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l牙膏廠聲名遠播,這幾年處理器性能沒怎么提高,倒是接口換得十分勤快。不少朋友表示很疑惑:intel CPU接口為什么頻繁更換?統一接口不是更好嗎,既省研發費又對消費者友好,難道又是AMD不給力,導致Intel隨意換接口啦?到底是不是這樣,今天我們就來看個究竟吧!
什么是接口?
大家都知道,CPU需要與主板的接口連接才能進行工作。經過這么多年的發展,出現了引腳式、卡式、觸點式、針腳式等各式各樣的接口。目前CPU的接口都是針腳式接口,對應到主板上就有相應的插槽類型。CPU接口類型不同,在插孔數、體積、形狀都有變化,所以不能互相接插。
先來看看Intel的接口,用過Intel處理器的朋友都會發現,其實Intel插槽設計還是很貼心的,頂部的2個缺口是定位CPU位置的,左下角還有專門的防呆設計,最大限度的避免了手殘人士的自殺式裝機行為,底部的缺口則是方便用戶取下CPU的。
至于AMD處理器的插槽,結構上其實比Intel處理器要簡單多了,針腳是放置在CPU上的,CPU插槽基本上就一排排的洞洞而已。所以一些暴力的朋友把針腳給弄歪的幾率會稍微大一點。
兩家的接口歷史
大家都在黑Intel瘋狂換接口,難道AMD真的那么厚道嗎?這個問題可以說是,也可以說不是,我們不妨先從兩家的接口歷史開始看:
先來看看Intel的接口史,由于Scoket接口太老舊了,我們直接從經典的LGA 775接口開始講起,LGA 775可謂Intel最長壽的接口,從2004年推出,一直到2010年才“壽終正寢”,產品涉及從Prescott奔騰4到Yorkfield QX9770等近百款產品。在LGA 775年代,915/925芯片組無法升級到奔騰D系列;而奔騰DCPU對應的早期945/955芯片組也升級不了“扣肉”系列,所以即便是接口相同,依然無法兼容,“換CPU就要換主板”的傳統在這時候就已經存在了。
2008年,Intel以Core i系列命名新的處理器,首批上市的自然是定位旗艦Intel Core i7,性能完秒農企,同時i7專屬的LGA1366接口也成為了高端的代名詞,那時擁有一臺i7主機是每個DIYer的夢想。當然不是人人都能消費得起高端i7,為了兼顧中低端,Intel在2009年發布了定位稍低的LGA1156,僅支持雙通道內存,這樣Intel的產品接口就演化成了高低兩檔次的類別。
2011年,Intel發布了革命性的Sandy Bridge架構,性能相比上一代產品有很大的提升,接口也對應的改成LGA1155,換句話說,LGA1156只存活了一年多點時間就被取代,面對飛躍的提升,消費者只能無奈接受換CPU就要換主板的事實。
|
新聞熱點
疑難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