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帶K的處理器是能夠支持超頻的,不少發燒友選擇這種類型的處理器來挖掘更佳的性能體驗,從而最大的提升處理器的性價比。Intel一般都將具有超頻特性的K系列CPU只在在高端酷睿i7、i5中推出,不過在2017年,入門系列酷睿 i3也發布了帶K的型號。那么英特爾處理器型號帶K的和不帶K的有什么區別?貴在哪?下面武林網來科普一下。
但隨著最新的七代酷睿發布,Intel給Kabylake全系一個重新的定義,對主流酷睿 i3系列的CPU開放超頻限制,推出不鎖倍頻版的酷睿 i3-7350K。將超頻推向普通的主流用戶,整個酷睿家族i7/i5/i3都有超頻版的型號供給不同層次需求的用戶來選擇。
要發揮Intel的K系列超頻的特性,就必須和Z系列的主板配套使用,久而久之,很多玩家用戶就形成了一種固定的搭配思維“K系列的CPU一定要搭配高端的Z系列的主板”否則就被視為浪費。浪費都是可恥的,都會被咒罵傻X,所以即使有類似酷睿 i3-7350K親民級的K系列超頻CPU出現,但過于保守的裝機觀念和輿論壓力之下,選擇的念頭就這樣被打斷。
英特爾處理器型號帶K的和不帶K的有什么區別?
其實K系列和非K系列的區別,除了不鎖倍頻的區別之外,同型號的K系列的默認頻率都會比非K系列的有大幅度的提升。也就是說K系列的亮點有二,一能超,而出廠時就已經幫你對頻率進行優化了。此外,帶K和不帶K的型號搭配的主板也有所不同,比如i7-7700處理器,最佳性價比搭配為B250主流主板即可,而i7-7700K處理器,則需要搭配高規格支持超頻的Z270主板才是首選。
舉個例子:酷睿 i7-7700和酷睿 i7-7700K,命名上的唯一區別就多了個“K”后綴,i7-7700K固然之具備能超頻的特性,默認的頻率更加是從4.2GHz起步,睿頻還能加速至4.4GHz。而i7-7700移除了超頻特性,默認主頻只有3.6GHz,通過睿頻才能到4.2GHz(i7-7700K默頻的水平)。顯然K系列的i7-7700K比i7-7700更加適合那些追求高性能的用戶,哪怕他超頻,都能獲得0.6GHz的主頻性能,換算到實際應用和游戲之中都有8-10%實際性能優勢。
同樣道理,K系列的酷睿 i3-7350K和一眾非K系列的酷睿 i3對比,由于酷睿 i3本身就沒有睿頻加速,默認主頻的高低更加直接體現出酷睿 i3的性能表現。酷睿 i3-7350K默認主頻就已經達到4.2GHz的水平,比還是3.X GHz的酷睿 i3要高出不少,搭配B系列的主板默頻率使用也能從日常應用里,如打開應用程序、系統的響應速度、打游戲等多種應用場景中感受到“準i5”的體驗。另外加上近期酷睿 i3-7350K的售價已經回落到正常價位,沒有了新品上市的虛高價格,酷睿 i3-7350K確實比較適合對有追求的入門用戶選擇。
Intel的K系列的CPU,默頻來用本來就已經很爽!同時又能照顧到超頻的需求。特別是經過3代優化而來的14nm+制程工藝,7代酷睿的超頻能力更加強,風冷條件下都能大幅度穩定超頻至5.0GHz的新境界。
反觀對手最近上市的新品銳龍Ryzen,雖然對外宣傳全系都支持超頻,但從第一批吃螃蟹的用戶實際反映超頻幅度未如期望,旗艦的Ryzen 7安全電壓范圍內只能超頻至4.1-4.2已經是極限了,再往上沖擊5.0GHz就需要動用到液氮等專業的超頻“補品”,并不適合日常長期使用。
總結:
Intel的K系列CPU表面上是主打超頻市場的產品,吸引超頻用戶去打造高性能超頻平臺(如7xxxK+Z270主板),同時K系列的CPU又能滿足到不超頻但又想獲得更高性能的用戶(如7xxxK+B250主板,不過不建議這樣搭配)。或許這就是intel K系列的吸引之處,多花一點錢也不會虧!
新聞熱點
疑難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