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行的互聯網協議是大約30年前制訂的,其中網絡層協議是IPv4 (Internet PRotocol Version 4)。IPv4的地址空間為32位,理論上支持40億臺終端設備的互聯。但由于A、B、C等地址類型的劃分,以及許多其它的特殊規定和用途,實際可利用的地址數量要少得多。一般來說,整個地址空間的利用率只能達到10%左右。
為了解決互聯網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早在20世紀90年代初期,互聯網工程任務組IETF就開始著手下一代互聯網協議IPng (IP - the next generation)的制定工作。IETF在RFC1550里進行了征求新IP協議的呼吁,并公布了新協議需要實現的主要目標:
◆ 支持幾乎無限大的地址空間;
◆ 減小路由表的大小,使路由器能更快地處理數據包;
◆ 提供更好的安全性,實現IP級的安全;
◆ 支持多種服務類型,并支持組播;
◆ 支持自動地址配置,允許主機不更改地址實現異地漫游;
◆ 允許新、舊協議共存一段時間;
◆ 協議必須支持可移動主機和網絡。
IETF提出了IPng的設計原則以后,出現許多針對IPng的提案,其中包括一種稱為SIPP(Simple IP Plus,由RFC1710描述)的提案。SIPP去掉了IPv4報頭的一些字段,使報頭變得很小,并且采用64位地址。與IPv4將選項作為IP頭的基本組成部分不同,SIPP把IP選項與報頭進行了隔離,選項被放在報頭后的數據包中并位于傳輸層協議頭之前。使用這種方法后,路由器只有在必要的時候才會對選項頭進行處理,這樣就提高了對所有數據進行處理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