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輻射”這個詞,總有一種談虎色變的感覺,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居民家中的家用電器和電子產品越來越多,似乎伴隨而來的輻射也越來越多。輻射到底是什么?真的有這么可怕嗎?日常生活中又該如何有效避免接觸輻射……今天,武林網小編就和大家好好聊一聊,揭開“輻射”神秘的面紗。
輻射究竟是什么?它是指物體以波或粒子的形式向周圍空間發射能量的過程。自然界中的一切物體只要其溫度在絕對零度(-273.15℃)以上,都會以電磁波或粒子的形式不停地向外界傳送能量,換句話說,世間萬物都有輻射,包括人體自身,都在時時刻刻向外輻射,比如曬太陽,其實就是接受太陽的輻射。
陽光其實也是一種輻射
但是,并非所有的輻射都是有害的,有些甚至還離不開呢,比如太陽的輻射——陽光,大地萬物的生長都需要陽光。那為什么一提到輻射人們就會感到莫名的恐懼呢?這是因為將輻射的概念統一化了,其實輻射是一個廣泛的定義,包括很多種類,按能量劃分,可以分為電離輻射以及非電離輻射兩大類。
輻射分為非電離輻射和電離輻射
電離輻射:具有足夠的能量,能夠直接或間接地使物質電離(高能量足以將其他原子內的電子撞出原子之外,產生帶正電荷的離子及帶負電荷的電子)。生物體維持正常的生命體征以及各種活動都是依賴于原子層面的穩定,電離輻射的所具有的超高能量可以破壞生物分子的化學鍵,使分子性質改變,因而對生物體構成損傷。電離輻射主要有α粒子、β粒子、中子、γ射線和X射線,其中α、β、中子為粒子輻射;γ、X射線為高能電磁波輻射。
電離輻射的高能量能使分子化學鍵斷裂
非電離輻射:例如光線、紫外線、微波、超聲波、無線電波等,由于它們的能量較低,不足以改變物體的化學性質,雖然能量不高,但做為一種傳播能量的方式,它們可以加速分子運動,使物體溫度上升。比如人體在烈日下暴曬會令體表溫度升高甚至損傷皮膚;又如微波爐加熱食物,也是應用的這個原理。
新聞熱點
疑難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