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探索性測試介紹
探索性測試是作為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而出現的,把對 ‘系統的探索’ 和對 ‘系統進行測試’ 結合在一起,同時我們可以在探測測試中發現難以發現的10%-20%的缺陷,讓測試更富于“探測性”,測試用例更無機可循,對于測試輸入控制有效,但是所花的測試時間更長。
探索性測試屬于一種zi you測試,它是傳統使用測試用例進行測試一個補充。下面是兩者間的差異比較。
使用測試用例:
a規范
b設計測試用例
c發現問題情況:與測試用例設計緊密相關
d覆蓋:非完整覆蓋
e個數有效
zi you測試:
a輸入檢查、控制、非法異常處理
b沒有測試用例、很少的測試數據
c使用“探索”方式進行測試
d覆蓋:面向非定義業務流程的測試,更簡單
e實際測試個數非常大
探索性測試的出發點是“測試者如果沒有真正使用過系統,就不可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系統,也就不可能真正有效地測試該系統”,相信所有有過測試實踐的測試工程師都會承認這一點。確實,在我們沒有接觸到一個真正的系統之前,很難完全認識到這個系統,雖然可以在測試計劃階段按照需求或是設計的要求寫出測試方案和用例,但總覺得這些用例不可能具有太強的可操作性。
探索性測試只是一種方法和思路,并不是一個確定的過程。因此,在使用探索性測試時,無法回避的是When的問題,也就是說,在什么時候進行探索性測試更加有效呢?我的答案是“在你認為合適的時候”。因為,探索性測試可以針對不同的測試層面,例如,針對業務場景的探索性測試、針對功能點的探索性測試,甚至是頭腦風暴式的探索性測試,都能夠在測試中發揮積極主動的作用。
2、針對探測性測試產品
根據探測測試方法和思路我們來具體用工具來實現探測測試,目前我們使用的是我們公司的Monkey猴子探測工具。
它的主要功能是對被測系統進行隨機性探測測試(隨機也是有規律可循,而且一般所針對的是一個功能點)首先必備條件我們要對被探測的系統進行一個錄制過程,錄制結束后,我們可以獲得我們所需的探測組件,獲得我們所需的組件后,我們需對最后的結果或者過程中添加一些檢查點(也就是我們在探測過程中所需比較之處),最后我們還有一個重要的步驟,那就是對探測性的范圍做一個設定(在此過程中我們會設置一些正確取值 設置完后我們會對組件之間設置一些約束),設置然后經過猴子探測算法對進行猴子隨機探測測試。最后我們會得到我們所需要的結果。查看一條執行路徑中哪些數據可用。哪條路徑是可執行路徑(最好的結果那就是有腳本可出,最終讓自動化管理工具進行執行)。
|
新聞熱點
疑難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