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安裝Windows Vista的過程中,眼看著狂閃的硬盤燈,忽然想起了2001年的XP發布之前那個夏天:2505、2509、2517、2542……在最終的2600版發布之前,幾乎每一個測試版我都下載安裝過,全然不顧ISDN的龜速,甚至還花費了很多時間去研究XP的激活問題。五年半之后,Vista以3倍的容量出現在我們面前,而下載的速度卻是當年的10倍以上,人們得到它的確比當年容易多了。不過經驗告訴我們,對于容易得到的東西,人們往往不會特別的去用心體會,Vista也未能逃脫,幾乎在所有的試用心得文章后面,都會看到很多人痛斥Vista的種種不爽,將它說得一無是處,卻無視它的一些進步。
這真是一種非常悲哀的事情,網絡讓人們變得快樂,也讓人們變得瘋狂,而且也開始丟棄三思而后言的習慣,不再如當初一般客觀。
我現在使用的這臺東芝Satellite M100是在前段時間的東芝征文活動中獲得的獎品,采用的配置是Celeron M 420(頻率是1.6G)、512MB內存、60GB 5400轉SATA硬盤和ATI Radeon XPRess 200M芯片組的集成顯卡,右腕托處的一堆標簽中,“Windows Vista Capable”標題清晰可見,不過在包裝箱上還有一句話,大意是說這個標簽只代表這種配置可以運行Windows Vista,而不表示它能發揮Vista的全部能力。
這是意料之中的,因為我此前使用那臺2004年的筆記本采用的是英特爾852GM芯片組、Dothan核心的Celeron M 370(頻率是1.5G,100MHz外頻)、1GB內存,也能流暢地運行Vista,只是不能打開Aero特效而已。
Vista有一項性能評分系統,采用的是木桶原理,就是它會在你的電腦配置中找出最低的那一個,并以它的分數作為最終的成績,也可以直接地找出性能瓶頸所在。在那臺舊筆記本上,最終的得分只有1.0,問題就出在852GM集成的顯示芯片上——你能指望一個只支持DirectX 7和DDR266內存的顯示系統有多好的表現嗎?
在這臺東芝筆記本上,最終的瓶頸仍然出現在顯卡上面,得分僅為2.1分(內存我已經加到了1GB,否則有可能瓶頸會出現在內存上面)。雖然看上去比852GM提高了一倍有余,但是在實際使用中,這點進步非但沒有帶來更好的使用體現,而且由于Radeon Xpress 200M支持DirectX 9,可以打開Aero特效,所以消費了更多的資源,在這種低配置的筆記本反而拖慢了系統的整體速度。所以我現在只使用Vista Basic顯示方案,只在需要向朋友推薦Vista時才會找末Aero一小會兒,并且每次都要補充一句,“如果你的電腦配置比我的好,還是開著透明效果吧”。
再來說一些細節問題——
首先是安裝,也許是這臺筆記本的硬盤只有5400轉的緣故,安裝竟然用了40多分鐘,而原來那臺舊筆記本使用的7200轉硬盤只用了不到30分鐘(當然也可能是芯片組的磁盤性能差異所致)。整個安裝過程中需要人工干預的部分很少,而且主要集中在開始安裝和即將完成時,不用一直守在電腦旁邊。安裝完畢后,所有硬件都被正確識別并安裝了微軟提供的驅動程序,這也是Vista應有的表現,一來這臺筆記本除了無線網卡外沒有附帶仍然的非常規配件,藍牙、讀卡器和指紋識別都是高配機型才有的東東;二來畢竟Vista的安裝光盤容量已經大了不少,不多集成一些驅動是說不過去的。
從Windows 95時代就養成的習慣是安裝完系統首先要安裝芯片組和顯卡驅動,雖然它們現在已經工作正常,不過看到顯卡是系統的瓶頸所在,所以還在奢望著安裝驅動程序能讓它有更好一些的表現,結果令人大失所望:首先安裝東芝自帶的XP版驅動(版本號為8.202),提示沒有找到可以驅動的硬件;換上ATI官方網站下載專門for Vista的8.33版驅動,依然提示沒有匹配的硬件。手動選擇了Xpress 200M的驅動之后,竟然換回了啟動黑屏……幾經折騰之后,最終還是放棄了在這臺筆記本上安裝ATI顯卡驅動的想法。
東芝官方網站上到目前為止仍然沒有M100的for Vista驅動,這或多或少有損一線品牌的形象。
另外一個心得就是,如果要使用Vista,一定要使用高分辨率屏幕,雖然M100所采用的14.1英寸1280×800液晶屏分辨率并不算太高,但是相對于常見的XGA(1024×768)屏幕而言,顯示的感覺已經舒服多了。
再來說電力。這款M100預裝的是Home版Windows xp,在配合“東芝省電”軟件時,一般可以使用2小時左右,但是在升級到Windows Vista之后,即使我關閉了無線網卡、屏幕亮度調到偏低,它也只能使用1.5小時,電池續航能力出乎意料地差,罪魁禍首當然還是在于ATI芯片組。此外,“東芝省電”、“東芝硬件設置”等附帶的實用工具在Vista下都無法正常運行,幸好熱鍵驅動還可以使用,不至于影響使用的方便性。
M100最大的問題來自于它的鍵盤布局。Windows鍵和關聯菜單鍵被放到了右上角,而Insert和Delete鍵則放到了安全可靠鍵右邊,這與大多數筆記本剛好相反。這樣做的問題在于,本來使用左手就可以完成的一些快捷鍵操作,比如Win+D顯示桌面、Win+E打開資源管理器、Win+R打開“運行”對話框……都不得不使用兩只手來完成,而原本用右手就可以同時按下的Ctrl+Alt+Del操作,現在也同樣要用兩只手。也許使用雙手有利于人的大腦平衡發展,但是從個人的使用體會上來看,至少會降低5%左右的效率,還不計算適應鍵盤所花費的額外時間。
USB接口的位置也是個問題,數目上問題并不大,3個USB接口足夠日常使用,但是其中的兩個都位于右側靠前的位置,因此只要使用外接的鼠標之后,在這兩個USB接口上插上任何數據線都會影響到鼠標操作,而移動硬盤這樣需要額外供電的設備又不得不同時占用兩個USB接口……看看這張圖就知道問題有多嚴重了。
說了這么多缺點,最后似乎應該表揚一下M100,那就是它采用了旋鈕來控制音量而不是快捷鍵,這個旋鈕位于機身前方,即使在合上屏幕的情況下也可以隨時控制音量,使用起來真是太方便了!
如果要對這臺升級過內存的東芝Satellite M100運行Vista的表現打分的話,以滿分10分計,我只能給它6.5分,勉勉強強能夠及格吧!如果你真的想體驗Vista的話,還是建議直接升級那些采用Merom處理器和獨立顯示芯片的機器,M100給人的感覺是真正的高不成低不就。
新聞熱點
疑難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