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課堂即通過互動課堂、VR/AR課堂、全息課堂等手段,為學生提供個性化、沉浸式、強互動的學習環境。在張曉峰看來,我國智慧化技術發展普遍還不成熟,如全息技術、AR/VR等教學片源較弱,是智慧化教育的軟肋。而且,如何教學、設計內容也很難,這要求老師既能夠吃透知識的生成原理,也要了解人的成長認知規律。相較之下,教務、后勤、安全等標準化程度較高且更容易,智慧校園、智慧管理已基本能夠實現。智慧教育的成本是制約應用場景推廣的主要因素。
未來教育的主要形式將是開放性的虛擬學校+實體學校,學校將實現知識生成中心化的加強和知識傳播渠道的去中心化,虛擬學校可以通過技術手段和學校對接,這對不便于在校學習的人群是一個福音。
教育的本質是人的教育。人的教育包括人文歷史、自然科學、體育教育三大方面,教育智慧化主要側重自然科學部分,更多地體現其工具輔助價值,不能用教育的工具化替代教育的本質,這個屬性必須堅持。自我覺醒是科技化手段代替不了的。
人工智能學習的速度有多快?美國斯坦福大學人工智能、機器人與未來教育中心主任蔣里舉了幾個例子。第一個例子是,只用兩年半的時間,著名的人形機器人Atlas實現了從“笨蛋機器人”到“后空翻機器人”的蛻變:剛“出世”時,僅僅是完成開門這個動作,Atlas就要耗費一個多小時,因為它要計算門把手在哪里;兩年半后,它可以靈活地完成跳躍、轉身、甚至360度后空翻的動作。第二個例子是,讓機器人畫出下面的畫作,只需要訓練7000次。
那人類該怎樣應對人工智能帶來的挑戰?不要與機器人在它擅長的領域競爭,不要把學生當機器人訓練,而是要學會人工智能思維。
何為人工智能思維(AI Thinking)?第一,了解人工智能的運行方式。其內涵遠遠不止是學會寫代碼程序,而是指了解其背后的運行邏輯。第二,把自己和人工智能機器人區分開的能力。第三,與人工智能機器人協作的能力,因為人工智能就是工具。
掌握人工智能思維有什么作用?蔣里認為,人工智能思維最終指向的是創造性的腦力活動,這包括:創造力、提出問題的能力和解決開放性實際問題的能力。目前的機器能力能夠達到完成重復性腦力勞動的要求,而未來的人工智能教育必將指向更高級的腦力活動。
教育和科技的融合會經歷從概念、工具到思維的三個階段。現在很多做AI教育的公司,是把AI技術用到K12教育中來提分,處于工具階段。這也有助于優化教學內容和機制,有好過無。而且,教育與科技的融合也是漸進的,人的創造力需要合適的工具來支持,繼而才可能成為習慣和思考模式,到達下一個思維階段。
新聞熱點
疑難解答
圖片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