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計算機CPU性能遵循著摩爾定律在不停的快速增長,顯卡,內存也緊隨CPU的步伐,一次次挑戰著工藝和技術的極限,應該說,如今即便是我們家用的PC機,理論上,以往決定著整機性能的CPU等主要配件,已經完全能夠滿足我們的日常辦公和娛樂應用,如果要說有什么缺憾,那就是傳統的機械硬盤。
相比十年前,并沒有顯著的進步,相比不斷刷新性能記錄的CPU顯卡等部件,硬盤性能的瓶頸效應已經毫不保留的顯現出來了,有鑒于此,基于閃存技術的SSD硬盤應運而生,一經問世,便改變了大多數用戶對電腦整機性能取決于CPU這樣一個如今不太適應形勢的看法,SSD對PC運行速度的提升甚至比CPU要更有效得多。
注:(本篇主要準對SATA接口的SSD,不包含MSATA m2和PCI的固態,有意入手這些固態 的胖友們可參考下本文自行了解下相關資料)
說到SSD,首先,你們肯定會問什么是(SSD)固態硬盤?
平時我們常用的基本是機械硬盤,由盤面和磁頭等部件組成,是一個物理機械設備。而固態硬盤,和我們平時用的U盤一樣,是閃存芯片加上主控和緩存組成的。和優盤的不同點在于,U盤一般只用一兩顆閃存芯片,平時讀寫都集中在上面,所以U盤壽命不是很長,特別是買到劣質產品;而固態硬盤上是有很多顆閃存芯片,將數據平均分配到各個閃存上,壽命會比U盤長很多。
我們現在用的多的固態硬盤一般是2.5寸,也就是筆記本硬盤大小,有7mm厚和9MM厚兩種(筆記本裝固態的朋友要注意是否適合自己筆記本的厚度);另外還有MSATA M2和PCI-E接口的固態硬盤類型。
SSD固態硬盤與機械硬盤的工作原理不同,內部構造主要由PCB板、主控制器芯片和閃存芯片或緩存組成。其中主控主要充當將領職責,負責控制閃存的識別和讀寫,而閃存芯片在固態硬盤中充當存儲空間的介質。
固態硬盤比機械硬盤好在哪里?
剛才說了機械硬盤是一個機械設備,由一片或者幾片磁盤組成,就像以前的老唱片一樣,盤片是隨時高速轉著的,你要讀取某個位置的數據,磁頭要移動到該位置才行。而固態硬盤沒有機械部分,全是電子的,CPU發出指令需要取某個地址的數據,主控就能直接到達某個地址,這樣就減少了很多不必要的操作,大大縮減了讀寫的時間,固態硬盤最大的優點就是不需要尋道。在連續讀寫性能上,現在主流的固態硬盤已經達到了500M以上,這也是機械硬盤不可比的。另外固態幾乎沒有噪聲,能耗也比機械硬盤低很多。
固態硬盤相比機械硬盤優點是什么?
1. 啟動快,沒有電機加速旋轉的過程。
2. 不用磁頭,快速隨機讀取,讀延遲極小。
3. 相對固定的讀取時間。由于尋址時間與數據存儲位置無關,因此磁盤碎片不會影響讀取時間。
4. 基于DRAM的固態硬盤寫入速度極快。
5. 無噪音。因為沒有機械馬達和風扇,工作時噪音值為0分貝。某些高端或大容量產品裝有風扇,因此仍會產生噪音。
6. 低容量的基于閃存的固態硬盤在工作狀態下能耗和發熱量較低。
7. 內部不存在任何機械活動部件,不會發生機械故障,也不怕碰撞、沖擊、振動。這樣即使在高速移動甚至伴隨翻轉傾斜的情況下也不會影響到正常使用,也就是說在發生意外掉落或與硬物碰撞時能夠將數據丟失的可能性降到最小。
8. 工作溫度范圍更大。典型的硬盤驅動器只能在5到55攝氏度范圍內工作。而大多數固態硬盤可在-10~70攝氏度工作,一些工業級的固態硬盤還可在-40~85攝氏度,甚至更大的溫度范圍下工作。
9. 低容量的固態硬盤比同容量硬盤體積小、重量輕。
當然固態的價格和容量也是目前固態的瓶頸,所有的玩家都在等固態等價于同等容量的機械硬盤,相信很快就會有那么一天的。
那么,現在固態的市場那么混亂,我們要怎么挑選適合自己的固態呢綜合來講 我們要關注的參數主要是:品牌(廠家),主控芯片 ,閃存顆粒,緩存芯片,讀寫速度,售后。
品牌:好的品牌研發能力更強,主控和閃存芯片技術也更成熟,售后能力更強。目前有自主研發能力的市面比較比較常見的品牌有:INTEL、鎂光、三星。
主控芯片:對于性能和可靠性影響最大的就是其控制芯片。目前主流SSD控制芯片廠商有:Intel、Sandforce、Marvell、Indilinx、Micron、Toshiba、Phison、Samsung、JMicron。
目前市場上SSD常用主控無非是SandForce出品的SF- 2281系列、Marvell出品的88SS9174主控,其次就是三星的自家主控。
主控芯片的好壞才是是決定SSD性能的決定性因素。
主控芯片是固態硬盤的大腦,其作用一是合理調配數據在各個閃存芯片上的負荷,二則是承擔了整個數據中轉,連接閃存芯片和外部SATA接口。
所以在挑選SSD,首先得挑選主控,這是SSD性能的基礎。
SSD的性能不是單純靠主控決定,使用不同的閃存顆粒也會影響實際性能。很多山寨SSD為了降低成本使用低速的閃存顆粒,造成SSD性能低下,實際使用并不比傳統機械硬盤快。甚至還由于生產做工差,容易造成SSD不穩定、用戶數據丟失等問題。
主控芯片旁邊是緩存芯片,SSD和傳統硬盤一樣需要高速的緩存芯片輔助主控芯片進行數據處理。這里需要注意的是,目前有一些廉價SSD方案為了節省成本,省去了這塊緩存芯片,這樣對于使用時的性能會有一定的影響。
SSD上的緩存一般都是1或者2顆DRAM顆粒構成,起到數據交換緩沖作用。一款SSD產品是否有緩存這樣的設計,往往是廠商根據產品定位和用途做得決定,一般一些入門級產品或者低速產品,在設計上就會考慮不帶緩存方案,而一些高速產品由于數據交換量大,就設計有緩存,以提高產品的讀寫效率。
通常帶有緩存的SSD在價格上或比不帶緩存的略高一些,雖然SSD帶緩存讀取小文件的速度會快些,但對SSD來說,快的太有限了。就反應速度來說,SSD的反應速度一般都在0.2毫秒以內,不比緩存慢。所以帶緩存對讀取速度的提升,幾乎可以忽略。其次帶不帶緩存并不影響SSD的壽命,決定SSD壽命的是NAND FLASH的寫入次數。
而固態硬盤的閃存顆粒主要有SLC和MLC和TLC,目前運用最廣泛的為MLC。
在性能和壽命上,最次的是TLC,然后是MLC,最好的是SLC。
目前主流閃存顆粒有以下幾種:INTEL、鎂光、東芝、三星等等,閃存的好壞直接影響到整塊固態硬盤的壽命和性能。同一個品牌的閃存顆粒也有優劣之分。
讀寫速度:我們在用AS-SSD的時候除了評分之外,首先看就是一個讀寫速度,速度,永遠是我們最關心的一個問題,也是檢測一個固態真偽的一項基本數據 當然,在小白的一些錯誤操作過程中,也可能損害降低了SSD的讀寫速度。
比如:未使用SATA6G 的線
未接到主板原生的SATA3的接口或者沒有SATA3的接口
未開啟AHCI硬盤模式
未對齊4K硬盤分區
等等的因素都會影響固態的正常使用速度。
而在AS-SSD的參數中還有一個4K讀寫速度,在日常應用中網頁緩存的寫入、系統文件更新,包括程序、游戲的加載、響應等等都與隨機4K讀寫性能息息相關。可以說,4K讀寫的快慢決定了系統的操作體驗,所以購買SSD時應要參考其4K隨機讀寫的成績。
接口:這個現在基本都是SATA6G SATA接口,除了一次國內的一些國產SSD還有SATA3G的的接口外,SATA6G是現在固態必備的接口了 包括主板的SATA接口 不然,固態的讀寫固態會大大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