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過么?單碟容量和硬盤的關系
2020-07-21 19:31:23
供稿:網友
隨著硬盤生產技術的不斷提高以及價格的逐步下降,大容量硬盤已經非常普及,但是小編發現,所有購買硬盤的消費者朋友們在挑選硬盤時主要關注的是這款硬盤的容量,接口,緩存,價格等等,只有少數消費者會去關心這款硬盤的單碟容量是多少?這款硬盤是幾碟的?
對于單碟容量的大小對于硬盤的性能影響又有多少朋友了解呢?單碟容量可能有的消費者認為不是那么重要,只要我硬盤的容量與型號相符就可以了,對于它是四碟還是單碟,單碟80G還是160G這些都沒有關系。如果有經常關注硬盤的朋友可以發現,基本上每一個品牌的每一個型號,除了一些傳輸數率的介紹等,必不可少的還有單碟容量,可見這一項參數是非常重要的,只是沒有被太多的人關注而已。
今天小編就和大家一起了解一下,硬盤單碟容量對于硬盤的性能到底有那些影響,下面讓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影響硬盤性能主要有那幾個方面。
響硬盤性能的幾點
毫無疑問,轉速是目前我們判斷一款硬盤性能如何最主要的一個性能參數了。任何一款硬盤的面世時,它的宣傳中都會在第一條提到它的轉速。可見轉速對硬盤的總體性能有著極大的影響,但是也是很難解決的一個問題,目前我們普通家用硬盤的轉速還停留在7200轉。
如果說轉速是硬盤性能的第一要素,那么處于第二位的就應該是磁碟表面的磁記錄密度了。隨著硬盤容量的增長,傳統的靠增加碟片來擴充容量已滿足不了不斷增長的存儲容量需求了,只有提高每張碟片的容量才能從根本上解決這個問題。所以目前除了比較大容量的硬盤,基本上都是單碟裝或者兩碟裝的硬盤了,目前主流單碟容量有80GB、133GB、160G,幾種規格。
平均尋道時間就是磁頭到達目標數據所在磁道的平均時間。這個時間和磁頭平均潛伏時間一起決定了硬盤磁頭找到數據所在的簇的時間。這個時間直接影響著硬盤的隨機數據傳輸速度。目前的主流硬盤中,快的有7.6毫秒外,一般的平均尋道時間基本為8.5~9毫秒。
除了上面提到的3個因素以外,提高硬盤緩存的容量也是一條提高硬盤整體性能的捷徑。一方面,緩存容量的加大可以使得更多的預讀數據被容納,同時緩寸的大小對于硬盤的持續數據傳輸速度也有著極大的影響。所以,目前市面上主流硬盤的緩存已經從此前的2MB增加到8MB,甚至16MB。
接口類型可能是對硬盤性能影響最小的一個原因了,雖然現在主流的硬盤接口類型已經發展到了到SATA2的規范,傳輸速率高達300MB/s。不過由于盤片及磁盤技術的限制,目前硬盤的內部數據傳輸率及連續數據傳輸還無法達到100MB/s以上水準,現在一般硬盤的傳輸率均在50~80MB/s之間,因此到目前為止還無法充分發揮SATA2的全部功效。
硬盤的單碟容量也就是指單片碟所能存儲數據的大小,單碟容量的提升就是存儲密度的提高。一塊大容量的硬盤往往都是有幾張碟片組成的,在碟片一定的情況下,單碟容量越大硬盤的容量也越大。
除了對于容量增長的貢獻之外,單碟容量的另一個重要意義在于提升硬盤的數據傳輸速度。單碟容量的提高得益于磁道數的增加和磁道內線性磁密度的增加。
磁道數的增加對于減少磁頭的尋道時間大有好處,因為磁片的半徑是固定的,磁道數的增加意味著磁道間距離的縮短,而磁頭從一個磁道轉移到另一個磁道所需的就位時間就會縮短。這將有助于隨機數據傳輸速度的提高。
磁頭是硬盤讀取數據的關鍵部件,它的主要作用就是將存儲在硬盤盤片上的磁信息轉化為電信號向外傳輸,而它的工作原理則是利用特殊材料的電阻值會隨著磁場變化的原理來讀寫盤片上的數據。
而磁頭數一般是跟硬盤碟片數相對應的,硬盤盤片正反兩面都可以存儲數據,一面需要一個磁頭。如果單碟容量相同,那么總容量的不同就意味著磁頭數量的不同。
而單碟片數與硬盤最大容量也成正比提升的關系:在單碟容量一定的情況下,硬盤容量越大所需的碟片數越多,但受到硬盤整體體積和生產成本的限制,碟片數量都受到限制,一般都在5片以內。由于盤片越多,損壞的可能越大,成本也就越高。//本文來自武林網www.companysz.com
結論
舉個例子來說,同樣的400G的硬盤,如果采用單碟容量80G的盤片,那么需要3張盤片和5個磁頭;而采用單碟容量133G的盤片,那么只需要2張盤片和3個磁頭,這里需要注意的是,其中的一張盤片只會用到它的一面,剩下的反面是空閑的,也就是理論上來說如果這張碟片出現壞道,我們只要將那張盤片翻過來就可以讓硬盤正常使用了,對于我們普通消費者,那是很難的。
好了看完這篇文章,想必大家對硬盤的單碟容量有了一個新的認識吧,總的來說,相比之下單碟容量越大或者盤片數量越少,硬盤的性能越好,盤片數量越多出現問題的幾率也也大,我們在購買硬盤時也可以挑選單碟容量大的,大容量硬盤可以挑選盤片數量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