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衛星信號場強覆蓋圖來選擇接收天線口徑是廣大衛視愛好者十分關注的話題之一。
總的來說,在進行次項工作時,首先是要了解到欲收衛星信號覆蓋的分布情況,是全波束覆蓋還是分片波束覆蓋,進而根據接收地所處波束覆蓋的實際場強EIRP值和區別是集體接收站還是個體單收站等情況去選擇接收天線的口徑大小。如大家早已熟悉接收的亞洲1號衛星就是南北兩個波束覆蓋衛星信號。北波束中心場強36~37dBW,主要覆蓋中國、莫古、尼泊爾、南北韓等范圍,南波束中心場強37dBW,覆蓋東南亞等國。當作為個體接收選用1.5M天線時,在中國大部分地區可以正常收視其北波束衛星電視節目,卻不能正常接收南波束的衛視節目。又例如:位于東經113度的印尼C2星,雖然說是一顆大功率衛星,C波段信號的中心場強值高達40dBW,可由于該衛星信號主要覆蓋東南亞,因而在我國大部分地區就不能以1.5M天線進行正常信號接收。還有前年升空的 “中新1號” 衛星,它的KU波段是分K1東南亞波束跟K2中亞波束。其中K1波束又分為高功率點波束(52dBW)和中功率波束(49dBW),在我國地域上,除東南沿海的 少數幾外,絕大多數省區內都不可能接收到該衛星的KU波段信號。
對于衛星信號的場強EIRP值,是以“dBW”作為單位,該單位數字越大,表示衛星的發射功率越強。目前C波段場強值由邊緣到中心波束一般在32至40dBW,KU波段場強值由邊緣到中心波束則是42至60dBW。隨著衛星制造技術進一步提高,衛星發射功率越來越強,衛星信號覆蓋的場強值還將得到突破,從而導致地面接收天線口徑日趨縮小。
在衛星接收方面,國內屬于專業性天線廠家不少.基本上都能夠嚴格按照國家有關接收天線的性能要求生產出效率與增益都符合標準的天線產品。下面是根據兩家企業的產品列出其天線口徑及增益指標說明:
當具體選擇天線口徑是,假如接收地的C波段衛星信號場強值在36至37dBW內,單收站可選用1.8M口徑(甚至1.5M)天線即可打倒正常收視要求.集體接收站選用3M天線也可達到正常收視的4級圖像標準,用戶數量較大的接收站則選用4.5M口徑天線,至于KU波段的天線口徑,因為其衛星信號場強值遠遠高于C波段,可以達到60dBW,再加上KU波長的特點,因此KU波段專用偏饋天線尺寸大大縮小,甚至小到O.35M的口徑.以接收實踐中表明:場強值為54dBW的地區,可用0.45M的KU偏饋天線收出KU波段數字節目。
場強值達52dBW的地區,可用0.6M的偏饋天線,而場強值只有46dBW的地區,使用1.2M的KU偏饋天線接收也是不成問題的。象亞太2R,在其KU波段信號場強達到58dBW地區,又不考慮雨衰影響的情況下,用0.35MKU天線收出數字節目就是并不夸張的事情。
其它,對一些暫時沒有專用偏饋天線,需要使用原先的C波段天線接收KU節目者,當然也可根據當地實際的衛星信號場強值確定接收目標。如:KU波段場強有50至52dBW地區的單收站就能以標準的1.5M或1.8MC波段天線達到KU波段數字節目收視效果,,而KU場強達47dBW地區的單收站,一副2.4MC波段天線將完全能夠勝任。
新聞熱點
疑難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