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et 提供的3個關鍵字,in,out,ref開發中會經常用到,那么它們3個如何使用呢,又有什么區別,我查了下csdn和知乎的總結,都有點老了,說的也不細致。我盡量通過代碼示例寫的言簡意賅寫。
1 in in只用在委托和接口中; 例子:
//測試模型 class Model { public int a { get; set; } public Model(int a) { this.a = a; } }//創建3個實例List<Model> modelList= new List<Model>() { new Model(1), new Model(4), new Model(6) };//調用foreach接口,試著操作3個實例,賦值為nullmodelList.ForEach(e=>e=null); //查看結果://modelList的取值不變。分析原因,ForEach的參數是委托函數:
//ForEach方法:public void ForEach(Action<T> action);//委托聲明:public delegate void Action<in T>(T obj);委托是泛型的,類型T前加了一個關鍵字in,因為帶有關鍵字in,所以T obj是不能被修改的。
嘗試測試:
//修改元素e的屬性amodelList.ForEach(e=>{e.a*=2;});結果每個元素都乘以2,變為2,8,12。可知,可以修改對象的屬性。
2 out
out 關鍵字用法注意: 1)帶有out的形參,在函數定義時,return前必須給函數賦一個值。 2)調用函數時,帶有out的參數不必賦一個初始值。 3)out形參傳值是通過引用(by reference)
out使用場景: 在函數返回多個值時,通常用out 返回其中一個
public bool Operation(out Model updateMod){ updateMode = new Model(5); try{ // my operation ... // return true; } catch{ //寫入日志 return false; }}//使用Model um; //未初始化bool rtnMsg = Operation(out um); //如果初始化,傳值通過reference//分析://返回um,如果rntMsg為ture,則um按照預想邏輯被賦值,//如果rntMsg為false 則um未按照預想邏輯被賦值。3 ref
ref關鍵字用于改變參數傳遞,將by value修改為by reference傳值,原來是by reference傳遞的,加上ref還是不加ref,效果是一樣的。
例如:
public void reviseModel(int a){ a = 12;}Model model = new Model(10);//調用reviseModelreviseModel(model.a); //model.a仍然=10;by-valuereviseMode(ref model.a); //編譯不過,提示ref后的參數不歸類與變量int a;reviseMode(ref a); //如果不給變量a賦一個初始值,//編譯器也是提示:調用前未被賦值的錯誤//因此賦值int a= model.a; //變量a初始值為10;reviseMode(ref a);//修改變量a=12;但是model.a的值仍然為10如何修改對象model中的屬性a,將其變為12呢?
//直接將參數設為Model對象,則函數調用時,傳值通過by referencepublic void reviseModel(Model md){ md.a = 12;}reviseModel(model );//傳值通過by reference因此,ref關鍵詞使用總結: ref的話,用于處理值變量,如基本類型、結構等,它們不需要被new出來,傳值依照的是值拷貝。
1)ref 后的變量,如果是值類型(value type),那么加上ref后變為按照 by reference傳值;
2)ref 后的變量,如果是引用類型(reference type),那么加上ref與不加沒有任何區別;
3)ref后的變量,使用前必須賦值
4)ref后的變量不能是引用類型的屬性
以上是基本的分析,在使用中就夠了,如果想更深入的分析這個問題,請繼續。
4 深入探討out ref
主要分析out ref 到底有何用,不用他們會有什么影響。
1) C#中有一類方法,名字叫作Try…,如Int.TryParse,它返回一個bool值,嘗試解析一個字符串,如果成功解析為整數,則返回true,得到的整數作為第二個out的int被傳出。 見分析文章 異常設計準則 DateTime.TryParse和Parse 從文章中看出,相比沒有out參數的次方法Parse,如果解析字符串失敗,則會拋出一個參數錯誤的異常。
用Try…方法寫出來的代碼比try…catch寫出來的要簡潔,于是這也變成了out參數使用的一個常用場景。
2) java和C#比較
在Java里,HashMap
// HashMap<K, V> map;// K key;V val = map.get(key);if (val != null) { // ...}但val == null,既可能是該map里尚未有鍵為該key的鍵值對,也可能是已經有該鍵值對了但是其值為null。 要區分兩者,HashMap提供了containsKey()方法。所以正確的寫法是這樣的:
// HashMap<K, V> map;// K key;if (map.containsKey(key)) { V val = map.get(key); // ...}containsKey()跟get()的內部操作幾乎是一模一樣的,都要做一次hash查找,只是返回了查找結果的不同部分而已。也就是說按照這種“正確寫法”來寫的話,訪問一次HashMap就有雙倍開銷了。杯具!
C#有許多這種細節設計比Java更貼心。看C#用out關鍵詞如何改進這個問題。
System.Collections.Generic.Dictionary
TryGetValue:Dictionary(TKey, TValue).TryGetValue Method (TKey, TValue) (System.Collections.Generic)public bool TryGetValue( TKey key, out TValue value)ParameterskeyType: TKeyThe key of the value to get.valueType: TValue利用這個方法,上面的Java代碼對應的C#版就可以寫成:
// Dictionary<TKey, TValue> dict;// TKey key;TValue val;if (dict.TryGetValue(key, out val)) { // ...}這就把ContainsKey與Item[Key]的語義結合了起來,把一次hash查找能找到的信息一口氣都返回出來,從源頭上避免了“兩次查找”的冗余操作,有利于程序的性能。
|
新聞熱點
疑難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