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很多人每天都會面對著電腦,使用鍵盤打字,有沒有問過自己為什么鍵盤上的字母要這么排列?這還要從一個有趣的故事說起,很久很久以前……
這是一個非常有趣的故事:
早在18世紀早期,人們就開始研制打字機,以期獲得更清晰的文字和更快的書寫速度。但是直到19世紀中后期,打字機才慢慢地流行起來。也就是在那個時期,各種各樣的打字機開始充斥市場,字母排列的順序也各不相同。
1868 年,美國排字工克里斯托夫·拉森·肖爾斯(ChristopherLatham Sholes)獲得了打字機模型專利,并取得了經營權。他于幾年后設計出了通用至今的鍵盤布局方案,即“QWERTY”鍵盤。在剛開始的時候,肖爾斯是把鍵盤字母鍵的順序按照字母表順序安裝的,也就是說,鍵盤左上角的字母順序是“ABCDEF”。但是他很快發現,當打字員打字速度稍快一些的時候,相鄰兩個字母的長桿和字錘可能會卡在一起,從而發生“卡鍵”的故障。
據說為了解決這個難題,肖爾斯去請他的妹夫——一名數學家兼學校教師幫忙。這位數學家建議他把鍵盤上把那些英語字母中最常用的連在一起的字母分開,以此來避免了故障的發生。肖爾斯很愉快地采納了他妹夫的解決辦法,將字母雜亂無章地排列,最終形成了我們現在看到的“QWERTY”的布局。肖爾斯告訴公眾說打字機鍵盤上字母順序這樣排列是最科學的,可以加快打字速度。
但是,現在英國打字機發展史方面的權威人士認為這是“有史以來最大的欺騙活動之一”。英國打字機博物館館長、《打字機世紀》一書的作者威爾弗雷德·A·比徹聲稱,“這種所謂‘科學安排’以減少手指移動距離的說法,是徹頭徹尾的謊言。”“對字母的任何一種隨機性的安排,都會比現在這種安排合理。”
這種鍵盤卻最終流行起來,起因相當有偶然性。19世紀80年代,打字機市場開始繁榮起來,出現了很多鍵盤與QWERTY鍵盤競爭。然而,就在“QWERTY”布局的技術原理優勢要被打字機工程學的進步所取代時,美國的打字機產業迅速倒向“QWERTY”布局,使之成為打字機的“通用鍵盤”。
在這一過程中,被認為起關鍵作用的事件是1888年7月25日在美國辛辛那提舉行的一場打字比賽。比賽中,一個來自鹽湖城的法庭速記員麥古瑞(Frank McGurrin),使用“QWERTY”布局打字機和盲打方法,以絕對的優勢獲得冠軍和500美元的獎金。麥古瑞顯然是第一個熟記這種鍵盤并盲打的人。這一事件確立了雷明頓(Remington)打字機技術上更先進的看法。麥古瑞選擇雷明頓打字機可能是隨意的,但卻為這種標準的確立作出了貢獻。
歷史的偶然性就這樣決定了鍵盤的布局。打字機的鍵盤布局被繼承到了計算機鍵盤上,成為了我們今天還在廣泛使用的標準鍵盤布局。
今天的故事就為大家介紹到這,希望可以解開大家心中的疑團,以后再有朋友問你“電腦鍵盤字母為啥這么排列你造么?”,你就可以告訴他這么一則interesting Story。
新聞熱點
疑難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