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幅好的單片設計給人的視覺感受是內容豐富,畫面飽滿,主體突出。下面這些單片的制作,基本上都是通過后期的素材添加來豐富畫面,并且利用素材的虛實變化,表現了一定的空間感,并帶有一些夢幻的效果。
調整思路與方法
在后期調整時,不要將照片做的過于復雜。調整主要是從背景的選擇和人物姿態上入手。
本組照片主要運用了摳圖和換背景的方法來制作。對于這類人物與背景反差較大的圖片,可以使用“色彩范圍”和“套索”這兩種工具進行摳圖。另外在調色方面,主要使用了“色相/飽和度”工具調整照片,該工具可快捷完成照片的色彩調整。
調整流程
在調整人物時,要在將皮膚處理干凈的同時,控制好色彩及光線在面部上的過渡。在構圖時,要注意給自己留出足夠的空間,在制作完成后再對圖像進行裁剪。在摳圖處理時,要注意人物的邊緣和背景的融合,要做到效果自然,沒有破綻。最后是選擇合適的素材豐富畫面。素材不可強奪畫面,只是為了起到畫龍點睛和增加空間感的作用。
素材的選擇
素材主要源于網絡,一般都是網上的素材圖片。許多素材圖片還需要自己來做。有時在網絡上找到一些與影樓不相關的素材也可以保留下來,以方便日后的制作。
調整時的注意事項
這類照片主要是對人物的細節進行修飾,要將人物與背景巧妙結合,并要表現出一定的空間感。
1.人物的細節修飾
人物的細節修飾非常重要。在細節修飾上,一定要保證細節層次。另外,有些照片需要降低飽和度,而有些則是需要提高飽和度,那么飽和度降低或提高多少,就需要我們好好把握了。
2.人物與素材的結合
在圖像的邊緣與素材進行融合時,要不留痕跡。高質量的融合在這類照片的設計中是非常重要的。
3.空間感的表現
表現空間感的方法不能過于雷同。這里可以通過漸變、制作光影效果和添加前景的手法表現來增加空間感。
成品展示

創意構思:照片中的人物有種在風中飛揚的動感,添加了花瓣素材。花的顏色與服裝一致,并通過虛實結合的手法突出空間感。
后期重點:這類照片在進行制作時,要保證色彩的統一,所以將紅色的花瓣融入畫面中,起到了豐富畫面內容的作用。在人物修飾方面,要保證光影均勻過渡。
注意:后期調整時,花瓣的虛實要有變化。

創意構思:前期拍攝時,人物雖然沒有騰空跳起,但這種騰空的感覺基本表現出來了,所以在后期調整時,將這種感覺表現得更加強烈,通過添加一些素材元素(如光圈和流動的線條),營造出一種夢幻的感覺。
后期重點:在調整時,同樣要保證色彩的統一,添加一些素材元素豐富畫面,并使用一些流動的線條,使人物有種脫離地面的感覺。素材的運用是畫面成功與否的關鍵。

創意構思:前期拍攝時,使用了黑色的背景,所以照片看上去顯得有些單調。在后期處理上,為照片添加了馬賽克的背景,使照片更具夢幻的效果。
后期重點:通過添加馬賽克背景,增強了人物與背景的空間感,并有種夢幻效果。要注意素材的位置。

創意構思:以線條的變化創造一種空間感。在色彩方面追求比較單純鮮艷的色彩,添加了對比且夸張的布料進行搭配。
后期重點:圖片的重點就在于空間感的表現。在后期制作時,添加了富有立體感的背景和人物的影子,增強了空間感。
|||
實例操作 利用水紋體現空間感

圖5
圖5為原圖。這是一張棚內拍攝的高調照片,但照片感覺單調且空間感不足,人物服裝的顏色與背景的反差過于強烈,需要后期進行調整。

圖6
圖6為素材圖片。制作時利用水滴作為前景,但素材過于亮麗,與照片不夠協調,需要進行色彩上的調整。

圖7
圖7為最終效果圖。在對人物及背景素材的色彩及飽和度進行調整后,將素材放置在畫面的下方,有一種人物踩在水上的感覺。
步驟詳解 1.去除畫面中的多余元素。使用“鋼筆工具”圈選人物下方的凳子,并將其去掉。如圖8所示。去除凳子的位置需要制作出投影效果。如圖9所示。

圖9
去除多余部分后,添加陰影效果
注意:刪除凳子后,應將人物的投影保留,需要使用畫筆工具添補投影。
2.對人物的面部進行調整。使用“仿制圖章”工具對人物的皮膚進行調整,從而更好的體現出皮膚的質感。并執行“液化”命令,對人物的臉型進行調整。如圖10所示。

圖10
執行“液化”命令調整人物面部輪廓
3.摳圖。為了進行下一步的光照效果的制作,這里需要將人物摳出。執行“色彩范圍”命令,是人物與背景分離,從而摳出人物。之后對選區中的人物進行復制。如圖11、圖12所示。

圖11
執行“色彩范圍”命令選取人物

圖12
摳出人物并復制一層
注意:圖也可以用“魔棒”或套索工具進行摳圖處理,但無論使用什么工具,人物的邊緣都是要特別注意的。
4.添加光照效果。執行濾鏡中的“光照效果”命令為圖像添加特殊效果。如圖13所示。并執行“亮度/對比度”命令調整圖像的反差。如圖14所示。

圖13
執行“光照效果”命令調整圖像

圖14
選擇人物圖層,并執行“亮度/對比度”命令增加人物的對比度
5.嵌入素材圖。將素材圖片拖入畫面中,并移動至合適的位置。為了保證與畫面色彩統一,調整該圖層的混合模式為“正片疊底”,并使用“橡皮”工具進行擦除,從而使人物與背景做到自然的融合。如圖15、圖16所示。

圖15
將素材圖片拖入畫面中

圖16
改變素材圖層的混合模式,使其與畫面更好的融合
|||
實例操作

圖17
圖17為一張棚片,但照片顯得有些單調,需要添加一些環境元素。

圖18
圖18為一張立體的素材圖片,但需要對圖像的色彩進行適當的調整。

圖19
圖19為最終效果圖。先對人物及背景素材的色彩和飽和度進行調整,然后進行細致的合成。
步驟詳解
1.選取人物的暗部區域,選取的方法有很多,如“套索工具”、“修補工具”以及常用的“魔術棒工具”,但在這里我們使用的是“色彩范圍”工具,該命令可以方便地選擇整個圖像內指定的顏色,并且可通過對顏色容差數值的設置,增大或減少選取的范圍。如圖20所示。

圖20
執行“色彩范圍”命令選取人物
2.對選區進行羽化處理,因為選擇的部位較小,所以羽化的數值不宜過大,羽化后復制一個人物圖層。如圖21所示。

圖21
羽化選區后,復制人物,使其成為單獨的圖層
3.將素材圖片拖入畫面,并移動至合適的位置。改變圖層的混合模式為“正片疊底”后,執行“漸變映射”命令對素材圖進行調整,并改變畫面大小。如圖22、圖23所示。

圖22
將素材圖像拖至畫面中,并移動至合適位置后,改變畫布大小

圖23
執行“漸變映射”命令調整素材圖像
4.然后對人物和背景進行“色相/飽和度”的調整,使圖像的整體色彩更加統一。如圖24所示。

圖24
執行“色相/飽和度”命令調整人物和背景的顏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