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不久的魅藍手機進行了新一輪的售賣,而據魅族官方放出的數據,10萬臺魅藍手機在10分鐘被熱情的魅友們搶購一空。而這,已經不是第一次出現這樣的情況了,2月5日魅藍手機首發之時,10萬臺手機同樣是在1分鐘內售罄。
整個2014年,新發布的國產智能手機著實不少,尤以小米、華為和魅族為最,不僅新機多熱度也足夠高。在去年9月初的時候,小米4移動4G版正式上市開賣,小編在9月30號在小米官網支付全款預訂了一臺。然后,然后小編便開始了漫長的等待生涯。直到11月1號,小編才收到貨。
一臺手機,從付款到到貨,橫跨了3個月,這期間小編不知道被我那跟不上時代的老媽念叨了多少次“傻”了,特別是逾期不發貨之后(發貨時間比最后期限延后了2天)。相信不少網友也有同樣的經歷吧?大概從什么時候開始,我們有錢卻買不到東西了呢?
像小米4這樣一機難求的機型,華為和魅族也有不少。魅族咱就不說了,2014年以來發布的所有機型,就沒有一款充足供應過,就連去年9月份發布的魅族MX4,到現在都還是一周一搶,并且供貨量也咋樣;華為方面,榮耀系列性價比高也比較受花粉們的喜愛,但同樣的饑餓營銷讓人苦不堪言,去年年底發布的榮耀6 Plus、暢玩4X都還在采取定期搶購的方式發售。
為什么新上市的國產手機總愛搞饑餓營銷呢?真的是粉絲太多供不應求?還是產能真的這樣差勁?
饑餓營銷被認為是廠商為了降低硬件采購成本而故意為之的。按照摩爾定律來說,當價格不變時,集成電路上可容納的晶體管數目,約每隔18個月便會增加一倍,性能也會提升一倍。換言之,18個月以后,你買到的相同性能的電子產品,成本可能只為原來的一半。
而在生產過程中,生產線的優良率是逐步提高的(比如說錘子手機,剛上市時曾曝出各種問題),廠商不敢貿然下大批量訂單給代工廠。而首批嘗鮮的用戶,也順便當了回“小白鼠”。
此外,手機推出之后是否會大賣,除了蘋果的iphone對此有底氣之外,國產還沒有聽說這么有把握。如果備貨太多而賣不出去的話,庫存積壓太多損失的都是錢,少有廠家敢冒這個風險。有人算過這么一筆賬:對于互聯網手機來說,賣出100萬部基本可以保本,賣出300萬部就可以賺錢了。但是,如果積壓10萬部的庫存,就可以抵消賣100萬部的利潤。而網上的預約模式則可以比較精準的預測銷量,很好地平衡庫存和銷量。
如此看來,饑餓營銷對廠商而言真的是一大利器了,怪不得重出江湖的黃章也學上了雷軍這一招,雖然在此之前J.Wong各種看不上小米的每周一搶。
不過,每周一搶的售賣方式可以制造話題保持較高的熱度,聚集人氣,但這里也有一大硬傷:并不是你參與的次數多,搶購的成功率就高的,有些消費者可能搶了十次八次都沒搶到,很有可能就怒而換其他品牌的機型了。
更有甚者,一招不慎,“米粉”就有可能變“米黑”,“煤油”也可能就到“沒油”了!
新聞熱點
疑難解答
圖片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