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人記憶中,13年的SK Hynix工廠大火和去年三星Note 7爆炸事件之后都發生了內存價格暴漲。事實上過去二十多年中內存市場一直具有明顯的周期性。
每次業界給出漲價的理由,無非是“供不應求”、“產能不足”一類。市場供不應求是實情,不過導致供不應求的主要原因中就有企業主控控制產量、尋求更高利潤的因素。
在廠商的控制之下依然會有價格下跌的時期,主要是因為出現了廠商未能預料的需求端變化。在2014年SK Hynix工廠發生大火時,美光恰好也正忙于整合爾必達,這導致全球DRAM產能出現下降,制造商在2015年提升了內存產量,但當年個人電腦需求下滑幅度比預期高出8個百分點,嚴重的供過于求導致2015年到2016年內存價格進入下跌期。
新技術引入-生產成本下降-殺價爭奪市場份額-落后者出局-漲價維持利潤,這就是我們一直在經歷的市場變化。經過多年競爭,現在內存制造商已經由過去三十多家縮減到只剩三星、SK Hynix和美光三家主要廠商,它們共同掌控了接近95%的市場份額。
三家內存制造企業現在已經達成一定的默契,在上個月的一系列技術會議上,美光的首席財務官馬多可毫不避諱的說,內存行業中三星、SK Hynix與美光已經形成了穩定的供應協議,共同掌控市場供應,確保利潤收益。
作為市場控制者,它們不會單純擴張產能,讓內存直接變成白菜,而是提高自身利潤,發展新技術,然后用技術革新實現產量提升,同時保持對其他競爭者的成本優勢。
很多人都意識到,一旦某項技術被中國人掌握,那么它很快就會變成白菜價。馬多克將中國尋求獲得內存制造能力作為美光的頭號威脅,但同時認為中國短期內不可能獲得這樣的能力,主要原因有兩個:一是內存技術高度壟斷,并且沒人愿意出售知識產權給中國、二是內存技術發展迅速,中國難以跟上領先者的步伐。
清華紫光去年曾尋求收購美光,但遭到對方直接拒絕,三星和SK Hynix也不大可能出售自己的內存業務,各內存制造企業在過去多年積累的專利等知識產權門檻是中國進入的首個障礙。半導體技術研發耗資巨大,在45/65nm制程時有18家企業能實現這一技術節點,到了28/32nm制程時還有12家企業能跟上,現今16/14nm制程只剩下三星、英特爾、格羅方德(Global Foundries)和臺積電四個玩家。
這波內存漲勢下,美光首席財務官在美銀美林2017全球技術大會上表示,近期并沒有擴充產能的打算。這是因為建設內存制造設施投入巨大,一個新工廠的落成需要數百萬美元與至少兩年時間,工廠建成后可帶來10到15年的收入回報,所以產能擴充這件事是需要從長遠打算的。
新聞熱點
疑難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