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豆小视频在线观看_中文黄色一级片_久久久成人精品_成片免费观看视频大全_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99热浪潮_成人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首頁 > 學院 > 網絡通信 > 正文

網絡知識之P2P技術全攻略

2019-11-05 03:15:37
字體:
來源:轉載
供稿:網友
1、什么是p2p  P2P是一種技術,但更多的是一種思想,有著改變整個互聯網基礎的潛能的思想。

  (1)p2p的概念

  P2P是peer-to-peer的縮寫,peer在英語里有“(地位、能力等)同等者”、“同事”和“伙伴”等意義。這樣一來,P2P也就可以理解為“伙伴對伙伴”的意思,或稱為對等聯網。目前人們認為其在加強網絡上人的交流、文件交換、分布計算等方面大有前途。

  簡單的說,P2P直接將人們聯系起來,讓人們通過互聯網直接交互。P2P使得網絡上的溝通變得輕易、更直接共享和交互,真正地消除中間商。P2P就是人可以直接連接到其他用戶的計算機、交換文件,而不是像過去那樣連接到服務器去瀏覽與下載。P2P另一個重要特點是改變互聯網現在的以大網站為中心的狀態、重返“非中心化”,并把權力交還給用戶。 P2P看起來似乎很新,但是正如B2C、B2B是將現實世界中很平常的東西移植到互聯網上一樣,P2P并不是什么新東西。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天天都按照P2P模式面對面地或者通過電話交流和溝通。

  即使從網絡看,P2P也不是新概念,P2P是互聯網整體架構的基礎。互聯網最基本的協議TCP/ip并沒有客戶機和服務器的概念,所有的設備都是通訊的平等的一端。在十年之前,所有的互聯網上的系統都同時具有服務器和客戶機的功能。當然,后來發展的那些架構在TCP/IP之上的軟件的確采用了客戶機/服務器的結構:瀏覽器和Web服務器,郵件客戶端和郵件服務器。但是,對于服務器來說,它們之間仍然是對等聯網的。以email為例,互聯網上并沒有一個巨大的、唯一的郵件服務器來處理所有的email,而是對等聯網的郵件服務器相互協作把email傳送到相應的服務器上去。另外用戶之間email則一直對等的聯絡渠道。  當然但是過去的5年里,互聯網的發展至少從表面上遠離了P2P,互聯網上絕大部分的節點也不能和其他節點直接地交流。Napster正是喚醒了深藏在互聯網背后的對等聯網。Napster的文件共享功能在局域網中共享目錄也是再平常不過的事情。但是Napster的成功促使人們熟悉到把這種“對等聯網”拓展到整個互聯網范圍的可能性。當然,在許多人的眼中,Napster并不是純粹的P2P,它仍然需要一個處于中心協調機制。

  事實上,網絡上現有的許多服務可以歸入P2P的行列。即時訊息系統譬如ICQ、AOL Instant Messenger、Yahoo Pager、微軟的MSN Messenger以及國內的OICQ是最流行的P2P應用。它們答應用戶互相溝通和交換信息、交換文件。用戶之間的信息交流不是直接的,需要有位于中心的服務器來協調。但這些系統并沒有諸如搜索這種對于大量信息共享非常重要的功能,這個特征的缺乏可能正 是為什么即時訊息出現很久但是并沒有能夠產生如Napster這樣的影響的原因之一。

  另外一個可以歸入P2P是拍賣網站譬如eBay,人們在總結eBay的模式的時候用了C2C,是不是和P2P有一點類似?eBay就是一個將人們聯系的和交易物品的社區,用戶可以方便的搜索其他用戶叫賣的商品。eBay提供了一些使得交易得以順利進行的服務,但是交易是直接在用戶之間進行的。假如將“交易”的概念推廣,C2C就是P2P的一個特例,這里人們互相交換的是商品。

  但假如仔細深究的話,Napster和即時訊息在賦予用戶之間直接交流的能力、eBay使用戶可以直接交易的同時,卻破壞了服務器端的那種自互聯網出現之初就存在的對等聯網思想,因為它們都需要有一個位于中心的服務器來協調,而不是分布在世界上不同地方的、對等聯網的許多服務器。這也正是諸如Gnutella和Freenet不斷的宣稱它們創造了“純粹”的P2P,完全沒有中心服務器的P2P服務。

  (2)p2p的思想溯源:回到互聯網的本質

  假如回顧一下,我們會發現在WWW出現伊始P2P就是互聯網的本質特征之一。人們各自建立網頁、互相做鏈接,人們上網是沿著鏈接沖浪。那時的web是真正的“網”(web)。但是當Yahoo!和Lycos建立了搜索引擎和門戶站點后,人們上網的方式被改變了,人們從此到一個地方去獲取所有的信息。記得_blank">新浪曾經有一段時間說它們是“目標站點”模式,但是假如多問一句,現在人們一條一條地閱讀_blank">新浪的新聞,在頭腦中還有一個“網”的概念嗎?最大的問題是,這些站點控制了信息的流動、充斥了過時的信息、阻礙了真正的交流,或者對于很多人來說,另外還有太多的廣告。 P2P就是把控制權重新還到用戶手中去。人們通過P2P可以共享硬盤上的文件、目錄甚至整個硬盤。這種能量是非常令人激動的,那些費心存儲在自己的硬盤上的東西肯定是我們認為最有價值,所有人都共享了他們認為最有價值的東西,這將使互聯網上信息的價值得到極大的提升。是不是有一種和WWW剛剛出現的時候同樣的激動呢?有一點。

  因為每個Peer都代表了其后的人,基于自組織的網上社區也正在顯現。與門戶站點從上而下建立社區的方式不同,人們將以自發的方式形成社區。


  當人們加入P2P網絡的時候,所有人都擁有了平等的機會,所有人都擁有了極輕易地在網絡上創造“內容”的機會。當然,真正在網絡上創造或提供內容的人還是少數的,據統計Gnutella的用戶中僅僅有2%向其他用戶提供了內容,即使在比較活躍的Usenet張貼文章的用戶也僅占所有用戶的7%。但是,P2P第一次使得所有上網的人都擁有了平等的機會。

  下面試圖用三句話來揭示P2P的影響:

  對等聯網:是只讀的網絡的終結(Peer-to-peer is the end of the read-only Web)

  對等聯網:使你重新參與互聯網(Peer-to-peer allows you to participate in the Internet again)

  對等聯網:使網絡遠離電視(Peer-to-peer steering the Internet away from TV)如上文所言,P2P不是一個新思想,從某些角度看它甚至是整個最初創建互聯網的最基本的思想。我們不妨花時間作一點回顧。

  互聯網的發展于近現代的許多尖端科學技術的發展模式并無不同,即都是先在軍事工業形成,再轉到民用領域。互聯網發源于至今看來也十分新奇的戰略思想:為了避免敵人的毀滅性武器命中全國的軍事指揮控制中心,應該怎么辦?傳統的方法是一方面想方設法盡可能地不讓敵人知道中心的確切位置,另一方面提高中心的抵御打擊的能力。

  但在當今的核武器年代,對方有著連一個星球都可以炸毀的核彈,再固若金湯的防御措施一旦受到攻擊肯定馬上化為烏有。而只要有機密存在,總有打探出機密的方法,所以靠保密中心所在位置的方法也不是長遠之計。在這種情況下,美國的軍事人員充分發揮逆向思維,想到既然不可能長期、有效地保護中心免受攻擊,那么還不如根本不設中心!

  讓每一個基地乃至每一臺電腦都能獨立運作,這么一來等于有了無數中心,敵人除非真的將這個星球炸了,否則其中一個基地或電腦受損,也不影響其他基地或電腦繼續發揮作用。正是這種“非中心化”的思想成為形成互聯網最基本的概念。

  但是許多技術出現之后往往并不會完全按照原先的設計發展,服務器/客戶機的架構逐漸變成了互聯網的主流,瀏覽變成了人們在互聯網上最主要的生存方式。互聯網的普通用戶似乎在慢慢的退化、和電視觀眾一樣被動地瀏覽著大網站們創造的內容。

  人們在網絡上的主要活動訪問了在這么門戶站點上,讀新聞、參與討論組、聊天。但是這使得設計的互聯網的一個特性消失了——假如Yahoo因故中斷服務如出現什么情況?這種假設不太輕易看到,但是年初的黑客攻擊各大網站造成的混亂似乎可以給我們一點聯想的線索。

  上面提到像Napster和即時訊息還是需要位于中心的服務器,那么Gnutella網站上的一句話可能表達了它們所推廣的“純粹”的P2P所包含的“非中心化”的理念:設計Gnutella是為了在核戰中生存(Gnutella Is Designed to Survive NUClear War)。

  它的網站上這樣描述,紐約的用戶受到攻擊至多只會影響那個地區的部分用戶,而其他地方的Gnutella用戶還能正常的使用,這不正是互聯網最初的理想嗎?

  (3)Napster帶來的革命

  Napster是去年當時由只有18歲的肖恩·范寧(Shawn Fanning)開發的,它提供服務答應音樂迷們交流mp3文件。它與先前也被推上被告席的提供免費音樂下載MP3.com的不同就是在Napster服務器沒有一首歌曲,Napster提供了一個新的軟件供音樂迷在自己的硬盤上共享歌曲文件,搜索其他用戶共享的歌曲文件,并到其他也使用Napster服務的用戶硬盤上去下載歌曲。Napster在短時間里吸引了5000萬用戶,最終,它被五大唱片商以侵犯版權推上被告席而成為世界的焦點。

  可能從來沒有一個行業象唱片業這樣,生存會因為一個小小的軟件而受到如此深重的威脅。對于Napster引起的版權問題有過很多的討論,但是多花一些時間討論還是值得的,因為這個案件決定了也決定了P2P文件共享這一分支的前途,也決定了未來如何處理互聯網上的版權問題。

  10月31日原告之一BMG公司和Napster達成和解協議。輿論認為這表明唱片業意識到通過數字方式發布音樂將是不可阻擋的潮流,消滅Napster也無法阻止其他模擬Napster的服務商出現。因此還不如與之合作改變Napster,將之變成在線音樂銷售的渠道。現在的唱片工業面臨的可能不是如何“像壓碎一個雞蛋”那樣壓碎,而是與之合作,將Napster的5000萬用戶變成自己的客戶。也就是將Napster的模式變成“合法化的Napster”模式。唱片工業的困境是如何防止那些Napster的模擬者繼續免費提供歌曲。

  2000年2月12日,美國舊金山第九巡回上訴法院的三名法官就音樂網站Napster版權糾紛案作出裁決,認為它侵害了各大唱片公司的版權。但是三名法官并沒有應唱片公司的要求,決定立即關閉網站,而是把最初的判決送回給低一級的地方法院。法官們說,這項裁決內容過于復雜,需作進一步澄清。但錯綜復雜的法律過程和長達58頁的判決書反映了現在既缺乏與互聯網相關的版權法,也缺乏相應的司法實踐。

  但是,不管Napster案的結果如何都不能改變Napster后面的技術和思想給互聯網帶來的影響。“魔鬼”已經鉆出了魔瓶,而魔瓶也已經被打破了。對于唱片界來說,至少它們銷售唱片的方式被徹底改變了。下一個可能是好萊塢的電影工業,壓縮技術和寬帶網絡將使得人們會在網絡上輕易地傳輸整部電影。


  事實上合法化的網絡上已經出現了許多試圖推出“合法化的Napster”模式的公司,譬如由Napster的創辦人之一創辦的lightshare.com和Flycode.com。P2P對于唱片商來說的確有吸引力,假如它們能夠從用戶身上收費的話。對于利用諸如一個集中的站點提供收費的mp3音樂下載,用戶每次從網站下載的時候,網站都必須向電信交流量費,而使用P2P則使得這部分費用不再存在了。因此唱片商獲得更多的利潤,用戶也應該可以得到更便宜的音樂。

  從某種意義上軟件也似乎猜測到了大規模盜版和文件共享可能帶來的影響,這主要歸功于開放源碼軟件給軟件業帶來的“頭腦風暴”。在亞洲和東歐,軟件業已經在反對盜版上打了敗仗。這也正是微軟極力推廣一種“軟件注冊模式”,把軟件作為按月付費的服務出售,而不再是向過去那樣出售輕易復制和盜版的硬拷貝。

  當然,對所謂“合法化的Napster”模式還是有很多質疑。P2P的這種文件共享功能似乎沒有帶來什么附加值,盡管這個過程可能是非常有趣的。從另一方面來說,這項技術可能被用來推動人們重新參與互聯網、創造他們自己的內容,這也許是價值所在。所有的社區網站都有一個“夢想”,讓用戶互動來產生內容,但是由于由上而下創建的社區的最根本上的問題,這種夢想從來沒有真正實現過。P2P或許可以改變這一點。

  Napster創造的奇跡同時也是揭示了在互聯網時代普通人也具有改變整個世界的能力。當肖恩·范寧在波士頓的東北大學校園開發Napster的時候,他只不過是想和他在維吉尼亞的朋友共享mp3歌曲文件。現在這個小軟件改變了整個世界。

  (4)p2p改變了什么?內容轉移到“邊緣”

  在回顧了Napster了問題和困境之后,下面將看看P2P的更多激動人心的東西和消除圍繞這個新詞的種種誤解,以及看看P2P的機會主要在哪兒。

  P2P帶來的一個變化就是改變了“內容”所在的位置,內容正在從“中心”走向“邊緣”,也就是說內容將主要不是存在幾個主要的服務器上,而是存在所有用戶的個人電腦上。

  Napster的成功使我們不得不去質疑流傳已久的兩個斷言,“應用服務提供商(asp)是未來趨勢”和“個人電腦死了”。ASP的一個基本假設就是對于大多數客戶來說購買和維護高性能的服務器的成本太高了,但是P2P使得每個人辦公桌上的電腦都可以成為“服務器”。用戶原來是用臺式電腦預備好數據之后再把數據上載到服務器上去,而使用P2P將不再需要這個過程。“個人電腦死了”這個斷言就是個人電腦將主要用來瀏覽互聯網、字處理等,因此最簡單的瘦客戶機就可以滿足需求。P2P使得個人電腦再一次成為“中心”。P2P使得個人電腦重新煥發活力、不再是被動的客戶端,而成為具有服務器和客戶端的特征的設備,個人電腦將重新成為互聯網的中心。

  互聯網的存儲模式將由現在的“內容位于中心”模式轉變為“內容位于邊緣”模式。從這個角度看P2P帶來了幾個改變:

  首先,客戶不再需要將文件上載到服務器,而只需要使用P2P將共享信息提供出去;

  其次運行P2P的個人電腦不需要固定IP地址和永久的互聯網連接,這使得那些撥號上網的用戶也可以享受P2P帶來的變革,這部分用戶在所有用戶中占有極大的比重;

  最后,P2P完全改變過去控制互聯網的客戶機/服務器模式,消除客戶機和服務器二者之間的差別。

  上文對Napster所遭遇的法律問題有很多討論,但是換個角度來闡述,盜版問題往往也正顯示存在大量未能滿足的需求。Napster的驚人成功(這里指吸引大量用戶而不是獲得利潤)是一種難得的對P2P的概念上可行性的證實,揭示了P2P改變互聯網的潛力。直通桌面的寬帶網絡逐漸成為現實、個人電腦越來越強大足以勝任“服務器”功能也從另外的方面確保P2P發揮其能量。

  個人電腦取代位于中心的服務器成為內容的主要存儲地將對互聯網的幾個主要發展方向有著意義深遠的影響:這可能改變Windows和linux幾年的“戰爭”的局面,當“桌面”和服務器逐漸融合,微軟可能會極力推廣其基于Windows2000的Web服務和“內容處于邊緣”(內容處于桌面)模式,從而可能破壞Linux在服務器市場上存在的基礎。

  提供免費個人主頁服務的公司存在的一個理由就是目前互聯網使得普通用戶很難擁有自己的服務器放置自己的內容。可以預言類似Napster的服務將會出現供人們在自己的個人電腦上發布主頁和內容。

  WAP等移動服務協議目前還主要關注讓人們去使用處于中心的商業服務如新聞、股票信息等。但更多的時候人們最需要的信息是那些在他們的個人電腦上的信息,P2P使這成為可能。人們可以通過無線聯網P2P訪問他們的個人電腦,這也就是一些公司所宣傳的個人化P2P(Personal P2P)的“無線版本”。

  當然,這也不是說使用P2P的個人電腦可以取代服務器,那些安全的備份和需要專家來不斷更新的數據還將存在于位于中心的服務器上。 可以這樣看待P2P帶來的轉變,“內容位于中心”模式較好的適應了互聯網初期的情況,個人電腦性能太差因而需要有專門的服務器、帶寬太窄使得個人電腦不得不退化到被動瀏覽。寬帶互聯網、更穩定的更高性能的個人電腦使得我們有理由預言下一個5年將是由“內容位于邊緣”模式主導。

  (5)重新解讀P2P

  每個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創新出現的時候它往往可能被人們誤讀。P2P這次也不例外,Napster讓人們開始關注P2P,但也使得許多人認為P2P就是歌曲交換、文件交換,甚至認為P2P和盜版有著必然的聯系。可以說人們對P2P的理解是被誤導的和不完全的。

  自由軟件(Free software)出現之初也面臨著誤讀的困境,人們開始的時候將Free理解為免費的,從而認為自由軟件是不可靠的、認為自由軟件運動是激進的“反文化的”。事實上Free更多的應該指自由地探索想法、在軟件中表達出來和共享軟件。這一點對自由軟件的鼓吹者們來說是自然而然的,但是需要有人去告訴商界、媒體和公眾自由軟件在經濟上和邏輯上是可行的。當時聞名出版人O’reilly組織了一次自由軟件峰會重新定義自由軟件,將自由軟件改名為開放源碼軟件(open source software)。這一重新定義使得人們開始撥開誤解的烏云,了解Free的本質。開放源碼將人們從有缺陷的軟件、鎖定效應和傳統的軟件分發渠道中解脫出來。自由表示合作將可以跨越公司的邊界、共享基礎性的開發,使人們可以把注重力集中到高附加值的服務上去。 今年8月,O’Reilly又組織另一次峰會來幫助人們熟悉P2P的潛力和消除Napster、Gnutella造成的P2P是盜版技術的負面影響。另外,他認為目前P2P的狀態類似于“盲人摸象”,P2P技術的領導者們每個人都看到了P2P這頭“巨象”的一些特征。,假如他們能夠有機會交流思想,P2P將會更快地發展。這次P2P峰會主要有三個目的:定義P2P,我們要從中的到什么以及為什么;描述P2P的機會,P2P能解決什么樣的問題;形成一個提供給大眾的關于P2P的信息,消除那些負面影響。


  參與P2P峰會的有媒體不斷報道的那些提供文件交換服務如Napster、Gnutella、Freenet的開發者,也有那些試圖挖掘P2P分布計算能力的公司和組織如Popular Power、SETI@home、distributed.net等的開發者。后面的三家公司希望使用P2P技術集中那些聯接在網絡上的電腦的空閑的CPU時間片斷、內存空間、硬盤空間來替代“超級計算機”。其它正在進行的P2P應用還有,IBM、微軟、Ariba也在合作開展一個名為UDDI的項目以將B2B電子商務標準化;Eazel正在建立下一代的Linux桌面;Jabber已經開發了一種基于xml、開放的即時訊息標準,Jabber被認為是建立了未來使用P2P數據交換的標準;由Lotus Notes的開發者創建的Groove試圖“幫助人們以全新的方式溝通”;英特爾也在推廣它的P2P技術以幫助更有效地使用芯片的計算能力。

  列這樣一個名單有一點枯燥,尤其是對于那些對于具體細節沒有太多愛好的讀者,但這又是必要的。因為這些描述可以讓我們更全面的了解。

  (6)尚未被了解的P2P

  Napster是與設備相關的,用戶連接到到由它創建的P2P網絡上是為了獲取Mp3歌曲文件。但是對于即時訊息這一類P2P應用來說是完全不同的,別人連接的目的是和另一個Peer交流,而不必管他使用的是電腦、手持電腦或者手機。P2P提供了在網絡上與設備無關的實時交流的能力。

  這種將把用戶實時的連接起來的能力是P2P最令人感到激動的特性。事實上我們可以從AOL的AIM、國內Oicq受歡迎的程度熟悉到這個事實。

  能夠實時地尋找和聯絡需要的人是商業應用的基本要求,電話可以做到這一點,而在網絡上最常用的E-mail并不能做到這一點。因此,即時訊息將不僅僅是一個有趣的服務,更多的它將是下一個最基本的互聯網商業工具。即時訊息現在看起來可能成為諸如客戶服務、供給鏈治理等商業應用的平臺。開發了一個開放源碼的基于XML和java即時訊息服務的Jabber似乎正是創建了一個這樣的平臺。Jabber的開發者似乎刻意集中了互聯網現有的所有激動人心的東西:P2P、Java、XML和開放源碼。它是不是有這種潛力呢?我們最好拭目以待,但Jabber的模式至少要比Napster要清楚得多。

  Negroponte在其《數字化生存》中曾經有一個聞名的論述,“網絡上的東西將比人要多”。P2P將使得這些“東西”之間的直接交流成為可能,網絡上每個設備都是“活躍”的,而不是像過去那樣有部分是非常活躍,而有的則被動的,有時候直接交流的那些設備可能都是某一個用戶自己的,譬如說掌上電腦和臺式電腦的數據同步是最好的例子。假如用戶的掌上電腦上有些數據和內容是臺式電腦上沒有的,臺式電腦也應該能夠向掌上電腦要求獲取那些信息,這應該跟我們通過Napster到其他用戶那兒去搜索和下載mp3歌曲一樣。

  最重要的一點是,不是網絡上的節點數目而是這些節點如何參與網絡決定網絡是否強大、是否有價值。怎樣使得網絡上幾億的人和更多的設備都活躍地參與呢?P2P正是一系列架構、技術、策略的開端,它使得互聯網的這一理想開始變為現實。現在人們看到的和預言的都只是冰山露出的一個小角,更多的還在水下。

  (7)P2P中的P是人(People)!

  Dave Winner的論斷P2P中的P是人(people)!這可能是我讀到的關于P2P最深刻的解讀之一。

  事實上,我們所處的真實生活是P2P的環境,人們可以和其他人直接地的交流。信息技術將我們帶到了網絡空間,在網絡空間我們仍然希望還能夠按照原來的P2P方式交流溝通。盡管互聯網本質上是支持對等交流模式,但是網絡的發展給對等交流增加了許多障礙。

  正如許多技術專家所指出的,動態IP地址、_blank">防火墻、代理服務器從技術上使得對等連接變得很困難。更不用說目前的網絡主導模式已經發展成為服務器/客戶端模式,人們在網絡上只能被動的接受那些大公司諸如Yahoo!、ABCnews.com等提供的信息,交流是非常困難的。(當然,在現實生活中諸如空間、社會等級等也束縛了人們的對等交流。但是假如網絡能夠使我們看到對等交流的可能性,為什么不去追求?)

  可以這樣類比,互聯網的出現和電話的發明是具有同樣的意義的,但是互聯網最開始的主要特征是非實時的,更類似于傳真,而沒有提供像電話那樣實時交流,現在P2P的即時訊息可能使得互聯網上的實時交流變得和Web頁面、E-mail那樣普遍和不可或缺。

  對于所有的P2P應用來說,最先要做的就是恢復互聯網曾經失去的對等聯網能力。這也正是Napster從概念上最大的缺陷。(email是具有P2P交流的特征的,但email缺乏實時交流的能力,它類似與傳真,但我們還需要“電話”的。)

    從“人”的角度上將,P2P發展的要點并不是P2P網絡架構是如何,而是P2P將人們在網絡上連接起來了,人們可以在網絡這個更迅疾的媒介上處理那些需要溝通的問題。這是最重要的。盡管到今天還有人在懷疑互聯網作為零售商業和B2B媒介的有效性,但是互聯網已經從根本上改變了我們的交流方式是不需要任何討論的。過分的談了“純粹的”的、完全消除控制的P2P是毫無意義的。中心化或者非中心化都只是工具,都是為了創造出使人們可以更有效地溝通的工具。

  人類在現實生活中的經驗至今仍只有極少的部分被應用到網絡上,如新聞、B2C、B2B。現在,人們最常使用的P2P被移植到了網絡空間。P2P可能改變一些我們已經熟知的、習慣了的產品和服務,也會創造更多。

  究竟會出現些什么?預言未來的最好辦法是去創造。

  2、p2p能做什么

  P2P引導網絡計算模式從集中式向分布式偏移,也就是說網絡應用的核心從中心服務器向網絡邊緣的終端設備擴散:服務器到服務器、服務器到PC機、PC機到PC機,PC機到WAP手機……所有網絡節點上的設備都可以建立P2P對話。這使人們在Internet上的共享行為被提到了一個更高的層次,使人們以更主動深刻的方式參與到網絡中去,正如I2(第二代互聯網)之父Doug. Van Houweling 在幾個月前的中國之行時說到的:“下一代互聯網民們將真正參與到網絡中來,每個人都能為網絡的資源和功能擴展作出自己的貢獻。”


  P2P給互聯網的分布、共享精神帶來了無限的遐想,有觀點認為至少有100種應用能被開發出來,但從目前的應用來看,P2P的威力還主要體現在大范圍的共享、搜索的優勢上。在這方面主要引發了,或者是說更好的解決網絡上四大類型的應用:對等計算、協同工作、搜索引擎、文件交換。

  (1)對等計算

  通過眾多計算機來完成超級計算機的功能,一直是科學家夢寐以求的事情。采用P2P技術的對等計算,正是把網絡中的眾多計算機暫時不用的計算能力連結起來,使用積累的能力執行超級計算機的任務。任何需要大量數據處理的行業都可從對等計算中獲利,如天氣預告、動畫制作、基因組的研究等,有了對等計算之后,就不再需要昂貴的超級計算機了。在硅谷現在有許多公司正在投入對等計算的開發,如Popular Power,Centrata,United Devices,Entropia等,并獲得了巨大的風險資金。Intel也利用對等計算技術來設計其CPU,并為其節省極大的費用,同時對等計算的發展是以PC機資源的有效利用為根本出發點的,自然也極力受到Intel的極力推崇。從本質而言,對等計算就是網絡上CPU資源的共享。

  (2)協同工作

  公司機構的日益分散,給員工和客戶提供輕松、方便的消息和協作的工具,變得日益重要。網絡的出現,使協同工作成為可能。但傳統的WEB方式實現,給服務器帶來了極大的負擔,造成了昂貴的成本支出。P2P技術的出現,使得互聯網上任意兩臺PC都可建立實時的聯系,建立了這樣一個安全、共享的虛擬空間,人們可以進行各種各樣的活動,這些活動可以是同時進行,也可以交互進行。P2P技術可以幫助企業和要害客戶,以及合作伙伴之間建立起一種安全的網上工作聯系方式,因此基于P2P技術的協同工作也受到了極大的重視,Lotous公司的創始人奧奇更是獲得了6000萬美元的風險投資,來開發其協同工作產品Groove。

  (3)搜索引擎

  P2P技術的另一個優勢是開發出強大的搜索工具。P2P技術使用戶能夠深度搜索文檔,而且這種搜索無需通過Web服務器,也可以不受信息文檔格式和宿主設備的限制,可達到傳統目錄式搜索引擎(只能搜索到20%-30%的網絡資源)無可比擬的深度(理論上將包括網絡上的所有開放的信息資源)。以P2P技術發展的另一先鋒Gnutella進行的搜索為例:一臺PC上的Gnutella軟件可將用戶的搜索請求同時發給網絡上另外10臺PC,假如搜索請求未得到滿足,這10臺PC中的每一臺都會把該搜索請求轉發給另外10臺PC,這樣,搜索范圍將在幾秒鐘內以幾何級數增長,幾分鐘內就可搜遍幾百萬臺PC上的信息資源。可以說,P2P為互聯網的信息搜索提供了全新的解決之道。聞名的搜索引擎公司Google也宣稱要采用P2P技術來改進其搜索引擎,一家名為infrasearch的新建公司也因為開發P2P技術的搜索引擎而獲得了一筆巨額風險投資。

  (4)文件交換

  可以說文件交換的需求直接引發了P2P技術熱潮。在傳統的WEB方式中,要實現文件交換需要服務器的大力參與,通過將文件上傳到某個特定的網站,用戶再到某個網站搜索需要的文件,然后下載,這種方式的不便之處不言而喻。電子郵件是方便了個人間文件傳遞問題,卻沒法解決大范圍的交換。這也是WEB的重要缺陷,Napster就是在情況下橫空出世,抓住人們對MP3喜歡的需求,Napster的MP3交換直接引發了網絡的P2P技術革命。在國外類似Napster的產品很多,如CuteMX、Freenet、Gnutella、iMesh、Toadnode、Scour Exchange等,但對華語歌曲卻都無能為力,此時國內第一個的P2P產品Jelawat也于9月份推出,解決了中文搜索問題,到10月底國內另一個類似的P2P產品toperson也匆匆推出。

  文件交換的需求也很輕松地延伸到了信息的交換,在線拍賣也被賦予了新的形式,大家也不必要到拍賣網站登記要賣的商品了,在自家的硬盤上建個商店就可以了。由此又可以延伸到,一切中介網站都會被替代。

  當然以上四類型應用決不是P2P僅有的應用,被認為至少還有100種應用等著去開發。與B2C、B2B、C2C、C2B等一些概念不同,P2P是技術,甚至技術思想的革命。更重要的是,P2P技術將實現互聯網的大部分潛力,將互聯網從一個基于文件的網頁和電子郵件網絡轉變成一個動態的、顆粒狀網絡,在網絡中,特定的信息組件可被有效地放置和分享。網絡與計算機將不再有什么差別了,大家還記得這個口號吧:網絡就是計算機,也許就是武俠小說的最高境界:天人合一。

  3、p2p的贏利之路

  有人說,每六個月,硅谷都會為一種新技術的誕生而激動。媒體瘋狂炒作,大大小小的公司便蜂擁而上,腰纏萬貫的風險投資商也將鈔票大把大把地撒在上面。但結果呢?個別幸運的公司經過拚搏看到了一線希望的曙光,個別公司被某個大公司收購,而其它所有的公司都會土崩瓦解,同一些新名詞新概念一道隨風而逝。

  剛剛過去的2000年是以電子商務為代表的新經濟全面潰敗的一年,經過大風大浪的洗禮,渴望一夜暴富的投資者開始變得謹慎和理智。所以,相比Peer to Peer的說法,人們更愿意把P2P稱為Path to PRofit(贏利之路)。

  那么,在網絡經濟江河日下的今天,P2P能夠不負眾望,力挽狂瀾嗎?誰也不敢妄下結論。但是,經過一年多的摸索,幾種稍見希望的贏利模式日漸清楚。

  Napster模式

  短短一年,在各種大大小小的P2P公司之中,Napster已經堪稱“爺爺”了。它讓用戶以自由、開放的方式交換文件,這種深得人心的服務使Napster的用戶數量以指數爆炸的速度迅速增加,目前已經超過了3000萬人。在這種情況下,很自然地,一種思路就是通過在軟件上顯示贊助商的廣告贏利。這種贏利方式和現在大多數門戶網站的贏利方式基本相同。因為P2P的用戶眾多,所以廣告投放量也很大,理論上說,應該有較好的贏利前景。但是,Napster卻沒有通過這種經典的贏利模式獲利,也不打算把贏利的砝碼永遠壓在這種模式上。

  Lightshare模式

  作為一個剛成立不久的P2P公司,Lightshare的贏利方法是在P2P網絡上開展電子商務。用戶可以在P2P網絡上購買或出售商品。用戶可以搜尋待售商品信息或者列出自己欲售商品的信息。待售的商品保留在出售者的計算機里,但中心服務器上動態地保存該商品的相關信息,以供其它用戶查詢。在Lightshare開展的服務中,初期的交易商品只包括數字文件,但是以后將逐漸擴展到其它領域。這種贏利模式目前存在著治理、計費、安全等方面的困難。


  Popular Power模式

  Popular Power公司大量收集處于工作間隙的PC的閑置計算能力,通過集群技術產生超級計算能力,供高強度計算工作和大型研究項目使用。在Popular Power的模式中,用戶被要求在他們的PC上安裝一個特制的屏幕保護程序。當屏保運行時,Popular Power就會向這些用戶的PC分配工作負載。用戶每月將收到一定數額的報酬作為對他們的閑置計算資源的使用費。我們可以把Popular Power模式稱為“水利電站”模式——匯流百川,蓄勢而發,也可以將其稱為“商販模式”——通過販賣個人計算機的閑置資源來獲取利潤。

  DataSynapse模式

  DataSynapse公司贏利的方法是“網格計算”,它把成千上萬臺計算機連接起來,利用它們的閑散資源組成一個虛擬的超級計算機。表面上看,DataSynapse模式和Popular Power模式并沒有什么不同——都是在販賣空閑的計算機資源。但是DataSynapse將“網格計算”構建在合作企業之間的內部網(Intranet)上,而不是互聯網(Internet)上。這樣,一方面,可以解決互聯網的帶寬狹窄、安全性較差的問題;另一方面把目標用戶定位在企業用戶中,有較大的贏利把握。

  綜合模式

  綜合模式是將上述的兩種或多種模式結合起來,取長補短,提供更好的P2P服務。也可以把P2P同其它的商務模式(如B2B、ASP等)或者網絡技術(如搜索引擎技術等)相結合,探索新的贏利模式。

  除此以外,還有一些無法預見或無法定論歸類的贏利模式。因為作為一項新興技術,人們對P2P的熟悉都很不完整。有人把人們現在對P2P的熟悉比作“盲人摸象”,每個人都只看清了其中的一個部分,而完整的熟悉還需要在實踐探索中漸漸形成。

  除了單純的贏利之外,對投資者來說,P2P的引力還在于它零成本、病毒式的傳播方式上。雖然Napster幾乎從未做過廣告,但是其用戶數量卻得以暴漲,這和以前的電子商務網站大不相同,也是其它網絡服務無法敢企及的業績。

  4、p2p的困境

  雖然P2P是一片布滿贏利希望的熱土,但為什么多數渴望暴富的投資者面對P2P的誘惑卻躊躇不前呢?除了他們在經歷納斯達克的風雨洗禮后變得更加謹慎之外,除了P2P的贏利模式尚處在無法驗證的摸索過程以外,P2P本身也存在著許多亟待克服的困難:

  版權問題

  就像Napster的出現沖擊著唱片公司的利益一樣,大多數P2P服務都將不可避免地和知識產權發生沖突。Napster險些被聯邦法院強令關閉,直到今天仍然因身陷版權官司的沼澤之中吉兇為卜。盡管美國唱片協會等一些組織在尋找一種新的方式來保護知識產權,但是,每一個提供文件共享服務的P2P公司都不得不認真審閱P2P網絡面臨的版權問題。

  治理困難

  P2P網絡的精髓在于其“烏托邦”式的治理方式,這種方式給了用戶更多的自由,但是這也陷入了“無政府主義”的困境。可以想象,缺乏治理的P2P網絡將會成為病毒、色情內容以及非法交易的溫床。許多P2P公司打算通過P2P網絡開展電子商務,但是付費問題、流量計算、商品價值的驗證等等都是一時很難克服的困難。

  垃圾信息

  由于P2P網絡的用戶眾多,當某個用戶進行搜索時,自然會得到大量的搜索結果。而除了少數有用的信息以外,其它大多數的信息可能都屬于垃圾信息。在缺乏統一的治理的情況下,P2P網絡很難對搜索結果進行排序,用戶將不可避免地陷入垃圾信息的汪洋大海。現在已經有公司嘗試著將人工智能技術、專家數據庫技術引入P2P網絡中,希望能夠克服垃圾信息的困擾。

  吞噬網絡帶寬

  P2P使網絡變得空前活躍,大多數用戶愿意利用P2P網絡在計算機之間傳送文件,這將大量吞噬網絡帶寬,非凡是在大多數用戶更喜歡傳送大體積的MP3文件、視頻文件的時候,這個問題更加不容忽視。在我國,網絡帶寬較窄成了P2P應用難以逾越的障礙。不過,業界人士都把2001稱為“寬帶上網年”,希望寬帶上網能夠徹底解決P2P網絡面臨的帶寬危機。

  慈善病毒

  安全問題永遠能跟上互聯網的發展節奏,這一點可以從ISS(美國最聞名的網絡安全廠商之一)在納斯達克股市上的穩健表現看出來。像美國在線的“即時信使”和眼下的幾種P2P軟件對源代碼的加密并不可靠,很輕易就會被反向匯編得出源代碼,這些源代碼最終像開放源代碼軟件一樣在網上隨處可得。這一方面會有利于人們針對不同的操作系統平臺和功能需求重新編譯這些程序。另一方面,一些居心不良的黑客也能借機篡改軟件源代碼,為將來的不義之舉留下方便之門。盡管這需要一個黑客具備相當的編程經驗和技巧,但總能有少數“專家級”的黑客能隨心為之。可以想象,這些系統隱患將來會象瘟疫一樣在黑客組織里擴散傳播,成為P2P軟件的附骨之蛆。假如事情發展到這步田地,縱使P2P軟件魅力無窮,也只能接受“慈善病毒”的稱呼了。

  標準之爭

  Intel是P2P的熱心鼓吹者,并且試圖以P2P開發組織盟主的身份去領導P2P的未來。或者說,Intel試圖演繹Sun公司在Java領域扮演的角色。但Intel之于P2P和Sun之于Java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同的。最顯著的,恐怕就是Sun開發了Java代碼,而Intel能炫耀的只不過是利用一種叫Netbatch的P2P軟件為它在過去10年間節省了5億美元的芯片開發成本。

  于是,人們可能會心存疑問:為什么Intel最積極。其實答案非常明顯。眾所周知,PC機處理器芯片依然是Intel的主要收入來源和核心競爭力所在,而對等計算的主要用途之一是充分挖掘連接在網絡上的億萬個PC的處理能力和存儲能力以處理一些需要大型機,甚至超級計算機才能擔綱的任務,這無疑意味著PC機的一次集體革命,將進一步刺激PC產業的發展,對Intel來說,誘惑來自市場空間的極大拓展。可惜事情的進展并未隨了Intel的愿,在上周Intel主持的P2P工作組首次會議上,上至IBM、Sun、HP這樣的IT巨頭,下至一些頭天才冒出來的一些初創公司,沒有人將Intel視作權威。與會者紛紛指責Intel的組織無方,呼吁P2P工作組應當參照IETF(Internet工程任務組)的治理模式 SUN公司甚至另開“小會”,主張基于Java和Jini語言的P2P應用開發。利益的分歧導致開發標準的難以統一,這將成為P2P發展道路上的另一個難邁的坎。


  除了上述的缺點以外,P2P網絡還是一種比較脆弱的網絡:在P2P網絡中,服務器不再是網絡的中心,但是仍然協調著整個網絡的工作,服務器的癱瘓將導致整個網絡的癱瘓。不難想象,一個擁有眾多用戶的P2P網絡將會成為黑客的攻擊目標,這將極大地威脅P2P網絡的安全。

  但是,P2P并不是先天缺鈣。作為一個剛剛展露頭角的新技術,P2P還需要一個發展過程。我們有理由相信,通過后天的營養補充,P2P會強壯并且最終成熟起來。


  5、p2p在國外

  盡管P2P還是一個新鮮事物,盡管大家對P2P還缺乏贏利的信心,盡管很多人擔心P2P仍然會步B2C、C2C等各種商務模式的后塵。但是,已經有很多公司開始踏上了P2P之路。

  英特爾公司一直是P2P技術的狂熱鼓吹者。在過去的十年中,英特爾公司的芯片開發人員充分利用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工作站上的1萬臺PC的閑置硬盤空間和計算能力,從而省去了一大筆購買高檔計算機的費用。該公司聲稱,使用P2P計算技術使公司節約了超過5億美元的經費。英特爾已經聯合世界多家知名的高科技公司組成了一個新的工作組,以便以更強大的實力構筑面向商務環境的P2P體系。

  在英特爾的P2P工作組的成員中有IBM、惠普等公司。這兩家公司在2000年9月共同推出了一種開放存儲技術,這一存儲技術利用了P2P技術,可以方便地從用戶的硬盤向服務器上復制數據。惠普公司還把P2P的立足點放在打印技術上,該公司新推出的網絡打印技術可使用戶通過P2P網絡共享打印機。

  而在另一方面,那些沒有加入英特爾的P2P陣營的IT巨頭,也開始了P2P的嘗試。美國電報電話公司開發了一種叫做Publius的網絡印刷系統,可以讓匿名用戶在P2P網絡上保存加密的文檔。而微軟也絲毫不敢落后,在下一版本的Windows中,微軟將通過家庭網絡向導將多臺計算機以P2P的方式相互連接起來。

  和這些IT巨頭相比,一些名不見經傳的年輕公司似乎更加引人注目。他們腦中揣摩著最新的思想,整天奔波在風險投資商和客戶之間,他們用自己的聰明才智探索著P2P的贏利之路,也在用勇氣和膽略詮釋著P2P的真正含義。

  “八仙過海,各顯神通”,面對P2P,每一家公司的做法都不盡相同。下面,我們不妨把目光投向其中幾個典型的P2P公司,窺一斑而見全豹,對我們全面理解P2P一定會有所幫助。

  ·Flycode

  Flycode公司成立于2000年,目前有雇員35人。該公司開發了一種軟件,可以傳送視頻和圖像文件。和Napster不同的是,文件可以來自普通用戶,也可以來自商業用戶。商業用戶可以在內容中加入廣告或者直接將文件定價出售。同時該公司打算開發數字版權治理技術用以保護知識產權。該公司的贏利方法是一方面收取廣告和贊助者的費用,另一方面收取商業用戶的服務和治理費用。

  2000年7月,該公司得到了250萬的種子資金。它的CEO Bill Bales是Napster的創始人之一,也是Napster最早的投資者之一。由于創始人經驗豐富以及與投資商關系密切,Flycode公司可以立即開始文件共享服務,并有望取得較好的業績。

  ·InfreaSearch

  InfreaSearch成立于2000年,目前有雇員15人。該公司開發了一種軟件,用戶可以通過該軟件在P2P網絡搜索和傳送文件。該軟件有兩種版本——大眾版和企業版。大眾版可以使用互聯網上,而企業版則主要用于企業或者多家合作企業的內部網和外聯網上。InfreaSearch網站搜索P2P網絡上的內容和產品,并建立供用戶使用的動態目錄。該公司的贏利方法是對用戶按照流量或按月收取服務費。

  2000年6月,該公司獲得了第一輪大約500萬美元的風險投資。該公司將P2P動態更新的理念和傳統的搜索引擎技術相結合,是一種很好的思路。但是,能不能建立一種可靠而且可以贏利的商業模式技術,人們拭目以待。

  ·Interbind

  Interbind公司成立于2000年,目前有雇員10人。該公司將P2P技術和B2B的商務模式結合起來,為B2B商務公司開發P2P網絡和分布式計算軟件。該公司的軟件可以使B2B用戶實現文件共享,并在P2P網絡上進行合作。該公司打算從軟件注冊、以及文件備份、檔案治理等各種服務中贏利。

  2000年3月,該公司獲得了100萬美元的種子資金。

  Interbind已經描繪出可行的P2P商務前景,讓人刮目相看。

  ·Kalepa Networks

  Kalepa Networks公司成立于1999年,目前有雇員7人。該公司開發了建立P2P網絡和分布計算的軟件,可以幫助其它公司建立P2P網絡。該公司以前曾為用戶提供客一定制的互聯網搜索服務。該公司的贏利計劃是在前期收取用戶的軟件注冊費,后期則收取用戶的事務治理費。

  2000年4月,該公司獲得了第一輪100萬美元的風險投資,并希望在2000年年底獲得500萬美元的第二輪投資。該公司目前的發展戰略尚不甚清楚,它及時地轉向P2P領域,不知是明智之舉還是愚蠢之舉。

  ·Lightshare

  Lightshare公司成立于1999年,目前有雇員17人。該公司的目標是在P2P網絡上開展電子商務。用戶可以在P2P網絡上購買或者出售商品。用戶可以搜尋待售的商品清單或者列出自己希望出售的商品清單。待售的商品保留在出售者的計算機中,但中心服務器上動態地保存該商品的相關信息,以供其它用戶查詢。初期的商品只包括數字文件,但是以后可以是其它各種產品。公司打算通過對交易的治理,從而控制盜版行為,也打算通過注冊的方法確保用戶對其出售商品的擁有權。

  該公司在1999年7月獲得了160萬美元的種子資金。和其它的P2P公司相比,該公司與傳統的電子商務有著更多的聯系。目前,該公司的成敗主要取決于能否吸引并留住客戶,這是一件說起來輕易做起來難的事情。

  ·Napster

  Napster成立于1999年,目前有雇員45人。該公司開發了一種可讓用戶搜索并共享MP3文件的軟件。1999年12月,美國唱片協會起訴Napster侵犯版權,7月份,聯邦法院判決Napster停止這項服務,但兩天后,聯邦法官又同意暫緩判決的執行。公司希望通過與唱片公司的交易獲利,也希望從出售CD中贏利。

  盡管是P2P公司中的“大哥大”,并且擁有3000多萬用戶,但是,公司目前尚未贏利。該公司在1999年2月獲得了200萬美元的種子資金,2000年5月,又獲得了1500萬美元的第一輪投資。該公司將P2P帶入了網絡世界,但是難解難分的官司將最終決定公司的命運。

  ·NextPage

  NextPage公司成立于1999年,目前有雇員160人。該公司主要為P2P網絡開發軟件,和其它的P2公司不同的是,該公司不是將計算機和計算機相連,而是將文件服務器和文件服務器相連。該公司打算向用戶收取軟件注冊費用、咨詢費以及事務治理費。


  1999年7月,該公司獲得了1600萬的第一輪資金。和Napster不同,NextPage把目標用戶定位為愿意付費的商業用戶上,該公司宣稱在2001年第3季度即可贏利。

  ·OpenCOLA

  OpenCOLA成立于1999年,目前有雇員50人。為P2P網絡和分布式計算開發開放源代碼(OpenSource)的自由軟件。該公司的軟件OpenCOLA使用了人工智能技術,從而提供更好的搜索結果。而軟件COLAvision則可以在用戶指定的目錄內搜索視頻和MP3文件,也可通過服務器廣播用戶選擇的文件。該公司打算開發能同時在Gnutella、 Napster等P2P網絡和其他搜索站點同時搜索并閱讀文件的軟件。該公司計劃從用戶的交易中提取一定比例的費用。

  2000年5月,該公司的獲得了200萬美元的風險投資。提供高級搜索技術,使它有別于其它的P2P文件公司,該公司目前面臨的挑戰是:如何避免版權糾紛以及如何賺錢。

  ·Pointera

  Pointera公司成立于1999年,目前有雇員10人。與其說該公司是個P2P公司,不如說它是一個ASP(應用服務提供商)。該公司在2000年10月開始為商業網站提供具有P2P能力的服務。該公司的目標用戶是普通消費者、入口網站、電子商務站點。

  到目前為止,該公司尚未贏利。1999年3月,該公司獲得了第一輪200萬美元的投資,并可望再融資1000萬美元作為第二輪運轉資金。該公司提出的概念非常吸引商業用戶,但是缺乏一個清楚可靠的反盜版方案使其無法和知名的入口網站合作。




發表評論 共有條評論
用戶名: 密碼:
驗證碼: 匿名發表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精品免费视频观看 | 思思久而久而蕉人 | 牛牛a级毛片在线播放 | 亚洲免费视 | 免费网址黄 | 一本色道久久综合狠狠躁篇适合什么人看 | 欧日韩在线视频 | 亚洲午夜激情网 | 欧美大电影免费观看 | 久久男 | 欧美高清在线精品一区二区不卡 | 欧美a∨一区二区三区久久黄 | 国产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四区国 | 久久99国产精品免费网站 | 精品一区二区在线视频 | 亚洲午夜久久久久 | 国产午夜电影 | 欧美成年人视频 | 国产一级性生活视频 |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婷婷天堂 | 成人综合一区二区 | 天天透天天狠天天爱综合97 | 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观看 | 99re热精品视频 | 毛片免费在线 | 国产精品片一区二区三区 | 午夜影院日韩 | 青青国产在线视频 | 亚洲第一页中文字幕 | 久草在线视频网 | 特片网久久 | 精品在线观看一区二区 | 久啪视频 | 久久99综合久久爱伊人 | 欧美一级高潮 | 黄色视屏免费看 | 欧美性受ⅹ╳╳╳黑人a性爽 | 亚洲成人欧美 | 国产精品伦视频看免费三 | 日韩黄a| 国产精品成人av片免费看最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