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盤分區有三種,主磁盤分區、擴展磁盤分區、邏輯分區。 一個硬盤可以有一個主分區,一個擴展分區,也可以有一個主分區和若干邏輯分區。
主分區主分區是硬盤的啟動分區,他是獨立的,也是硬盤的第一個分區——正常情況下,我們常說的“C盤”就是硬盤上的主分區。主分區也可稱為“引導分區”,會被操作系統和主板認定為這個硬盤的第一個分區。所以C盤永遠都是排在所有磁盤分區的第一的位置上。擴展分區除去主分區所占用的容量以外,剩下的容量就被認定為擴展分區(也可以這么講:一塊硬盤除去主分區外的容量后,如果對剩下的容量進行了再分區,那么,這個再分區就是擴展分區)。打個不太恰當的比喻就是主分區是主人,而擴展分區是仆人,主分區和擴展分區為主從關系。
邏輯分區擴展分區是不能直接使用的,他是以邏輯分區的方式來使用的,所以說擴展分區可以分成若干個邏輯分區。他們的關系是包含的關系,所有的邏輯分區都是擴展分區的一部分——擴展分區如果不再進行分區了,那么擴展分區就是邏輯分區了。對它們之間的關系可以這樣比喻:在仆人(擴展分區)中進行細分類,分成洗衣服的(邏輯分區D盤)、掃地的(邏輯分區E盤)、做飯的(邏輯分區F盤)等等。 所以擴展分區和邏輯分區的關系相當于再分類關系。
最后我們假定擴展分區為字母X,用一個公式來總結它們之間的關系:硬盤的容量=主分區的容量+擴展分區的容量(硬盤=C盤+X)擴展分區的容量=各個邏輯分區的容量之和(X=D盤+E盤+F盤)
給新硬盤上建立分區時都要遵循以下的順序:建立主分區→建立擴展分區→建立邏輯分區→激活主分區→格式化所有分區。
分區從實質上說就是對硬盤的一種格式化。格式化的兩個目的:第一個是分等均勻的數據塊;第二個就是建立數據索引表
當我們創建分區時,就已經設置好了硬盤的各項物理參數,指定了BIOS系統下硬盤主引導記錄(即Master Boot Record,一般簡稱為MBR)和引導記錄備份的存放位置。而對于文件系統以及其他操作系統管理硬盤所需要的信息則是通過之后的高級格式化,即Format命令來實現。
硬盤的分區由主分區、擴展分區和邏輯分區組成:主分區(注意擴展分區也是一個主分區)的最大個數是四個,其個數是由硬盤的主引導記錄MBR(Master Boot Recorder)決定的,MBR存放啟動管理程序(如GRUB)和分區表記錄。擴展分區下又可以包含多個邏輯分區 --- 所以主分區范圍是從1-4,邏輯分區是從5開始的。
主分區只能是四個的原因是:主分區只能分為4個,那是由于硬盤的結構決定的。硬盤將內存分為一個一個的扇區,每個扇區有512個字節,其中446個字節使用來存儲啟動信息的,剩下的64個字節,用來分區表示。每16個字節作為一個分區,因此頂多只能是4個分區了。
為什么沒有AB盤符:其都已經作為軟盤。
window和linux支持的分區結構:windows和linux支持圖四圖五圖六圖七的分區機構,即:一個主分區+一個擴展區二個主分區+一個擴展區三個主分區+一個擴展區四個獨立主分區
主分區:也叫引導分區,最多可能創建4個,當創建四個主分區時候,就無法再創建擴展分區了,當然也就沒有邏輯分區了。主分區是獨立的,對應磁盤上的第一個分區,“一般”就是C盤。在Windows系統把所有的主分區和邏輯分區都叫做“盤”或者“驅動器”,并且把所有的可存儲介質都顯示為操作系統的“盤”。因此,從“盤”的概念上無法區分主分區和邏輯分區。并且盤符可以在操作系統中修改,這就是要加上“一般”二字的原因。
擴展分區:除了主分區外,剩余的磁盤空間就是擴展分區了,擴展分區是一個概念,實際上是看不到的。當整個硬盤分為一個主分區的時候,就沒有了擴展分區。
邏輯分區:在擴展分區上面,可以創建多個邏輯分區。邏輯分區相當于一塊存儲介質,和操作系統還有別的邏輯分區、主分區沒有什么關系,是“獨立的”。
活動分區:就是當前活動的、操作系統可以啟動的分區。
格式化是針對主分區和邏輯分區的。要格式化是因為這和操作系統管理文件系統有關系。沒有格式化的分區就像一張白紙,要寫入數據,必須對白紙打上“格子”,每個格子里面寫一塊。而操作系統只認這些格子。
新聞熱點
疑難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