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不少用戶對固態硬盤的了解,更多的是在接口、容量的認識,但是對于SLC、MLC和TLC顆粒類型、64C NAND與3D NAND等工藝一無所知。今天武林網試圖用淺顯易懂的方式,為大家科普一下。
SSD固態硬盤依靠閃存芯片存儲數據,里面存放數據的最小單位叫cell,每個cell存放1bit數據,就叫SLC;存放2bit數據,就叫MLC;存放3bit數據,就叫TLC;存放4bit數據,就是QLC,如此等等。
為了便于理解,我們來作個不太嚴謹的比喻,把芯片比作一張畫滿格子的紙,把cell比作紙上一個個格子,把數據比作芝麻,紙上每個格子里放一顆芝麻就是SLC,放2顆是MLC,放3顆就是TLC了。這時候我們發現,同是一張紙,SLC能放的芝麻最少(存儲空間最小),MLC是它的兩倍,TLC則是3倍!要知道,這個“紙”(芯片晶圓)可是很貴的,同樣的晶圓做成SLC只有128G,做成MLC就有256G了,而做TLC的話變成512G,而成本基本上相差不多,這就是各大廠家爭前恐后進軍TLC和QLC的原因,畢竟容量大了就可以多賣錢嘛,所以現在市場上幾乎成了TLC固態硬盤的天下,就是這個原因。
至于3D NAND,是相對于傳統2D NAND工藝而言的,借用上面紙張的比喻,傳統工藝每個芯片里面只有1張紙,這樣能裝的芝麻有限;這時候有人腦洞大開:我可以多放幾張紙啊,疊在一起不就好了,這樣豈不是每個可以放好多好多芝麻?于是就有了3D NAND,三星、intel、美光、東芝四家閃存大廠開始削尖腦袋,比誰家芯片里紙張疊放得更多,你家疊了16張,我家就疊32張(32層),他家一看不行我疊48張(48層),漸漸的大家都掌握了疊64張紙(64層)的技術,開始量產投放市場。
于是我們就看到了英特爾上市的760P、三星860EVO等3D NAND產品,它們共同的特征就是單顆芯片容量可以做的更大,每GB單價可以比以前更低,搭配專門優化過的主控方案,性能也可以比以前更強,于是SSD固態硬盤便一步步的往普及化方向推動前進,廠家得利,消費者也得到了實惠。
新聞熱點
疑難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