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為大家分享解析品牌設計流程和品牌設計背后的故事方法,教程很不錯,推薦到武林網,大家一起來學習吧!
在市場經濟和外出務工潮的沖擊下,中國西南地區農村的大多數青壯年,留下空巢老人和留守兒童,背井離鄉,外出務工。留給鄉村的是:文化傳承因喪失主體日漸凋敝;親情關系因疏于聯絡日漸破碎;家長錯過了陪伴孩子成長的最重要時機,家庭教育系統缺失;
在市場經濟和外出務工潮的沖擊下,中國西南地區農村的大多數青壯年,留下空巢老人和留守兒童,背井離鄉,外出務工。留給鄉村的是:文化傳承因喪失主體日漸凋敝;親情關系因疏于聯絡日漸破碎;家長錯過了陪伴孩子成長的最重要時機,家庭教育系統缺失;土地被荒蕪更被工業化農藥化肥侵蝕,產出日益涼薄。這不僅削弱著村民們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和歸屬感,也讓鄉村失去活力沒有了生機。
在貴州省黎平縣,有一個名不見經傳的侗族村寨,她沒有因宏偉壯觀、氣勢磅礴的"地坪花橋"而聞名,也沒有因"中國第一侗寨"雄壯輝煌的鼓樓群而揚名。但是,她卻以歌聲悠揚婉轉、清脆悅耳的侗族大歌為周邊侗寨所熟知。貴州黎平縣銅關村是侗族大歌發源地之一,由于歷史淵源和民族文化的影響,在這里哪怕是耄耋之年的老婦老漢,也能唱出動人的情歌。盡管有著美好的歷史與文化,但銅關村也正面臨著同樣的鄉村現狀。
2011年起,騰訊基金會計劃在貴州省黎平縣蓋一座以"侗族大歌"命名的生態博物館,這也是全國第一座侗族大歌館。此生態博物館有別于一般的博物館,它不僅擁有宏偉莊嚴的外觀和滿滿的展品,也將保護對象擴大至文化遺產,用社區居民參與管理的方式,強調社區居民是文化的真正主人,鼓勵他們以民主的方式管理自己的文化,并依照可持續發展的原則利用自己的文化創造社區發展的機會。
鑒于此契機,我們需要設計一套專屬于侗族大歌生態博物館的品牌視覺形象及導視識別系統。希望通過品牌形象的建立和設計,可以更好地傳播"鄉村自然文化,恢復文化保育"的理念,讓更多人關注和熟知。
為了更好地了解侗族當地的人文環境以及民族文化,在項目前期,我們親自到貴州黎平進行了考察,走訪了當地村民,在和村民接觸的過程中,也了解到了當地很多傳說和村里的習俗,考察整個博物館的導視位置,并測量尺寸,也收集了不少可用的侗族元素,這也為后續整個博物館視覺識別系統做了很好的鋪墊。
侗族的文化藝術豐富多彩,有色彩恬靜而又嫻雅的刺繡品,有古老而宏大的侗族大歌,有當地特有的吉祥圖騰太陽圖形…… 在前期的設計嘗試中,我們發現單一的圖形表現形式顯得較單薄,很難將侗族豐富的文化特性表現得更加到位。經過幾輪設計嘗試后,我們希望可以提取更多豐富的元素,通過多元的元素組合進行設計。當然,一切元素的選擇,始終要圍繞著"自然,因地制宜,因文化制宜"設計思路,從侗民的衣、食、住、行中提取最具代表性的元素進行設計。
標志設計完成以后,我們發現四四方方,毫無質感的標志圖形,與我們之前所定義的"自然,因地制宜,因文化制宜"的設計思路還不夠貼合,為了讓標志的視覺呈現更加有質感,我們決定丟棄冷冰冰的電腦處理方式,采用手繪的方式,希望增加一些淳樸自然的視覺感受,最后我們所呈現出來的博物館標志及后續的圖形延展,均使用了此處理方式。
為了更好地體現侗族的文化和人文環境,根據標志的設計風格,也延伸出一套輔助圖標,豐富了建筑,布藝,大歌和飲食的文化,后續也將這套圖標運用到導視系統上,希望能為侗族博物館增添更多設計上的可能性。
導視系統的設計,涵蓋了人們置身環境中所能感受到的視覺,嗅覺,觸覺等多方面的感受。而這部分的設計,終究是要落地實現的。必須注重應用過程中的實用性和可識別性。考慮到博物館建筑整體為原木材料,我們希望盡量就地取材,不添加多余的材質,選擇更加貼近自然的材質,且能充分與當地的建筑結構風格融合,始終追隨人與自然的融合。
1.地圖視覺化在后期的制作過程中,由于設計與實施分隔兩地,與供應商的溝通也是這次體會較深的,當地的供應商資源及能力有限,有些工藝沒有辦法達到我們的要求,甚至無法很好地還原我們的設計。中途需要多方的配合,通過大量的溝通進行協調。即使最后所呈現出來的效果并不如意,但這已經是經過多次溝通后的最好呈現。
為了更好地配合侗族博物館品牌視覺的發布,我們也制作了一段關于16個輔助圖形的動畫演示,希望能夠讓大家更直觀地感受標志圖形的來源。
八、項目成員以上就是品牌設計流程和品牌設計背后的故事解析,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新聞熱點
疑難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