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ython是靜態作用域語言,盡管它自身是一個動態語言。也就是說,在Python中變量的作用域是由它在源代碼中的位置決定的,這與C有些相似,但是Python與C在作用域方面的差異還是非常明顯的。
接下來會談論Python的作用域規則,在這中間也會說明一下Python與C在作用域方面的不同。
在Python 2.0及之前的版本中,Python只支持3種作用域,即局部作用域,全局作用域,內置作用域;在Python 2.2中,Python正式引入了一種新的作用域 --- 嵌套作用域;在Python 2.1中,嵌套作用域可以作為一個選項被開啟;嵌套作用域的引入,本質上為Python實現了對閉包的支持,關于閉包的知識,網上有很多解釋,這里就不詳細展開了。相應地,變量查找順序由之前的LGB變成LEGB(L:Local,E:Enclosing,G:Global,B:Built-in)。
在Python中,并不是任何代碼塊都能引入新的作用域,這與C有很大的不同:
代碼如下:
#include<stdio.h>
int main() {
if(2 > 0) {
int i = 0;
}
printf("i = %d", i);
return 0;
}
在這段代碼中,if子句引入了一個局部作用域,變量i就存在于這個局部作用域中,但對外不可見,因此,接下來在printf函數中對變量i的引用會引發編譯錯誤。
但是,在Python中卻并非如此:
代碼如下:
if True:
i = 0
print i
在這段代碼中,if子句并沒有引入一個局部作用域,變量i仍然處在全局作用域中,因此,變量i對于接下來的print語句是可見的。
實際上,在Python中,只有模塊,類以及函數才會引入新的作用域,其它的代碼塊是不會引入新的作用域的。
在Python中,使用一個變量之前不必預先聲明它,但是在真正使用它之前,它必須已經綁定到某個對象;而名字綁定將在當前作用域中引入新的變量,同時屏蔽外層作用域中的同名變量,不論這個名字綁定發生在當前作用域中的哪個位置。
代碼如下:
def f():
print i
f()
運行結果將顯示:NameError: global name 'i' is not defined。Python首先在函數f的本地作用域中查找變量i,查找失敗,接著在全局作用域和內置作用域中查找變量i,仍然失敗,最終拋出NameError異常。
代碼如下:
i = 0
def f():
i = 8
print i
f()
print i
運行結果顯示:8和0。i = 8是一個名字綁定操作,它在函數f的局部作用域中引入了新的變量i,屏蔽了全局變量i,因此f內部的print語句看到的是局部變量i,f外部的print語句看到的是全局變量i。
新聞熱點
疑難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