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林網訊 在《硬盤損壞全分析》中已經分析過硬盤故障的種類,這里就專門針對日常使用中最常見的幾種來逐一分析,概括地說明一下專業硬盤維修的一些具體方法。
1.邏輯壞道
這是日常使用中最常見的硬盤故障,實際上是磁盤磁道上面的校驗信息(ECC)跟磁道的數據和伺服信息對不上號。出現這一故障的原因,通常都是因為一些程序的錯誤操作或是該處扇區的磁介質開始出現不穩定的先兆。一般在操作中的表現就是文件存取時出錯,或者硬盤克隆的時候到了出錯的地方就彈出出錯信息,不能再繼續下去。消除這些邏輯壞道的方法其實比較簡單,最常用的方法就是用系統的磁盤掃描功能。在DOS下面用Scandisk掃描,系統可以把邏輯出錯的扇區標出來,以后在進行存取操作時就會避免操作這些扇區。當然,如果單單是軟件的錯誤操作造成的,也可以用原廠的工具進行全盤低格來重新恢復所有有邏輯錯誤的地方。也有的人利用HDD Regenerator、效率源之類的軟件消除扇區錯誤,重新激活這個扇區。不過對于那些因為是該扇區的磁介質不穩定造成的錯誤,這里還是不推薦使用重新激活的方式,以免在儲存了重要信息后再次出錯。
(MS的Scandisk,非常經典的畫面)
2.物理壞道
這個也是比較常見的硬盤故障,實際上是因為震蕩、劃傷等原因導致一些扇區的磁介質失去磁記憶能力而造成的。通常這樣的損壞修復都比較麻煩,因為在硬盤內部的磁道列表中,這個扇區是被標記為正常的,是真實的物理存在,所以它不能通過掃描、格式化、低級格式化或者激活扇區的方法消除,而必須把這個扇區加入到設置在硬盤內部的系統保留區內,由工廠設置的缺陷列表(G列表和P列表)中去,才能在硬盤控制系統的可見范圍內消除這個壞道。當然,這樣做需要專門的軟件(目前能夠比較容易找到,而且已經經過長時間市場實踐檢驗的就是PC-3000),價格也非常高,如果大家想要這樣做,只能找具有這樣設備的專門維修商來修理了。對普通用戶的價格大概是每個硬盤100~150元,是否值得就讓大家自己考慮了。
不過,這里有必要提醒大家一下,請多多關注各大硬盤廠商的網站,有些廠商提供的原廠工具也可以對少量物理壞道進行處理,把它們加入G列表甚至P列表。譬如IBM/日立的DFT和西部數據的Data LifeGuard Diagnostics。這些原廠的工具軟件都是作為向購買該廠硬盤的消費者提供的售后服務而免費提供的,不但掃描速度快,而且辨別準確率高,能夠對比較普遍出現的硬盤問題作出相應的處理。對硬盤內部進行操作畢竟是比較危險的,還是原廠的東西比較可靠。除非碰上原廠工具不能解決的問題,否則不推薦大家使用第三方工具軟件。
相對于上面那種比較高級的隱藏方式,也有一些要求不高的用戶,不需要這樣高級的隱藏方式,那么他們可以通過FBDisk和Disk Genius這一對軟件的組合來把壞道所在的位置做成隱藏分區隱藏起來。具體的操作并不復雜,即使是稍有計算機經驗的“中鳥”也應該可以很容易掌握,這里就不再細說了。
小技巧:加入壞道列表和隱藏分區這兩種方法在效果上的區別有兩點,第一是隱藏分區方式會減少硬盤的可使用容量,而加入壞道列表則不會;第二,在壞道比較分散的情況下,需要使用多個隱藏分區才能全部屏蔽壞道,造成分區過多,影響硬盤使用效果;第三,壞道列表的數量是有限制的,壞道數量不能超過一定的值,如果壞道數量大而相對集中,隱藏分區不失為一種好辦法。這里介紹另外一種折中的方式,類似于隱藏分區,但又不會因為分區過多而影響使用。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按照你自己的需要對有壞道的硬盤分好區,然后準備一個500KB左右大小的文件——我覺得一張JPG圖片就不錯,不斷復制,生成許多同樣的副本,用編號來為這些文件命名,從1開始一直下去——用ACDSee的批量編號命名功能就很好。然后,開始一個一個復制到有壞道的硬盤里面去,碰到有咔咔聲響、或者復制速度突然變得很慢的地方,就是壞道了,記下當時這個文件的編號,如此不斷繼續,一個分區完了就進行另一個分區。把整個硬盤都填滿以后,所有被記下編號的文件就是硬盤壞道的地方了,把這些文件設置成“只讀”、“隱藏”,其他全部刪除。這樣,只要你不去動這些剩下的文件,磁頭就不會去動那些個壞道了,非常方便,比隱藏分區要好。如果你的系統設置是可以看到隱藏文件的,而你又恰恰是一個完美主義者,覺得這些文件的存在還是太礙事,那么新建一個文件夾,把文件都拖到里面去,用超級兔子之類的工具隱藏掉這個文件夾,那就“整個世界都清凈了”。)
3.大面積物理壞道
這樣的硬盤就算是重病纏身,能繼續用多久就要看天意了。如果有幾塊不同的大面積物理壞道,而且分布在不同的盤面上,那么我勸大家別花這個力氣了。如果是雖然有大面積壞道,但全部都聚集在一個盤面上,那么你的運氣比較好,真要修的話還是可以的,但是要損失硬盤容量。方法就是通過專門的軟件,把有壞道的盤面整個屏蔽掉(其實就是把負責讀取這個盤面的磁頭停掉,并且在硬盤保留區的控制信息中抹去這個磁頭的信息,當作沒有這個磁頭存在),這樣就等于像做腫瘤切除手術一樣,把這個有大面積壞道的盤面整個切除。如果是單片雙面的硬盤,這樣要損失一半的容量,雙面三片損失1/3,雙面四片損失1/4。給硬盤做這樣的“手術”同樣需要找具有這種設備的專門維修商,至于值不值得這樣做就不是我能決定的了。
4.磁頭定位不準
這個問題也經??梢耘龅?,其實就是磁頭因為裝配上的輕微誤差,導致在硬盤長時間使用后問題惡化;又或者是硬盤的磁頭長期工作后出現疲勞現象導致這種情況的發生。有時候一些硬盤讀寫特別慢,拷貝一個文件老半天沒有反應,或者有時候會聽到輕微的咔咔聲,也許就是磁頭定位不準而產生的問題。對于這樣的問題,還是需要找專門的專業軟件或者找有這些專業軟件的維修人員,通過軟件對磁頭的控制程序做出輕微的調整,一般就可以恢復正常使用。不過如果硬盤已經有一定的“年紀”了,或者平時就是不間斷、大負荷使用的話,磁頭就確實已經疲勞或者老化了,即使經過調整暫時把問題掩蓋起來,還是會在不長的時間內再次出現的。
5.磁頭變形
這個跟磁頭定位不準是不一樣的,即使是微小的變形,對于讀取數據所需要的精度來說也已經是太多了,用軟件調整的方法不一定可行。處理這樣的問題,最簡單直接的方法就是像處理大面積壞道一樣,把這個磁頭停掉。這同樣會損失這個磁頭所負責讀取的盤面的那一部分容量。
6.控制芯片或者電路板燒壞
這樣的問題沒說的,一般最直接的方法都是找另一塊同樣型號的硬盤的電路板,把壞的電路板換下來(維修的人管這個叫“換板”)?;蛘哒乙粔K相同型號的芯片,寫進同型號硬盤的芯片信息,然后換到電路板上去。
說句實在話,其實硬盤保留區的信息和內部指令,是由硬盤廠商開發出來的,也受到知識產權和專利的保護,那些專業軟件通過破解內部信息和指令的方法來維修,從嚴格的法律意義上來說,并不是一種正確的途徑。而且,對于硬盤維修這個行業,硬盤廠商心里面肯定是蠻不舒服的——要是所有人在硬盤壞了的時候第一時間都是考慮先試著修一下,將就著用,那么誰還會去買新硬盤呢?在這個微利時代,廠商的盈利要建立在大量出貨的基礎上,如果銷售量上不去,那么對硬盤廠商的打擊是相當大的。盡管如此,但是他們嘴上卻不能有任何表示——不讓消費者維修,逼著他們買新的,這個罪名可沒人擔當得起。于是,硬盤廠商只能在暗中采取一系列措施來防止硬盤保留區的信息和指令被破解。
首先是不斷開發新的信息格式和新的指令集。不同廠商的硬盤內部的信息格式和指令固然不同,就算是同一個廠商的不同型號硬盤,內部的信息和指令也有可能是不同的,這樣就無形中增加了破解的難度——為了能維修不斷增加的新的硬盤型號,開發這些專業軟件的公司就必須不斷研究新的硬盤。
其次是采用芯片和硬盤內部信息結合的方式來杜絕換板?,F在的硬盤,在控制芯片內部和硬盤保留區內都有一個唯一的串號,每一個硬盤的串號都是不一樣的。在硬盤啟動時,硬盤內部控制程序會先把在芯片中的串號和保存在磁盤上面的串號作對比,兩者一致才繼續初始化;如果兩者不一致,就掛起。這樣,即使更換了同樣型號的硬盤電路板和芯片,也會因為內部串號校驗的時候不能通過而無法啟動硬盤。
最后一個方法是“釜底抽薪”,從根本上扼殺這些靠破解指令生存的公司的空間。其實,以前很多硬盤廠商提供的工具里面是有盤片掃描、加入壞道列表等功能的,像希捷的Disk Technician Factory Test。只是后來因為廠商希望加快硬盤的生命循環周期,才把這些功能去掉了。但是現在,一些廠商又開始在最新版的原廠工具里面重新加入這些功能(像IBM/日立和西部數據),有的甚至還加入了對硬盤固件(BIOS或Firmware)進行簡單修復的功能。當然,為了避免這些工具真的會有“起死回生”的能力,廠商們在功能上都作了一定的限制,避免功能太強,但即便是這樣,也足夠應付日常產生的絕大部分問題。原廠的工具絕大多數是免費的,而其他公司的工具價格都是上萬元,用戶們用腳趾頭都可以作出選擇,這就從根本上扼殺了這些第三方公司的軟件的生存空間。
不過對于硬盤維修,最近國內業界發生了一些事,使我覺得有不吐不快的感覺。目前能稱為專業級的軟件,一般都是來自俄羅斯和烏克蘭,如PC-3000、MHDD、HDD、HRT等等,國內目前能放上桌面的大概就是效率源了。根據效率源的宣傳資料,他們說是可以“修好”物理壞道,讓硬盤“完全跟新的一樣”,這樣的話就比較值得認真探討一下了。真的是可以“完全跟新的一樣”嗎?其實磁盤表面的物理損壞,無非來自兩種原因——磁介質不穩定和表面破損。一個扇區的磁介質不穩定,對相鄰的其他扇區的磁介質影響非常非常微小,因此屏蔽掉后確實不會影響使用;而且只要其他的扇區磁介質仍然有足夠的穩定性,這個硬盤還可以繼續穩定使用一段較長的時間。但是構成物理壞道的原因,差不多90%來自因為碰撞、磁頭劃傷而導致的盤片表面破損。這種破損對周邊扇區的影響是非常大的,破損處表面的磁介質晶體處于碎裂和疏松狀態,在硬盤盤片以5400轉/分或者7200轉/分的轉速高速旋轉時,該處的破損晶體要承受多大的內應力、多大的離心力、多大的空氣摩擦力、多大的熱張力,都是有定律可遵循、有公式可計算的。在多種力的作用下,這個傷痕就會慢慢向四周蔓延,導致周圍的扇區也出現壞道,并且越來越多。因此,類似效率源這樣的宣傳其實是不科學,也不負責任的,硬盤雖說是高科技產品,但總還是地球人造出來的,還是要遵守地球上的物理定律的吧?還有,最近效率源推出了全新的版本,據說是全面改進了維修方式,比外國產品還要先進。通過一些朋友的幫助和其他渠道,我找到了他們的試用版,在試用以后,發現這個軟件在設計上存在非常大的問題,一是對芯片組的兼容性有很大漏洞,在我的MVP3機器上運行昆騰模塊就出現掛起不能啟動的錯誤;第二是出現漏查和把好盤修壞的錯誤,在一塊被效率源邁拓模塊修好了的邁拓盤上,用MHDD掃描仍然發現有錯誤,而在經PC-3000掃描過的邁拓硬盤上,效率源卻說有壞道并且大肆修復一番,把缺陷列表改得不成人形了。看來,這個版本的推出實在是過于匆忙了,連作為軟件產品的基本穩定性都還沒有具備。另一方面,應該是效率源為了縮短掃描時間(如果按照MHDD的默認掃描方式,一塊有5000個壞道的40GB硬盤掃描1個星期大概還不能完成),采用了簡化算法來掃描,結果快是快了,但也出現了很多漏查和錯誤判斷。這個問題也凸現出在程序設計的基礎理念、總體控制、查錯算法和對硬盤內部信息的理解上,國內的技術員跟國外相比還是有很大的差距啊。
其實,從總體上說,用軟件來維修硬盤,本身就是層次比較低、成本也比較低的維修方法。因為用軟件修,畢竟還是需要硬盤可以轉動、機器可以認出硬盤型號和參數、磁頭仍然可以運動并讀寫等等先決條件,一旦碰到一些死得特別徹底的(如硬盤哐哐響,盤體明顯變形等),軟件也就根本沒有辦法了,所以財大氣粗的老美就對軟件維修硬盤這個玩意兒不大感冒(這也是一眾硬盤廠商沒有對破解硬盤信息的公司采取決定性法律措施的原因之一),但是老美卻具備世界上最尖端、也是最高成本的維修技術。至于他們拿這些技術干什么用的,下面很快就會提到。下面先講一下成本比較高,可以修一些已經本身不能動、機器認不出、可以說已經判了“死刑”的硬盤的方法——開盤維修。
通常,普通的老美用戶都不修東西,硬盤壞了就扔掉換一個。類似象上面那些層次的損壞,除了邏輯錯誤,他們都是不去修的。但是,也確實有一些非要維修不可的時候,對于一些有盤體變形、磁頭松脫、盤片偏心、馬達損壞等問題的硬盤,卻非要修的時候,他們通常會采取開盤維修法,拆開硬盤,矯正或者更換盤體、磁頭,矯正盤片轉軸、更換馬達等等。不要以為這樣很簡單,因為開盤維修需要無塵程度非常高的無塵工作臺甚至無塵工作間,光是配置一個這樣的工作環境就不是普通公司可以承受的。目前國內能達到100級的無塵工作臺或者超凈工作室已經不多了,而對于維修這些損壞種類的硬盤來說,需要更高級別的無塵工作空間。單單是維持這樣一個工作環境就已經所費不菲,難道老美們都瘋了,要把錢往海里扔?當然不是,因為不單單在美國,在俄羅斯或者其他國家,同樣有具備這樣先進的技術和設備的維修公司,來對那些非修不可的硬盤進行維修。
說句實在話,一個硬盤才多少錢?值得那樣大動干戈?確實,單單是維修硬盤本身的話就實在是太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則了,但這些公司的目標明確得很,只有一個字——利!所謂“利之所在,趨之若慕”,他們之所以舍得下這樣的本錢,當然是背后存在著比這個本錢更大的利益,而這個利益就是——數據恢復!
新聞熱點
疑難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