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一個新坑,和《劉小玩美食教程》交替更新。我本身不會Python,一邊學一邊試圖以最簡單方式來解釋編程和Python,讓各位理工男可以拿去教自己的女朋友。
Python是一門編程語言,據說是發明者在看Monty Python的喜劇時想出的名字。什么是編程呢,簡單來說,就是讓電腦計算。
首先看看人腦是怎么計算的:我們在紙上看到一道題1+2=__,提筆就填上了3。然后,我們把這個過程放慢無限多倍:我們慢慢的慢慢的看到了那張紙;接著我們看到了“1”,存在了大腦里面的某個地方,但是現在我們什么都干不了;接著我們看到了“+”號,又存在了大腦的某個地方,還是干不了什么;再接下來,我們看到了“2”,又存在了大腦的一個地方,大腦似乎能干什么了,但是沒干,因為沒有指令;最后,我們看到了指令“=”號,讓我們計算1+2=多少,于是我們的大腦算了出來,結果是3,最后寫在紙上。
電腦的原理,跟人腦一模一樣,一模一樣,一模一樣!重要的事情說三遍!好吧,為了嚴謹,至少在圖靈機上是這樣的(不用管圖靈機是什么,只要知道我們現在用的計算機幾乎都是圖靈機)。人腦先輸入了“1+2”,存起來,最后輸入“=”號的時候,和之前保存下來的“1+2”整合計算,輸出3,寫在紙上;計算機的大腦(CPU)也是輸入一個數據,和已經存在CPU里的數據整合,然后輸出,這樣CPU就完成了一次計算。
編程,就是為了讓CPU計算。
那么第一步,我們就應該給CPU輸入他能看得懂的東西。電腦是用電的,電最簡單的特征就是有電和沒電(其實低電平或高電平才正確,不過不好理解,略過)。古老的計算機,是在紙帶上打孔的,有孔,就有電,沒孔,就沒電,所以古老的程序員是打孔員。有孔沒孔,有電沒電,到了計算機里面就變成了信號1和0。不過講道理,不管0和1還是有孔沒孔,和數學計算公式之間,相差也太大了,一條充滿孔的紙帶,壓根就不是人能讀的。所以,隨著發展,人類逐漸發明了一些比較適合人讀的語言,只不過人在編寫完之后還是得轉換成0和1去給計算機讀。越像人類語言,中途轉的過程就越多,越像計算機語言,中途轉的過程就越少。換個角度,越像人類語言,運行起來就越慢,越像計算機語言,運行起來就越快。再換一種說法,越高級的語言,人理解起來越容易,運行起來越慢,越低級的語言,人理解起來越難,運行越快。
Python是一門相當高級的語言,不過不用擔心他慢,0.01秒和0.0001秒雖然相差一百倍,我們也感覺不出來。
歡迎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號獲取最新文章:
新聞熱點
疑難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