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隨著液晶顯示器特別是寬屏液晶的普及,各大鼠標廠家也開始注意到了大分辨率鼠標的重要性。以17英寸4:3比例液晶顯示器為例,它的最佳分辨率已經達到了1280×1024,橫向象素達到了1280個,而縱向象素則達到了17英寸CRT顯示器橫向的1024個。我們再來看看19英寸寬屏液晶,它的最佳分辨率為1440×900,也就是說它的橫向象素有1440個,雖然縱向象素并不多,僅為900個,但如果我們繼續使用400DPI的鼠標的話,我們需要從左至右移動鼠標1440/400=3.6英寸=9.144厘米距離才能實現指針從桌面最左側移至最右側,而如果我們使用的是22英寸寬屏液晶甚至是24英寸寬屏液晶的話,那可想而知我們需要的手掌位移將會更多。這不但影響我們使用電腦的效率、便利性,甚至會造成我們手腕的疲勞程度。
隨著大尺寸寬屏液晶的流行,鼠標的分辨率也必須相應增大才能保證手腕小范圍內移動即可實現指針從左至右的移動
Windows提供的指針移動速度調節功能
熟悉Windows的朋友都知道系統提供鼠標指針移動速度調節功能,它可在一定范圍和程度上提高或減低指針的移動速度,從而時低分辨率的鼠標也能實現高分辨率的功能。但實際上,系統并不能真正改變鼠標的分辨率,而是在以降低指針的精確度的前提下提高指針的移動速度的。例如,當系統讓指針跳過每相鄰兩個象素中的一點時,指針的移動速度便可實現翻倍的效果,但鼠標的精確度卻只有原來的一半,可見這并沒有真正提高鼠標的分辨率,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鼠標高分辨率的最終效果,并對用戶的使用鼠標的定位造成負面影響。
犧牲鼠標的經準度和掃描率低的鼠標的“掉禎”現象沒有本質的區別
看到這里,或許不少朋友會有這樣的疑問,那就是不同分辨率的大尺寸液晶分別需要多大分辨率的鼠標才合適呢?筆者認為我們無需為設定硬性指標來讓鼠標分辨率和顯示分辨率來互相搭配。畢竟每一個用戶的掌型、臂長和手腕的移動半徑均不盡相同,骨架大用戶或許僅需要較小的鼠標分辨率即可滿足要求,而骨架較小的MM用戶則可能需要更大鼠標分辨率才能達到相同的使用感受。因此為顯示分辨率來設定鼠標分辨率則顯得多余了。
但我們又不妨以17英寸CRT液晶顯示器(15英寸液晶顯示器最佳分辨率同為1024×768)和400DPI-800DPI分辨率的鼠標來做一個側面參考,因為國內不少電腦用戶均從2001-2004年開始使用電腦,而這個時期恰恰是17英寸CRT顯示器的熱賣鼎盛時期。鼠標方面,微軟經典的極動鯊、紅光鯊、銀光鯊和IE4.0均在這個時期推出市場,并得到CS玩家的追捧,它們均可看作是400DPI分辨率的代表。而羅技則是高分辨率的推崇者,這個時期上市的羅技MX300/MX310/MX510等經典鼠標均達到了800DPI的分辨率。當用戶長時間習慣了400DPI或者800DPI搭配1024×768分辨率使用后,或許更愿意在大尺寸寬屏液晶中繼續找回原來的使用感覺。
如何為正在使用的液晶顯示器選擇合適的鼠標不容忽視
通過公式我們可以很容易計算出19英寸寬屏液晶更適合使用分辨率在600-1200DPI的鼠標,20英寸、21.6英寸和22英寸更適合使用分辨率在700-1300DPI的鼠標,而24英寸寬屏液晶則更適合分辨率在800-1500DPI的鼠標。但實際使用中,無論17英寸CRT顯示器還是19英寸寬屏液晶甚至22英寸寬屏液晶在全球范圍內都有相當大使用群體,為此為了適合不同用戶的需求,不少鼠標廠商已經推出了可更便分辨率的鼠標,部分高端產品更是可在200DPI-3200DPI之間以200DPI為單位作變更。
隨著16:9液晶顯示器的出現我們又會發現另一個問題,那就是顯示分辨率橫縱向不一致而導致鼠標指針上下移動過快或者左右移動過慢的情況。因為對于市場上絕大部分鼠標來說,它的分辨率統一了左右移動和上下移動的速度,但我們卻找不到方形的顯示器。為了解決這一問題,部分廠家不但推出了可調節分辨率的鼠標,甚至還增加了X軸和Y軸獨立調節分辨率的功能。
某高端鼠標不但可以調節鼠標分辨率,甚至還提供獨立調節X軸和Y軸分辨率的功能
作為一件外設產品,不少消費者在選購電腦時都忽略了對鼠標的精挑細選,認為只要能用就可以。但在對電腦內在性能日益高要求的今天,我們是否是時候該好好考慮鼠標的性能和功能了呢?特別是大尺寸液晶的流行,不但對用戶使用電腦的習慣產生影響,甚至對外設產品發展趨勢也長生不可忽視的作用力。消費者在購買鼠標時不妨首先考慮一下正在使用或者即將購買的顯示器尺寸大小等因素。
新聞熱點
疑難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