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CDMA R4與固定網NGN的互通與融合
2019-11-03 19:30:13
供稿:網友
李梅 許慕鴻
固定網NGN在中國的發展已超過三年,并已逐漸開始商用實驗和部署。隨著3G的臨近,無線領域的軟交換技術(WCDMA R4 BICN / R5 IMS,cdma2000 LMSD/MMD)也逐漸進入試驗階段。固定網和移動網同時發生著TDM話音向分組話音、電路交換向軟交換的演進,這就產生了兩個軟交換系統是否有融合的可能的問題。本文以WCDMA R4 BICN 為例,從技術角度重點分析移動網軟交換與固定網NGN的差異性,從而找出兩網融合的難點與解決方案。需要指出的是,本文所提及的“固定網NGN”都是指固定網NGN的窄帶解決方案,即以主流的H.248或類似主從協議(如MGCP)為基礎的軟交換系統,基于H.323的VoIP在電信網絡中較少采用,不在本文討論范圍之內。
1.概述
R4 BICN和固定網NGN都是主從結構的軟交換系統,控制和承載分離在呼叫服務器(call server)和媒體網關(MGW)兩個實體上實現,并具有非常類似的網絡結構。這兩個系統并不提供比傳統PSTN更多的業務,而是以節省運維成本為主要目的。
由于長期以來移動網和固定網各自發展,逐漸形成了R4 BICN和固定網NGN各自不同的標準。對于同時擁有兩種業務牌照的運營商來說,擁有兩個獨立的接入網是合理的,但兩個獨立的核心網在一定程度上卻屬于重復建設。如果能在一個核心網上支持不同的接入網、對最終用戶實現業務與接入的獨立,當然是理想的解決方案。但要達到這樣的最終目標還需要一個逐步演進的過程。為此,我們將兩個系統的融合劃分為兩個階段:話音互通(R4 BICN和固定網NGN的用戶可以通話)和網絡融合(R4 BICN和固定網NGN的網絡平臺,即呼叫服務器和媒體網關合并)。為了更好地理解為什么需要這兩個階段,首先需要了解R4 BICN和固定網NGN的異同。
2.R4 BICN與固定網NGN的異同
總體來講,R4 BICN和固定網NGN是非常類似的系統:二者同樣基于軟交換技術以及分組技術,系統結構同為主從結構,采用相同的信令結構以及類似的網絡規劃和話音質量優化方法。但固定網NGN發展較早,又要考慮固定接入的多樣性,需要兼容不同協議;而R4 BICN只考慮GSM和WCDMA的接入,協議定義清晰嚴格。歸納起來,二者的不同點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信 令
·呼叫服務器間信令:固定網NGN采用SIP-T,而R4 BICN采用BICC。
·呼叫服務器-媒體網關間信令:固定網NGN采用H.248、MGCP等而R4 BICN則以H.248為基礎,采用Q.1950并增加了3GPP擴展。
·媒體網關間信令:固定網NGN采用業務發現協議(SDP);R4 BICN采用IP承載控制協議(IPBCP),即 Q.1970 / Q.1990 tunnel,并增加NbUP信令。
·媒體網關-用戶設備間信令:固定網NGN采用接入線信令或者中繼信令(PRI、 SS7等);而R4 BICN中存在Iu接口或A接口信令。
(2)編解碼
·固定網NGN多采用G.729和G.711;R4 BICN一般采用AMR/AMR2和G.711。
·R4 BICN采用TFO和TrFO實現免編解碼的操作;固定網NGN無此功能。
(3)用戶識別和驗證
·用戶標識:固定網NGN將每一用戶線或端口作為一個用戶,并用一個E.164號碼標識;而R4 BICN繼承了GSM和R99以IMSI標識用戶的方法,并對應MSISDN作為用戶號碼。
·用戶驗證:R4 BICN中采用AKA驗證,保證接入的安全性,這對于移動環境是必要的;而在固定網NGN中;用戶號碼對應物理接口或線,用戶和號碼不移動時無需要驗證。
·用戶數據:固定網NGN的用戶數據分散存儲在呼叫服務器中;R4 BICN集中存儲在歸屬位置寄存器(HLR)中。
(4)移動性
移動性是固定網和移動網之間最大的區別,R4 BICN中需要在切換/重定位時保證呼叫的連續性,而固定網NGN不支持移動性。考慮固定網與移動網的平臺合并時,需要考慮這種區別,但這并不影響兩者的互通。
(5)IP服務質量
基于IP的固定網NGN比R4 BICN更難解決QoS問題。這并不是技術問題造成的,IP承載網對話音質量的影響還是一樣的,但兩者組網形式的不同造成固定網NGN解決IP QoS問題更加困難。
3.R4 BICN與固定網NGN的分組互通
在移動網和固定網的分組化過程中,兩網用戶的相互呼叫是不可避免的,因此話音互通是運營商必須解決的問題,只是要看互通的形式是TDM還是分組而已。R4 BICN與固定網NGN互通最簡單的方式就是通過TDM互通(即通過PSTN互通),雙方都由分組話音還原到TDM話音互通,而互通信令采用傳統的窄帶七號信令,例如ISUP。在這種方式下,實際上雙方都把對方視為PSTN進行互通。軟交換與PSTN互通是一個最基本的特性,因此這種方式具有成熟、可靠、不存在互操作問題等優點。
但是,兩個軟交換系統通過TDM互通顯然不是最優的方式,通過軟交換方式,或者說通過分組方式互通,才能真正發揮軟交換的優點。作為同樣基于軟交換技術的R4 BICN和固定網NGN系統,分組方式看似最自然、最簡單,但由于兩者在協議上的差異性,分組方式互通存在一定的障礙,因為目前還沒有國際或國內標準定義采用何種協議進行分組互通,各個廠家的方法可能不同,從而造成互操作問題。
鑒于R4 BICN和固定網NGN的差異,兩系統的分組方式互通必然需要一種既支持R4 Nc、Nb接口,又支持固定網NGN ‘Nc’ (SIP-T)、‘Nb’接口的雙接口設備作為互通網關。此網關與R4 BICN側設備通過Nc、Nb信令通信,與固定網NGN側設備通過‘Nc’、‘Nb’通信,完成信令轉換和編解碼轉換。當然,實施此方案時,可以將此網關合并到R4 BICN中或固定網NGN中。
這種增加雙模網關的方法可以在不對R4 BICN和固定網NGN進行大量改造的前提下實現兩網的分組互通,并可以通過編解碼的規劃,保證互通后的話音質量。需要注意的是,該雙模網關只是一個互通網關,主要完成信令轉換和編解碼轉換,網元本身并不需要具備VMSC和NGN端局的全部功能。
4.R4 BICN與固定網NGN的平臺融合
當兩網可以做到分組互通后,下一個目標就是將兩網的平臺設備合二為一,真正實現一個核心網平臺可以支持不同的接入。
實現這個步驟就需要既支持R4 BICN又支持固定網NGN的雙模設備,這樣的雙模設備除了支持雙接口(R4 Nc/Nb + 固定網NGN ‘Nc’/’Nb’接口),還需要支持兩者所有的功能,例如: 呼叫服務器需支持R4的VLR移動性管理,以及固定網NGN的防火墻穿透、PRI信令和V.35信令處理等。
當然,由于固定網領域接入類型的復雜性,網絡中永遠不會只存在一種媒體網關。R4 BICN中的移動媒體網關更接近于固定網的中繼媒體網關,因此將逐漸與中繼媒體網關合并成雙模的中繼網關,而固定網中的接入媒體網關(如IAD)仍然繼續存在,無需具備任何移動網特性。
不過,平臺的融合是逐步發生的,而且基于軟交換系統的容量限制和安全性的考慮,很多場合下不可能用一個設備滿足移動和固定兩方面的容量要求,網絡中必然長期存在單獨的R4 BICN設備和固定網NGN設備。當網絡中只有部分平臺升級為雙模時,這些雙模設備可以與原有的R4 BICN和固定網NGN系統以標準方式互通,以保證演進的平滑性和后向兼容。
摘自 泰爾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