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店訊 8~10年甚至更長時間的電腦使用經驗的人會有很深刻的體會——現在硬盤的質量是越來越差了。回想起來,從前的600MB、1GB、1.2GB、2.1GB時代,很多硬盤跟現在的硬盤相比,唯一不足的地方就是容量沒有那么大,速度沒有那么快;但在實際使用中,其他很多方面那些硬盤都比現在的硬盤要優勝。譬如噪音很小,甚至幾乎要把耳朵貼在盤體上才能聽到硬盤轉動的聲音;使用壽命長,我一個朋友家里一臺IBM原裝的486DX33電腦,里面的200MB硬盤居然到現在還在正常使用,沒有噪音,沒有壞道,尋道時間仍然可以達到標稱的數值,性能沒有任何下降;盤體質量好,我把自己能夠收集到的從200MB到2.1GB的硬盤放出來,發現那些硬盤絕大部分的盤體至今還是閃閃發光,堅固無比,沒有任何氧化、銹蝕和痕跡,而從3.2GB開始,使用超過3年或更久的硬盤盤體就開始黯淡無光了,甚至可以輕輕搖出響聲來;電路板用料十足,下面有兩張圖,希捷3.2GB硬盤電路板是大板,昆騰15GB硬盤的是曲尺電路板,比較一下板的做工和上面的電子元件就很能說明問題。為什么會發生這樣的情況呢?
(3.2GB和15GB硬盤電路板的對比,明顯發現3.2GB的質量好很多)
(希捷1.2GB、昆騰15GB和西數80GB對比)
發生這種情況的原因固然很多,也不可能在一篇文章里面細細說明。對于硬盤耐用性變差這一點,廠商的說法是硬盤轉速加快、數據密度增加、耗電量增加、發熱更多,所以壽命縮短了。媒體的說法是硬盤產業整體利潤率下降,競爭日趨激烈,硬盤廠商為了加強競爭力,必須采取措施 有效降低產品成本。這些說法固然有他們的道理,不過我今天不想在這里討論這些老生常談的問題,我想說一個我親身經歷的事情作為例子——這只是硬盤廠商面對的眾多問題中很小的一個,當然不足以構成廠商采取實質性行動的原因,但在多種問題的綜合作用下,情況就不一樣了。我有一個老美朋友,因為不方便說姓名,我暫且把他叫Dick,在某硬盤廠家做事。有一年他放年假時跑到加拿大,逼著我讓他在我家里睡了兩天沙發。有一天偶然聊起公司不順心的事情,他馬上大發牢騷,說:“Jack(暫時這樣稱呼自己),你們中國人很讓我頭痛呢。”我很奇怪,問他為什么這樣說,他解釋了半天,我明白了,原來他們公司的硬盤那段時間突然在中國市場的返修率直線上升,給公司的質保部門非常大的壓力,也使公司的售后服務費用大大超出預算。公司馬上派人去了解,得出的結論是雖然公司準備在海外設廠,在生產上有一定調整,導致某些型號的產品質量出現少許波動,但這并不構成中國市場返修率突然上升的主要原因。主要原因是因為他們提供3年的質保,很多用戶在眾多的宣傳中知道這個牌子的某些型號有一些問題,就把目標擴大到全系列的產品,即使自己的硬盤用著一直沒有事情,但還是在2年到2年半這段時間內跑到經銷商那里去要求換盤。為了達到退換的目的,很多消費者使用了不良手段——用毛巾包裹硬盤,在加電開機后把硬盤往桌面上砸或者用錘子敲;或者使用一些自己編寫或現成的小程序,發出一些指令,讓硬盤磁頭瘋狂地來回搖動,在短時間內導致磁頭懸臂變形和盤面產生物理劃花。正是因為這樣的原因,使公司的產品在中國市場的退換和返修率大大上升(要知道,一般地,當時他們公司的硬盤返修率是不到千分之一的,即使變成千分之二也已經超出好多倍了,更何況他們當時比這個更高)。公司讓他研究解決這個事情,他經過了解和研究,知道其實其他公司也面臨著同樣的問題,只不過他們公司因為在中國市場占有率高,所以問題更嚴重而已。辦法好想,他說可以更改一下硬盤的設計,這樣硬盤退回時他們可以通過特別的手段查出硬盤是自然損壞還是非正常損壞的。不過公司對他這個方法卻不屑一顧,因為這個設想雖然好,但是卻沒有任何實際的可行性——退換過程通常都是消費者和經銷商之間的行為,而經銷商沒有這樣的驗證手段,等硬盤匯集到公司的時候已經太晚;同時,即使公司知道了硬盤損壞的原因,還是沒有直接的證據來拒絕退換;更進一步,就算有證據,也還是不可能拒絕售后服務,以免被對手大肆宣傳,得罪全體消費者。他正是為了這個原因而憋氣呢!
當然,我們現在已經知道硬盤廠商如何解決這個問題了——雖然采取這樣的措施同時也是基于一個全球的大環境。當時的競爭激烈,硬盤利潤空間不斷下降,廠商如果同時再要負擔這樣沉重的售后服務的話,就根本沒有任何利潤可言了。于是,他們解決的方法出奇地一致——降低產品成本,縮短保修期限,以便保持相當的利潤。這里,我已經不知道說什么好了,少數消費者自私自利的不良行為,損害了全體消費者的利益,其他大部分遵紀守法的消費者要替他們陪葬。我這里絕對不是要鼓吹讓大家都跑去退換,因為這樣只會導致市場進入惡性循環,少數人會因退換好像會占了便宜而竊笑,但最終受到損害的還是他們自己,而且還賠上了其他沒有這樣做的人。[Pophard:希望大家能遵守這個行業的游戲規則,使市場呈良性循環發展,大家都能享受到良好的售后服務,也可以用上更優質的產品。]
當然,在一片降低成本的呼聲中,也有部分廠商跑得太遠,偏離了正常軌道。最明顯的問題就是伺服口的處理問題。熟悉硬盤的朋友都知道,硬盤上面有一個孔,一般都是用鋁質貼紙封住,有的甚至還用金屬片包住封口的貼紙,防止它被破壞,這個就是伺服口(有一些銷售人員叫這個是真空封口,其實是錯誤的,硬盤內部并不是真空,磁頭要靠空氣的氣墊原理懸浮在盤片的上方來讀取數據。這個封口的作用其實是防止灰塵進入硬盤內部,因此,正確的說法應該是——硬盤內部是無塵的)。一般而言,盤片的磁道構造都不是在裝配之前進行的,想想都知道,3英寸的盤片上要儲存幾十GB數據,磁道一定是要非常細密的才可以做到。如果在裝配之前構造磁道,那么只要裝配中出現非常微小的誤差,都可能使裝配好的硬盤在工作中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同時,裝配過程中還可能出現輕微的碰撞,產生壞扇區,如果在裝配前構造磁道,就不可能找出這些壞扇區來加以屏蔽了(詳情請參閱第10期《軟件能修復硬盤嗎?——硬盤損壞全分析》)。而伺服口的作用,就是在裝配好硬盤以后,機械手能夠從這個孔伸進去進行掃描和寫入伺服信息,構造磁道,這樣,只需要對硬盤進行一次掃描和寫入過程就可以完成伺服信息的寫入,而又能最大限度保證伺服信息的準確和硬盤成品的可靠性。伺服口的數量有可能是1個、2個、3個或者更多。單片單面的磁盤只需要1個伺服口,單片雙面的需要2個,雙片3面的也是2個,雙片四面的是3個,如此類推。
伺服口是不可以破損的,一旦破損,空氣中的灰塵就會進入硬盤內部。而對于磁盤的盤面來說,一粒灰塵就相當于一個炸彈。即使只有一粒灰塵進去,在高速旋轉的盤片上,灰塵會像彈球一樣跳來跳去,不斷擊中盤面,形成大大小小的壞扇區。因此,硬盤廠商對于這樣的硬盤是不予維修的。大家可以看到,在伺服口的貼紙上,都會有這樣的說明——Warranty Void If Remove(一旦破損,保修失效)。但正是在這個盤體最重要、也是最脆弱的地方,某個硬盤廠商有意無意地出現了比較嚴重的設計失誤。如圖,某些硬盤廠家用來保護伺服口的材料,除了沒有足夠的凹陷以外,保障硬盤內部絕對無塵工作環境的竟然是一張15mm×8mm、厚不到0.1mm的小紙片(真的是紙片)!只要一個不小心刮破這張薄紙,整個硬盤就全報廢了。稍有DIY常識的人都應該知道硬盤安裝的過程中,要把硬盤插到硬盤架上,其側面和機架有點磨擦是很正常的事,而且這個地方也是拿硬盤時手指最容易戳到的地方,沒有足夠的凹陷而把紙片暴露在這個位置上那簡直就是在玩火了。如果哪個硬盤廠商在不少顧客因為不小心刮破了這張紙導致硬盤報廢后,拒絕為顧客提供三包服務,而要讓顧客來為他們的設計失誤買單,那樣就確實有點過分了。
(某品牌硬盤缺乏足夠保護的伺服口)
正是因為廠家對低成本的追求,使一個雖然已經存在很久,但是一直沒有獲得足夠發展空間的行業得到了期待已久的發展時機,這就是硬盤維修行業。因為如果硬盤能夠一直都非常穩定地使用比較長時間的話,那么對于用戶來說,沒壞的不用修,用個六七年的話即使壞了也沒有維修的必要了。但現在情況有點不一樣了,不少硬盤剛過了保修期不久就壞是很常見的事情,而花一千或幾百元買來的硬盤用了兩年就扔的話恐怕誰也不會心甘情愿吧,這就造成了對硬盤維修的市場需求。
新聞熱點
疑難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