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java中,可以將一個類定義在另一個類里面或者一個方法里面,這樣的類稱為內部類。廣泛意義上的內部類一般來說包括這四種:非靜態內部成員類、靜態內部成員類、局部內部類和匿名內部類。下面就先來了解一下這四種內部類的用法。
內部類是指在一個外部類的內部再定義一個類。類名不需要和文件夾相同。內部類可以是靜態static的,也可用public,default,PRotected和private修飾。(而外部頂級類即類名和文件名相同的只能使用public和default)。
注意:內部類是一個編譯時的概念,一旦編譯成功,就會成為與外部類完全不同的兩個類。對于一個名為outer的外部類和其內部定義的名為inner的內部類。編譯完成后出現outer.class和outer$inner.class兩類。所以內部類的成員變量及方法名可以和外部類的相同。
非靜態成員內部類即普通成員內部類,就是作為外部類的成員,可以直接使用外部類的所有成員和方法,即使是private的。同時外部類如果要訪問內部類的所有成員變量與方法,則需要通過內部類的實例對象來獲取。要注意的是,普通成員內部類不能含有static的變量和方法。因為普通成員內部類需要先創建了外部類,才能創建它自己,了解這一點,就可以明白更多事情,在此省略更多的細節了。在普通成員內部類要引用外部類對象時,使用outer.this來表示外部類對象;而需要創建內部類對象時,可以使用outer.inner obj = outerobj.new inner()來創建,在創建內部類實例之前需要先創建外部類的實例對象。測試代碼如下:
public class OuterNestedClass { private int x = 100; class MyInner { private String y = "Hello!"; public void innerMethod() { System.out.println("內部類中 String = " + y); System.out.println("外部類中的x = " + x);//直接訪問外部類變量x outerMethod(); System.out.println("內部類調用外部類方法執行x++后,x = " + OuterNestedClass.this.x); } } public void outerMethod() { x++; } public MyInner makeInner() { return new MyInner(); //在外部類方法中創建內部類實例 } public int getX(){ return x;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OuterNestedClass outer = new OuterNestedClass(); //創建外部類實例 OuterNestedClass.MyInner inner = outer.new MyInner();//內部類實例 outer.outerMethod(); System.out.println("外部類中的x = " + outer.getX()); inner.innerMethod(); OuterNestedClass.MyInner inner2 = outer.makeInner();//創建內部類實例 inner2.innerMethod(); }}運行結果如下:外部類中的x = 101內部類中 String = Hello!外部類中的x = 101內部類調用外部類方法執行x++后,x = 102內部類中 String = Hello!外部類中的x = 102內部類調用外部類方法執行x++后,x = 103上面代碼中,如果將public MyInner makeInner()方法聲明改為public static MyInner makeInner(),編譯器將提示錯誤:“沒有任何類型OuterNestedClass的外層實例可訪問。必須用類型OuterNestedClass的外層實例(例如,x.new A(),其中x是OuterNestedClass的實例)來限定分配。”這表明非靜態成員類的每個實例都隱含著與外圍類的一個外圍實例相關聯,在沒有外圍實例的情況下,要想創建非靜態成員內部類的實例是不可能的。靜態成員內部類
靜態成員內部類,就是修飾為static的內部成員類。聲明為static的內部類,不需要內部類對象和外部類對象之間的聯系,就是說我們可以直接引用outer.inner,即不需要創建外部類實例,也不需要創建內部類。靜態內部類與靜態內部方法相似,只能訪問外圍類的static成員,不能直接訪問外部類的實例變量與實例方法,只有通過對象引用才能訪問。由于static內部類不具有任何對外部類實例的引用,因此static內部類中不能使用this關鍵字來訪問外部類中的實例成員,但是可以訪問外部類中的static成員,這與一般類的static方法相通。靜態成員內部類和普通的內部類還有一個區別:普通內部類不能有static數據和static屬性,也不能再包含靜態成員內部類,但靜態成員內部類可以,而靜態成員內部類不能聲明為private,一般聲明為public,方便調用。測試代碼如下:
public class Outer { private static int x = 100; //外圍類靜態數據成員 //創建靜態內部類 public static class MyInner { private String y = "Hello!"; public void innerMethod() { System.out.println("內部類中String = " + y); System.out.println("外部類中的staic變量x = " + x); } } public static MyInner makeInner() { return new MyInner(); //在外部類方法中創建內部類實例 } public void outerMethod() { x++; } public int getX(){ return x;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Outer outer = new Outer(); //與普通類的實例通過類名創建相似 Outer.MyInner si = new Outer.MyInner();//靜態內部類不通過外部實例就可以創建對象 outer.outerMethod(); System.out.println("外部類中的static變量x = " + outer.getX()); si.innerMethod(); outer.outerMethod(); Outer.MyInner si2 = Outer.makeInner(); //通過外圍類靜態方法創建內部類實例 si2.innerMethod(); }}運行結果如下:外部類中的static變量x = 101內部類中 String = Hello!外部類中的staic變量x = 101內部類中 String = Hello!外部類中的staic變量x = 102局部內部類
定義在代碼塊、方法體內、作用域(使用花括號“{}”括起來的一段代碼)內的類叫局部內部類。局部內部類只能在代碼代碼塊、方法體內和作用域中使用(創建對象和使用類對象)。局部內部類也像別的類一樣進行編譯,但只是作用域不同而已,只在該方法或條件的作用域內才能使用,退出這些作用域后無法引用的。局部內部類訪問外部類的屬性和方法使用“外部類名.this.屬性名”和“外部類名.this.方法名(參數)”的形式。局部內部類就像是方法里面的一個局部變量一樣,是不能有public、protected、private以及static修飾符的,最多只能有final修飾。局部內部類的定義方式如下:
public class Test { { class AA{} //塊內局部類 } public Test(){ class AA{} //構造器內局部類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public void test(){ class AA{} //方法內局部類 }}注意到了吧,局部內部類可以同名,編譯后形成諸如:外部類名稱+$+同名順序+局部類名稱:Test$1AA.class/Test$2AA.class/Test$3AA.class。以下是將局部內部類定義在代碼塊內的示例代碼:
public class LocalNestedClass2 { private String internalTracking(boolean b) { if (b) { final class TrackingSlip { private String id; TrackingSlip(String s) { id = s; } String getSlip() { return id; } } TrackingSlip ts = new TrackingSlip("slip"); String s = ts.getSlip(); return s.toUpperCase(); } else return ""; } public String track() { return internalTracking(true);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LocalNestedClass2 p = new LocalNestedClass2(); System.out.println(p.track()); } }匿名內部類
匿名類,就是沒有名稱的類,其名稱由Java編譯器給出,一般是形如:外部類名稱+$+匿名類順序,沒有名稱也就意味著在其他地方就不能引用,不能實例化,只用一次,當然也就不能有構造器。匿名類根據位于地方不同分為:成員匿名類和局部匿名類。匿名類不能使用任何關鍵字和訪問控制符,匿名類和局部類訪問規則一樣,只不過內部類顯式的定義了一個類,然后通過new的方式創建這個局部類實例,而匿名類直接new一個類實例,沒有定義這個類。匿名類最常見的方式就是回調模式的使用,通過默認實現一個接口創建一個匿名類然后,然后new這個匿名類的實例。匿名內部類定義和實例化形式如下:
new父類構造方法(參數){ 修飾符 返回參數類型 方法名(參數列表)//該方法名須在父類中存在 { }}匿名內部類只能和new連用,用于創建一個實例。匿名內部類只能使用一次,創建實例之后,類定義會立即消失(想要多次使用就要用到反射的知識了)。匿名內部類必須繼承一個類(抽象的、非抽象的都可以)或者實現一個接口。如果父類(或者父接口)是抽象類,則匿名內部類必須實現其所有抽象方法。匿名內部類不能是抽象類,因為匿名內部類在定義之后,會立即創建一個實例。匿名內部類不能定義構造方法,匿名內部類沒有類名,無法定義構造方法,但是,匿名內部類擁有與父類相同的所有構造方法。匿名內部類中可以定義代碼塊,用于實例的初始化,但是不能定義靜態代碼塊。以下是匿名內部類的測試代碼:
abstract class Test{ public abstract void print(); }interface Inner { String getName(); }public class AnonymousNestedClass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AnonymousNestedClass outer = new AnonymousNestedClass (); Inner inner = outer.getInner("Inner", "gz"); System.out.println(inner.getName()); //定義一個匿名內部類,并實例化對象 Test test = new Test() { @Override public void print() { System.out.println("匿名內部類實現父類所有的抽象方法"); } }; test.print(); System.out.println("匿名內部類的類名:test.getClass().getName() == " + test.getClass().getName()); System.out.println("父類的類名:Test.class.getName() == " + Test.class.getName()); System.out.println("test.getClass().equals(Test.class) == " + test.getClass().equals(Test.class)); System.out.println("test.getClass().getSuperclass().equals(Test.class) == " + test.getClass().getSuperclass().equals(Test.class)); } public Inner getInner(final String name, String city) { return new Inner() { private String nameStr = name; public String getName() { return nameStr + ", " + city; } }; } } 運行結果:Inner, gz匿名內部類實現父類所有的抽象方法!匿名內部類的類名:test.getClass().getName() == nestedClass.AnonymousNestedClass$1父類的類名:Test.class.getName() == nestedClass.Testtest.getClass().equals(Test.class) == falsetest.getClass().getSuperclass().equals(Test.class) == true
新聞熱點
疑難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