS設置)中將“First Boot Device”(第一個引導設備)選項設置為Floppy,第一啟動盤改為軟驅,保存BIOS設置后,重新啟動電腦。當出現多重配置啟動菜單時,選擇第1項“Start computer with CD-ROM support(啟動計算機后支持光驅)”,以啟動計算機。在提示符下輸入“DM”并回車,即可啟動DM萬用版。啟動DM后,首先會出現一些說明文字,直接按回車鍵即可進入DM主界面。如圖1所示。
(2)通過DM對大硬盤進行分區
將光標定位到“(A)dvanced Options”(高級選項)選項,然后按回車鍵進入次級界面。將光標定位到“(A)dvanced Disk Installation”(高級磁盤安裝)選項,然后按回車鍵進入分區狀態。此時會在界面右邊“Drive List”(設備列表)下方顯示當前系統安裝的硬盤。如果系統裝有多個硬盤,回車后會讓用戶選擇需要對哪個硬盤進行分區操作。選中需要分區的硬盤,直接按回車鍵即可。
在出現的界面中進行分區格式的選擇,一般來說選擇FAT32分區格式。將光標定位到“Windows 95 OSR2,98,98SE,Me,2000”選項,按回車鍵之后,系統詢問是否使用FAT32格式。如果選擇“NO”,則對硬盤采用FAT16格式。在前面制定分區方案時,我們選用的是FAT32,因此得將光標定位到“Yes”上,按回車鍵繼續。
接著進入分區大小設置界面。DM提供了三種分區方案,由于我們需要自定義分區大小,因此需要選擇“Option (C) Define your own”(自定義分區)選項。按回車鍵之后便進入了分區大小設置界面。在該界面中,首先需要設置C盤的容量大小,根據前面制定的分區方案,在此輸入C盤的容量值(1GB=1024MB),其基本單位是MB,因此假如C盤要劃分為3GB,得輸入“3072”,按回車鍵即可。接著輸入D盤的容量,按回車之后再輸入E盤容量……直到所有的分區都劃分好。如圖2所示。
完成分區數值的設定,會顯示最后分區詳細的結果。此時如果對分區不滿意,還可以通過提示的按鍵進行調整。例如,“DEL”鍵刪除分區,“N”鍵建立新的分區。
在確認分區無誤后,將光標定位到“Save and Continue”(保存并繼續)選項,然后按回車鍵保存設置的結果。在接下來出現的提示窗口中,詢問是否進行快速格式化,建議選擇“(Y)ES”選項。在接下來出現的提示窗口中,詢問分區是否按照默認的簇進行格式化,選擇“(Y)ES”選項。在出現的確認界面中,按回車鍵即可開始正式對硬盤進行分區及格式化操作。操作結束,重新啟動計算機即可。
(3)格式化硬盤
將硬盤根據分區方案完成分區工作后,系統提示需要重新啟動電腦,按照提示重新啟動計算機后,就應用對硬盤進行格式化操作了。在Windows 98的啟動盤中有FORMAT格式化程序。
利用系統啟動軟盤再次進入啟動計算機,在提示符下輸入“Format C:”命令并回車,系統提示此舉將刪除C盤上的所有數據。不用管它,按下“Y”鍵后回車確認,此時程序開始對C盤進行格式化,格式化完成后,程序提示是否給C盤分配卷標。直接回車確認,程序會自動給C盤添加卷標,至此,C盤格式化工作完成,該盤能存儲數據了。
按照同樣的方法,我們需要將其他邏輯硬盤也進行格式化工作,最后重新啟動待用。
4.硬盤分區調整實作
在進行分區操作時,如果分區方案不合理,導致硬盤空間分布不科學該怎么辦?當電腦使用一段時間后,想在不破壞硬盤數據的同時進行分區調整,此時該怎么辦?其實,這一切都能通過Partition Magic解決。
截至文章出版時最新的Partition Magic版本是8.0,其中又可分為DOS版和Windows版兩種,下面我們以Windows版Partition Magic 8.0(以下簡稱PQ)為例,講解如何通過該軟件調整硬盤分區。
(1)增大某個分區的容量
C盤是最容易出現容量危機的分區,下面就以增大C盤容量為例。在Windows中安裝PQ之后,執行開始菜單中的“Partition Magic 8.0”,以啟動軟件。
既然想增大C盤的容量,自然得縮小其他分區的容量,比如D、E、E等邏輯分區。假設現在D盤有2GB的剩余空間,E盤有5GB的剩余空間,現在希望將這兩個分區中的6GB空間給C盤,那么用PQ進行操作時,首先得將E盤的剩余空間給D盤,然后再由D盤分給C盤。具體操作如下:
進入程序主界面后,右鍵單擊E盤,選擇“Resize/Move”(調整容量/移動)命令,在出現的對話框中的“Free Space Before”(自由空間之前)欄中輸入需要讓E盤騰出來的空間,該值小于或等于E盤的最大剩余空間值。如圖3所示。
注意:PQ在調整一個分區容量時,既可騰出分區的前面部分,也可騰出后面部分,或者兩頭都騰出一部分空間來。不過現在是希望將E盤的空間騰給D盤,因此只有前面騰出來的空間D盤才能接收。而如果是想將E盤的空間給后面的F盤,則應該騰出E盤后面的空間。
輸入需要騰出的空間容量值,單擊“OK”按鈕即返回主界面,此時會發現D、E之間多了一個“空白區”,這就是E盤給D盤的空間了。右鍵單擊D盤,選擇“Resize/Move”命令,在出現的對話框中首先將“Free Space After”(自由空間之后)處的數字由原來的XXX(也就是E盤的“Free Space Before”值)修改為“0”,然后在“Free Space Before”欄中輸入讓D盤騰出來的空間值,最后單擊“OK”按鈕。
現在C、D之間有一個比較大的“空白區”了,這就是最終騰給C盤的空間了。右鍵單擊C盤,選擇“Resize/Move”命令,然后在出現的對話框中將“Free Space After”處的數字設置為“0”,保存設置后,D、E給C的空間就全“收”下了。
在確認無誤后,單擊主界面右下角的“Apply”(應用)按鈕并確認后,軟件便開始了正式調整。在調整過程中,不能中斷操作或重新啟動電腦。
(2)合并兩個分區
PQ只能合并兩個相鄰的FAT、FAT32分區(FAT+FAT、FAT+FAT32或FAT32+FAT32),或者兩個相鄰的NTFS(NTFS+NTFS)分區,而且這兩個相鄰分區必需在同一個物理硬盤之中。以把F盤合并到E盤為例,首先在主界面中右鍵單擊E盤,選擇“Merge”(合并)命令,在出現的對話框中,PQ會自動分析E盤前后分區的分區格式,并羅列出數種合并組合,例如,“D becomes a folder of E”(D盤合并到E盤)、“F becomes a folder of E”(F盤合并到E盤)、“E becomes a folder of F(E盤合并到F盤)等。
注意:PQ在合并分區時,會將其中一個分區中的所有數據先拷貝到另一個分區中。因此必需保證其中一個分區中的剩余空間足夠存放另外一個分區中的所有數據。
比如,E盤中有5GB數據,剩余空間有2GB;此時F盤有1GB數據,2GB剩余空間。那么在合并這兩個分區時,就得選擇“將F盤合并到E盤”,E盤有足夠的空間存放F盤已有的數據,但F盤卻無法存放E盤的數據。如果兩個要合并的分區各自的剩余空間都沒法存下對方的數據,那么合并是不能進行的。此時可以先增大某個分區的剩余空間,然后再考慮合并。
在確定了采用何種合并方式后,在“Merge Folder”(合并文件夾名)框中為被合并的分區建立一個用來存放數據的文件夾,以便合并完成后,用戶知道分區中的這個文件夾中存放的就是被合并區中的數據。該文件夾名字可以任意取,建議使用英文字符。單擊“OK”按鈕進行確認后,可以在主界面的分區列表中發現這兩個分區已經合并成一個分區了。
(3)將一個分區分割為兩個分區
利用PQ分割一個分區非常簡單。首先你需要對分割的分區進行容量調整,將剩余空間騰出來作為一個“空白區”,然后在剩余空間上單擊右鍵,選擇“Create”(創建)命令,在出現的對話框中選擇分區的文件格式,單擊“OK”按鈕即可。
(4)轉換分區格式
在安裝Windows 2000/XP時,系統都會在安裝時詢問用戶是否將系統盤的分區格式轉換為NTFS,很多初學者并不知道NTFS的特點,往往都是等把分區格式轉換為NTFS之后,才發現Windows 98以及DOS系統都不能識別NTFS格式。雖然Windows 2000/XP也提供了簡單的NTFS轉換到FAT32功能,但這一切都是以完全刪除該分區上的數據為代價。而PQ不僅能把NTFS分區轉換成FAT32或FAT,還不會破壞原有的數據。
右鍵單擊需要轉換格式的NTFS分區,選擇“Convert”(轉換)命令,然后在出現的對話框中根據需要選擇即可。
二、硬盤常規維護
1.硬盤容量限制問題
有些老主板不能支持大容量硬盤,其實這就是所謂的“硬盤容量限制問題”。這里我們分析一下容量限制產生的原因。
(1)容量限制問題
以前的工程師在設計磁存儲產品時,就考慮到節省及容易實現的問題,例如使用更少的尋址范圍等,而這就為現在的硬盤容量限制問題埋下了巨大的隱患。眾多容量限制問題中比較出名的“8.4GB容量障礙”問題,因為低版本的BIOS使用10位用于表示柱面數,用8位來表示磁頭數,用6位來表示扇區數,由此就導致了BIOS支持的最大容量只有512×63×255×1024=8.4GB,所以部分使用這種BIOS系統的用戶換上大容量硬盤后會遇到上面所說的容量問題。
于是,工程師們為了突破8.4GB的容量障礙,想到了定義新的擴展INT13,擴展INT13不使用操作系統的寄存器傳遞硬盤的尋址參數,它使用了自己的地址包,地址包里保存的是64位LBA地址,如果硬盤支持LBA尋址,就把低28位地址直接傳遞給ATA對話框,如果不支持,操作系統就先把LBA地址轉換為CHS地址,再傳遞給ATA對話框。通過這種方式,就能實現在ATA總線基礎上CHS尋址最大容量136.9GB,而LBA尋址最大容量是137.4GB。
(2)解決容量限制問題
經過上面的原理分析,對于“老主板上不能識別大容量硬盤”的問題,直接的方法就是更新BIOS。
除了上面的刷新主板BIOS方法外,用戶還可以使用一些硬盤管理工具來解決,這些工具可以從硬盤廠商的官方網站找到。用戶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選擇相應的硬盤管理工具,例如西部數據公司提供的數據衛士(Data LifeGuard)程序包中的EZ-Install(EZmaker.exe)就能起到一定的作用。據軟件自述文件說明:“當用戶的系統不支持大容量硬盤時,可以使用EZ-Install程序來分區與格式化西部數據的大容量硬盤”。
2.磁盤清理
系統運行了一段時間后,就會產生許多“垃圾”文件。這些“垃圾”文件產生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例如,用戶安裝的程序未能完全卸載,遺留了一些文件,或操作系統生成的臨時文件等。時間一長,“垃圾”文件就多了,不僅會嚴重影響到系統性能,還會影響到系統的正常使用,所以用戶需要定期清理磁盤。
磁盤清理實際上就是清除系統內的多余文件,如動態鏈接庫DLL文件、從網上下載的臨時文件、回收站內的“垃圾”文件等。總的來說,它包括軟件安裝文件、軟件運行文件、軟件卸載遺留文件、注冊表文件、Internet緩存文件及各類其他臨時文件。
軟件安裝文件的產生是由于很多軟件在安裝時,首先要把自身的安裝文件解壓縮到一個臨時目錄,然后在這個目錄下進行安裝。一般說來,當安裝結束后,這些臨時文件會被自動刪除,可是,有時候由于死機、忽然斷電或軟件本身設計不完善,使這些文件并沒有被刪除,就遺留在你的硬盤上成了“垃圾”。對于Windows 98系統,這些“垃圾”一般保存在C:/Windows/Temp目錄中,而對于Windows 2000系統,它們一般保存在C:/Documents and Settings/Administrator<用戶名>/Local Setting/Temp,而對于Windows XP系統,軟件安裝文件有可能保存在上面介紹的兩個目錄中。
軟件運行文件的“垃圾”種類比較多,例如,WinZip臨時文件有一些程序會產生*.old、*.bak文件。還有一些系統查錯軟件,如Scandisk或Norton Disk Doctor,在檢查硬盤時生成的丟失簇的備份文件Chklist.*、*.chk、file????._dd,系統的幫助文件也會產生一些“臨時垃圾”,它們的擴展名往往是*.gid、*.fts、*.ftg,一些軟件在運行時還會產生一些以.tmp為后綴的臨時文件。
軟件卸載遺留文件是由于軟件卸載后,遺留在注冊表或者系統目錄內的“垃圾”文件,例如在Windows/System目錄下的.dll、.ini文件等,這部分“垃圾”是最不易清除的,使用普通的磁盤清理工具肯定沒法將它們徹底清理,必須借助一些功能比較強大的磁盤工具來完成。
注冊表中的“垃圾”是最復雜,也是最多的。大部分的Windows的軟件都會或多或少地向注冊表里添加一些信息。注冊表的減肥也不是普通磁盤清理工具能辦到的。
上面對Windows操作系統內的“垃圾”及其產生原因進行了簡單介紹,對于有些“垃圾”文件使用常規性的磁盤清理程序即可完成,而有些“垃圾”必須使用功能強大的工具來處理。
常規性磁盤清理有許多方法,最常用的就是Windows操作系統自帶的磁盤清理程序。如果用戶希望清理某個磁盤,只需要右鍵單擊該磁盤,選擇“屬性”命令,在出現的對話框中,單擊“磁盤清理”按鈕,在出現的對話框中直接單擊“確定”按鈕即可。
在磁盤清理程序中,除了上面介紹的清理方法外,還有其他可選項,用戶可以單擊“其他選項”選項卡,在該選項卡中共有三個可選項。如圖4所示。第一個用于清理系統組件,如果用戶覺得安裝某些系統組件是多余,那么就可以選擇該選項以釋放更多硬盤空間,單擊“清理”按鈕后將彈出Windows XP組件向導對話框。第二個用于刪除用戶安裝的軟件程序,單擊“清理”按鈕后將彈出Windows XP下的添加/刪除程序對話框。
Windows操作系統提供的磁盤清理程序是我們最常使用的磁盤清理程序,它具有磁盤清理基本功能,但它的功能不夠完善,例如,不能自動清除多余動態鏈接庫DLL文件及系統注冊表中的多余項等。為了能在不影響系統運行的前提下更加徹底地清理磁盤,我們還需要借助其他磁盤程序來完成。
3.磁盤碎片整理
硬盤碎片準確地講應稱為文件碎片,它是由于文件被分散保存到磁盤上的不同地方,而不是連續地保存在磁盤連續的簇內所造成的。簡單地說,一切程序對磁盤的讀寫操作都可能在磁盤中產生碎片。在日常使用期間,用戶總是不斷創建、刪除、更新磁盤上的文件,久而久之,磁盤上就會累積眾多的文件碎片,這就會嚴重影響系統的性能,造成磁盤空間的浪費,甚至還會減少磁盤的壽命。
在進行硬盤碎片整理前,最好先進行磁盤清理,然后關閉所有應用程序。這是因為在碎片整理時,系統會移動許多文件,如果該文件正在被應用程序所調用,那就無法進行碎片整理,或者碎片整理完成后,該程序發生錯誤。
至于硬盤碎片整理方法,我們首選Windows操作系統自帶的碎片整理程序,然后可以試試其他碎片整理的相關程序,有些第三方程序,比Windows自帶的碎片整理程序快得多,而且效果還不錯。
在Windows 2000/XP系統中進行硬盤碎片整理,用戶可以右鍵單擊待整理硬盤,選擇“屬性”命令,在出現的對話框中單擊“工具”選項卡,單擊“碎片整理”選項組中的“開始整理”按鈕即可。
上面介紹的是Windows XP中的碎片整理程序使用方法,在Windows 98系統中,硬盤碎片整理程序類似。
4.應用程序的卸載
前面提到了在磁盤清理中最不易清除的就是軟件卸載遺留文件,還包括遺留在注冊表中部分數據,這些遺留文件使用常規性的磁盤清理程序是無法完成的,所以將程序完全卸載顯得異常重要。
現在,除了“綠色”軟件(綠色軟件指不需要安裝即可正常使用的程序),其他軟件程序的安裝一般都會同時向三個地方寫入數據,最主要的數據當然是在軟件安裝目錄,在該目錄下保存著該軟件系統的主要數據。除此,軟件在安裝時還會向Windows系統目錄內寫入數據,例如,C:/Windows/System目錄內導入.dll文件等。最后,許多軟件在安裝時還會向Windows注冊表內寫入數據,這部分數據最為隱蔽,普通用戶不是很容易就能找到,所以想徹底清理這些數據就顯得更加困難。
既然知道了軟件安裝時都會向這三個位置寫入數據,那么要想完全卸載該軟件從理論上講就可以從此入手。由于Windows系統目錄及注冊表的復雜性與重要性,如果這部分數據清除不正確,反而可能會使Windows系統無法正常使用甚至可能導致系統崩潰。我們采用這樣一種順序來卸載軟件:“軟件自帶的卸載程序→Windows的添加/刪除程序→第三方專用卸載程序”,前兩種方法比較直接,能夠對比較規范的應用程序進行卸載,但有些不規范的軟件,就需要專門的卸載程序了。目前具有這方面功能的程序也很多,最著名的莫過于Norton公司推出的CleanSweep軟件。
啟動CleanSweep,在程序的主界面上,提供了“CleanUp”、“Internet”、“Programs”等選項,每一個選項中也對應了幾個相應的選項。如果用戶希望卸載開始菜單內某個程序組的全部程序,只需選擇“CleanUp”選項,然后再單擊“Uninstall Wizard”(卸載向導)選項即可。
選擇“CleanUp→Uninstall Wizard”選項,接著會出現相對應的對話框。在該對話框中,我們可以從開始菜單、程序組或者桌面上選擇待卸載的程序,選擇好了卸載程序后,單擊“Next”按鈕,CleanSweep即會開始分析卸載程序,然后提示準備開始卸載。
接下來,系統要求選擇將要卸載的程序備份到指定的路徑,一般情況下可使用程序給出默認路徑。如果卸載程序很大,則可另設路徑。CleanSweep的備份功能是為了使用戶在卸載了某個程序后,在需要時可以重新恢復,當然如果你覺得卸載的程序已經完全沒用了,則完全可以使用CleanSweep的其他方法將它徹底刪除,即連備份也刪除了。指定路徑后,CleanSweep會提示用戶是否對每刪除一個項目都需要確認,一般選擇“NO”選項。
CleanSweep給出卸載程序信息,單擊“View”(查看)按鈕可以查看到具體的卸載文件,單擊“Finish”(完成)按鈕即開始卸載。
aa
三、硬盤引導失敗的排解
在啟動計算機后,看不到Windows啟動畫面,而是出現了“Non-System disk or disk error,replace disk and press a key to reboot”(非系統盤或磁盤出錯)提示信息,這即是常見的硬盤故障――無法引導系統。
(一)硬故障導致硬盤無法引導
所謂硬盤硬故障,是指因為連接、電源或硬盤本身出現硬件故障而導致的硬盤故障。當發現硬盤無法引導時,首先得從硬件下手。
在大多數硬盤引導失敗的故障中,硬盤本身的連接或設置錯誤是最常見的故障原因。因此,在遇上引導故障后,可在啟動電腦時,按下Del鍵進入BIOS設置,在主界面中移動光標到“Standard CMOS Features”(標準CMOS設置)選項,回車進入次級設置界面。在該界面中注意觀察IDE端口上是否能看到當前系統中所安裝的硬盤,例如下圖中的“WDC WD800BB-32CCB0”就是系統中的硬盤。如圖5所示。
如果能夠看到硬盤型號,并且型號沒有出現亂碼,那么可以選中該硬盤并回車,進入硬盤屬性設置界面,將“IDE Primary Master”(第一IDE接口)和“Access Mode”(存取模式)選項均設置為“Auto”(自動)。移動光標到“IDE HDD Auto-Detection”(自動檢測IDE硬盤)選項并按下回車鍵,以便讓主板自動檢測硬盤,如果此時能顯示出相應硬盤信息,例如,Capacity(容量)、Cylinder(柱頭數)等,則說明硬盤的物理連接及BIOS設置正確。
如果在“Standard CMOS Features”中看不到硬盤盤符及相關信息,或者硬盤的型號字符變成了亂碼,例如,本來應該是“IC35L060AVVAWA07-O”,可是現在卻變成了“IC#5L0&0AVFA 7-0”,再查看硬盤的參數,也什么都沒有,那么一般說來有兩種原因:
1.硬盤的數據線或電源線問題
對于如今的大硬盤而言,都使用80芯的數據線。當出現在BIOS中看不到硬盤,或者硬盤型號出現亂碼的現象時,首先考慮利用替換法更換一根確認沒有問題的數據線,并且仔細檢查數據線與硬盤接口、主板IDE接口的接觸情況,查看主板IDE接口和硬盤數據接口是否出現了斷針、歪針等情況。如果問題確實是因數據線及電源連接造成,一般更換數據線并排除接觸不良的問題后,在BIOS中就能看到硬盤,此時硬盤也就可以引導了。
2.硬盤本身問題
當通過更換數據線、排除接觸不良仍然無法看到硬盤,或者硬盤型號出現亂碼,則只能通過替換法來檢查是否是硬盤本身出了故障,具體方法是:將故障硬盤掛接在其他工作正常的電腦中,看硬盤是否能夠工作,如果能夠正常工作,則說明硬盤本身沒有問題;如果依然檢測不到硬盤,則說明硬盤已經出現了嚴重的故障,建議返回給生產廠商進行維修。
注意:如果系統中安裝了多塊硬盤,則還需要檢查硬盤的跳線設置情況,以免因為跳線設置錯誤而導致系統無法檢測到硬盤的存在。硬盤跳線的設置方法可以通過查看說明書獲得。
這種硬盤硬故障導致的硬盤無法引導,其故障大都出現在連接數據線或IDE接口上,硬盤本身故障的可能性并不大,因此一般都可通過重新插接硬盤數據線或者改換IDE口等進行替換試驗,就會很快發現故障所在。另外,BIOS中的硬盤類型正確與否直接影響硬盤的正常使用。現在的機器都支持“IDE Auto Detect”(自動檢測)功能,可自動檢測硬盤的類型,對于普通用戶而言,建議通過該功能來自動設置硬盤參數。
(二)軟故障導致硬盤無法引導
硬盤軟故障也就是硬盤本身并沒有問題,只是由于某些設置或參數被破壞而出現故障。當通過前面講述的方法,確認硬盤沒有出現硬故障時,此時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系統文件破壞導致無法引導
如果硬盤中沒有安裝操作系統,或者操作系統的引導文件遭到破壞,則也會出現硬盤無法引導的現象。很多電腦初學者都會自作聰明地把C盤根目錄下的文件刪除或移動到其他地方,殊不知此舉會破壞系統引導文件,導致系統無法引導!
如何確定系統中引導程序遭到破壞呢?拿一張啟動軟盤或光盤,引導系統,如果能在DOS狀態下看到硬盤中的C、D、E……這樣的邏輯分區及分區中的文件,則證明只是引導程序被破壞,此時只需要重新安裝操作系統即能解決問題。
aa
2.硬盤引導區被破壞導致無法引導
硬盤是一種磁介質的外部存儲設備,在其盤片的每一面上,以轉動軸為軸心、以一定的磁密度為間隔的若干同心圓就被劃分成磁道(Track),每個磁道又被劃分為若干個扇區(Sector),數據就按扇區存放在硬盤上。
(1)什么是硬盤主引導扇區
硬盤的第一個扇區被保留為主引導扇區,它位于整個硬盤的0磁道0柱面1扇區,包括硬盤主引導記錄MBR(Main Boot Record)和分區表DPT(Disk Partition Table)。其中主引導記錄的作用就是檢查分區表是否正確以及確定哪個分區為引導分區,并在程序結束時把該分區的啟動程序(也就是操作系統引導扇區)調入內存加以執行。至于分區表,很多人都知道,以80H或00H為開始標志,以55AAH為結束標志,共64字節,位于本扇區的最末端。
值得一提的是,MBR是由分區程序(例如,Fdisk.exe)產生,不同的操作系統可能不盡相同。正因為這個主引導記錄容易編寫,硬盤的主引導區常常成為病毒攻擊的對象,從而被篡改甚至被破壞。
(2)硬盤引導區被破壞后的故障現象
主引導區記錄被破壞后,當啟動系統時,往往會出現“Non-System disk or disk error,replace disk and press a key to reboot”(非系統盤或盤出錯)、“Error Loading Operating System”(裝入DOS引導記錄錯誤)或“No ROM Basic,System Halted”(不能進入ROM Basic,系統停止響應)等提示信息,在比較嚴重的情況下,則不會出現任何信息。
(3)修復硬盤主引導區
如果系統出現硬盤無法引導的現象,并且通過前面講述的方法都無法解決問題,則可以判斷是硬盤主引導區出現問題。以下介紹幾種常見的修復方法:
通過Fdisk修復硬盤主引導區。用Windows 98啟動盤啟動系統后,在提示符下輸入“Fdisk /mbr”命令回車即可。通過FDISK加“/mbr”參數能覆蓋主引導區記錄的代碼區,但不重建主分區表。因此只適用于主引導區記錄被引導區型病毒破壞或主引導記錄代碼丟失,但主分區表并未損壞的情況下。
注意:“Fdisk /mbr”命令并不適用于清除所有引導型病毒,因此要慎用。
通過Fixmbr修復硬盤主引導區。Fixmbr工具專門用于重新構造主引導扇區。該軟件只修改主引導區,對其他扇區不進行寫操作,其基本命令格式如下:
Fixmbrprivel[/A][/D][/P] [/Z] [/11]
/A Active DOS partition //激活基本DOS分區
/D Display MBR //顯示主引導區內容
/P Display partition //顯示DOS分區的結構
/Z Zero MBR //將主引導區清零
/H Help //幫助信息
用啟動盤引導系統后,直接運行Fixmbr,它將檢查MBR結構,如果發現系統不正常則會出現是否進行修復的提示。如果回答“Yes”,它將搜索分區,當搜索到相應的分區以后,系統會提示是否修改MBR,回答“Yes”則開始自動修復。默認狀態下Fixmbr能夠搜索到所有已經存在的分區,并完成修改操作。如果發現最后得到的結果不對,可以用“/Z”參數將結果清空后重新啟動,這樣就能還原到初始狀態了。
通過“江民硬盤修復王”修復主引導區記錄。首先在江民公司的網站上下載“硬盤修復王”的鏡像文件及“HD.exe”文件,然后通過“HD.exe”將鏡像寫入江民殺毒王2003的鑰匙盤中。
用該軟盤啟動電腦,在提示符下輸入“JMHDFIX”后回車便進入了硬盤修復王的主界面。按下F1鍵進入“硬盤修復工具”對話框,查看硬盤的隱藏扇區,查看0面0柱1扇區主引導信息是否正常,如果在硬盤的0面0柱1扇區,沒有找到關鍵代碼(“80”、“55 AA”),那么硬盤本身將不能引導,即使通過軟盤引導后也不能進入硬盤。這時,可按下“PgDn”及“PgUp”鍵,在硬盤的隱藏扇區內查找關鍵代碼。如果關鍵代碼還存在,則程序會在表中出現閃動的紅色“80”和“55AA”,并提示用戶,下面還會出現“F9 = Save To Side 0 Cylinder 0 Sector 1 !!!” 提示。
按下F9鍵,程序會給出警告信息,按下“Y”鍵確認后,就可將找到的原硬盤主引導區記錄覆蓋到硬盤0面0柱1扇區中,然后重新引導硬盤,恢復硬盤的引導功能。
注意:當硬盤并沒有出現引導區錯誤時,不要亂用工具軟件來修復引導區。特別是“江民硬盤修復工具”這樣的工具軟件。如果將其用在完好的硬盤上,則可能會出現一些意想不到的問題。因此,不到萬不得已,不要動用此類工具。
新聞熱點
疑難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