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類吸入式光驅機芯結構對比剖析
2020-10-24 13:09:20
供稿:網友
常逛家電市場的細心人會發現:采用吸入機芯的影碟機正悄然成為新寵,價格明顯高于同一檔次的托盤式產品.相對于托盤式,吸入式給人的感覺是新鮮、先進、高貴。吸入式成為主流只是時間問題,就象內置天線的手機代替外置的一樣,卻已是大勢所趨。對于普通使用者,所有吸入式都是將碟片往進碟口一插就完事,至于是哪種類型的吸入式光盤機芯并不關心也不了解。實際上吸入式光盤機芯品類繁多,而且性能差異很大。就此筆者根據手頭的資料向各位簡介一下吸入式光盤機芯的幾種結構和發展狀況。
吸入式的外延是進碟方式,就裸碟的進碟方式可分為原始手工式(即翻蓋式,常見于隨身MP3播放器)、抽屜式(常見于notebook配備光驅)、托盤式 (常見于PC光驅)和吸入式。從時間上看吸入式出現的最晚,同時也最為先進。吸入式光盤機芯的概念其實在光驅誕生之初就有了,和托盤式同一輩份,由于歷史可觀原因一直未能興旺起來。近年來由于便攜式光電產品的風行和人們求新心理的需求,對吸入式光盤機芯的需求越來越旺。同時隨著生產工藝的進步,吸入式的優點得以放大而缺點得以消除和抑制。目前由日本主導著吸入式機芯的發展趨勢。我國臺灣也具有相當的研發實力,但基本上屬于跟風日本。國內在此領域尚無建樹,國內各大影碟機廠商使用的機芯全部是日本、韓國、臺灣或其關系企業生產的。可喜的是筆者已經看到一款國內企業自主開發、擁有獨立知識產權的吸入式光盤機芯。現就常見的幾種吸入式光盤機芯略做評介。
1.正面輥軸吸入方式
顧名思義,就是轉動的輥軸與碟片資料面接觸,通過摩擦力將碟片吸進倉,就象打印機卷紙一樣。這類機芯要么夾不到,夾到一骨腦卷進去,進碟動作猛,不拖泥帶水。碟片進倉之后被壓到主軸馬達平臺上(spindle-motor turntable),所以光頭部件(traverser)不動,抗震性優異,可以用于移動產品,如車載DVD和家用影碟機絕大部分采用這類機芯。此類機型的研發較早,技術相對成熟,產品性能穩定且兼容直徑80mm的碟片。缺點是結構復雜,體積龐大,性能價格比小,不兼容80mm碟片,而且容易刮傷和玷污碟面,這是致命的缺陷,只在高端市場才有相當份額。
2.側面輥軸吸入式
輥軸通過輥壓碟片側面而將碟片吸進倉,輥軸不接觸碟面,避免刮傷和玷污碟面。但碟片只有1.2mm厚,能提供的接觸面積有限。所以想要得到足夠的摩擦力,壓力必須足夠大。而壓力大勢必造成碟片的變形,這給光頭(pick-up head)工作帶來困難,甚至不能工作。這類機芯有點另類的感覺,在市面上很少見,而且機構復雜、性能不穩定、性能價格比小、不兼容80mm碟片,前途不被看好。
3.類軟驅吸入式
這類機芯的進碟工作類似軟驅:外力將碟片頂進二分之一強,然后吸入結構自動將碟片吞進。但出碟不需要象軟驅哪樣借助外力,而是自動將碟片彈出。所以彈力控制不妥碟片就成了飛碟了,這是它的明顯缺點。不同上述兩類機芯,這類機芯需要升降,因而抗震性不佳,還由于碟片是靠主軸馬達上彈性的爪卡緊的,主軸轉速受到限制(一般不能超過5000RPM).也不兼容80mm碟片。它的一個優點和側面輥軸吸入式一樣,即碟面受到保護。它的另外一大優勢是機構相對簡單,而且體積小,性能價格比較大,在中高檔市場占有相當份額,尤其是在notebook領域。但使用起來還是覺得有點”落后”,而且常有不吸碟現象,故而尚未在家用影碟機上使用。
4.磁力吸入式
這類機芯是國內某一企業自主開發并取得了專利,填補了國內空白,打破了被國外企業壟斷的局面,處于全球獨一無二的優勢地位。機芯結構相當簡單又相當精巧,集成了拖盤式和其它吸入式的優點:使用托盤實現吸碟動作,而且動作相當溫柔。其內有一類似機械手的機構可以前后滑動又可以升降而光頭不需要動,通過柔貼的磁力將碟片牢牢夾住并平穩拖進倉,而后輕輕放置到主軸馬達平面上。80mm碟片也兼容。給使用者的感覺象ATM,所以有的廠商將之英文名譯為“slot machine”。進碟時只須將碟片插到一定位置(最多二分之一碟片處),然后就自動進碟,而且插碟力量比類軟驅吸入式小得多。出碟時和脫盤式無大差別,只是托盤不出倉門。由于碟片在托盤上時都有一類機械手夾著碟片,所以無論進出碟都能以任意角度進行,而這正是托盤式無法實現的。缺點是體積暫時不能足夠小,在notebook領域尚難有作為。它的最大優勢就是價格便宜,和托盤式持平,因為結構簡單;其次是性能穩定,也因為結構簡單。出色的性能價格比是以上三種吸入式無法匹敵的,而吸入式共有的特點又使得托盤式相形見絀。所以它的前景被業內人士一直看好,尤其在影碟機和半高型(half hignt)光驅領域,最后希望它取代傳統的托盤式機芯。
但蘿卜青菜各有所愛,就像“開寶馬坐奔馳”這句話一樣,無論哪種吸入式都有自己特點來吸引眼球。對于普通老百姓買東西,物美價廉始終是第一準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