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7年之前的幾年基本就是Intel出什么有性價比的,我們就只能買他,比方說 Xeon E3-1200系列、i5-x500系列,基本上大家裝機主流CPU的選擇就只有一兩個。但2017年由于AMD的強勢回歸,這個狀況終于被顛覆。雖然失去了E3這個好東西,但是Ryzen系列的引入讓1000~2500的主流市場多了大量的選擇。
其實對于所有人來說,每臺電腦只需要一顆CPU,所以到底誰才有本事成為標配呢?今天就來做個詳細的對比測試。
關于本文的測試:
本文會將CPU測試拆為四大部分,CPU性能測試、搭配獨顯使用測試、磁盤性能測試、功耗測試,幫助大家從多個方面了解CPU的實際使用表現。
由于對比測試會用到之前的測試數據,為了保證前后對比的一致性,我仍會盡量采用之前測試中使用的同版本測試軟件,驅動程序,BIOS等。
目前Ryzen有關的更新很多,提升幅度也是眾說紛紜。目前來說測試平臺暫時沒有辦法升級(主要是顯卡,N卡由于BOOST的關系,每次測試結果都會有出入,所以只能用A卡),所以可能要等到AMD Vega顯卡發布后再統一重新測試。
CPU規格與圖賞
這次測試主要的對比對象為1000~2500元的CPU。
Intel這邊包括i7-7700K和i7-7500這兩顆相當經典的型號(以產品定位來說)。AMD這邊則采用Ryzen 5全系列產品,1700會放在總體對比中。
圖賞部分主要欣賞一下平常測試里不是很多件的1400、1600和7500。CPU和包裝的外觀與R7基本一致,區別就是包裝上的7變成了5。
CPU依然是在標準的塑料保護殼里,并附贈一張小貼紙。
散熱器上有比較明顯的區別,1400會比1600的小很多。
通過對比底座就可以知道1600采用的是與1700相同的散熱器,而1400散熱器不塞銅,是更低一級的型號。這也說明了1400功耗會低不少。
這次測試的7500是散片,這點跟大部分的選擇應該相同,所以就沒有盒裝可以展示了。
Intel原裝都是這個樣子,對比AMD的散熱器就單薄很多了。
產品測試平臺:以下為測試平臺的詳細配置表,主要對比的是以下6款。
測試的主板用的是主流向的B350。由于不支持XFR的關系,測試結果會稍稍低于X370上的測試結果,基本在2%以內,具體要看XFR的提升幅度。
Intel的測試主板用的是Z270-Phoenix GAMING。
內存是海盜船的DDR4 8G*4。實際運行頻率是2133C15。
顯卡采用的是藍寶石的480 8G超白金。
SSD是三塊Intel,系統盤用的是比較主流的535,以保證測試更接近一般用戶。240G用作系統盤,480G*2主要是拿來放測試游戲。游戲越來越多,只能加SSD了。
為了稍后測試芯片組的PCI-E效率,這邊還用到了750 400G。
散熱器是貓頭鷹的U12S。
產品性能測試:
簡單評測結論:
由于測試項目很多很雜,為了避免小白看暈,首先提供一下精煉版的測試結論:
- CPU綜合性能上1600X會是對比中最強的,7700K和1600基本相當,7500則會夾在1500X、1400之間。
- 游戲性能上基本一致,7700K會略有優勢,1400則會略低于平均水平,但兩者的差異都不超過3%。
- 功耗上基本從7700K開始往下逐步遞減,7500與1400功耗基本一致。
|
新聞熱點
疑難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