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來說,交互可能對接到的相關人員有產品經理,產品運營,UI設計,后臺開發,重構設計,前端開發等,但經常對接的一般在3-4個職業。產品經理和產品運營,主要看功能實現,頁面的跳轉是否較多。UI設計,主要看原型布局,按照你的原型設計視覺稿。后臺開發,主要看邏輯關系(更多的是產品邏輯)與整個信息架構。重構設計,還原H5頁面/網頁等,主要看交互的一些操作和說明,比如點擊后彈窗,點擊后有什么反饋。前端開發,這里可能不同公司叫法有不同,有做數據交接的,有做APP前端還原的(指安卓和IOS),主要看APP里的一些操作反饋。如果公司里人員較多,那么可能這個人這次做這個需求,下次就不做這個需求(指需求多,人員穿插借用),那么在不同人去看的時候,如果想知道這個交互是誰做的,對接哪個UI,就需要在交互稿里加個對接人名單了。
根據產品階段和需求制作不同類型的交互輸出。
常見的交互稿表達形式有2種,一種是圖片展示型,一個是網頁文檔型。根據不同的產品階段,需求,表達方式會有所不同,追求高效工作效率。
圖片展示型:一般用在產品迭代過程,頁數不多且都在同一張圖里,方便在使用tower產品文檔時貼圖,一圖看完改版內容,方便對接人一次性看完。
網頁文檔型:一般用在1.0初稿時,或者產品大改版方便對接人復制文案,頁面跳轉清晰,可擴展成為產品功能文檔,將產品需求和交互放在一份里。
首先是圖片展示型,一般是將各種細則放在一張圖里。(以下將不同細則分開解析,其實是在一張圖里)
信息架構,根據不同的需求信息架構有2種,一種是功能型信息架構,一種是層級型信息架構。在功能型信息架構里,主要體現的是每個頁面的入口,功能,操作等,了解APP的一些頁面和功能。在層級型信息架構里,主要體現的是按12345...級頁面排放,清晰看到APP的層級架構有多少。
操作流程,體現的是用戶點擊某個目標時的反饋有什么,比如點擊后彈窗,點擊后跳轉去哪,點擊后有什么頁面動效反饋等等。這里是給到開發這邊給你實現的。交互表達上需要說明清楚。
原型布局,采用灰度層次,UI尺寸的一半,明暗強弱關系。如果原型稿是隨便的一個尺寸,那么UI設計出來后可能效果就差別太大,比如說原型里一屏放了5個內容,但是由于原型尺寸不對,實際上UI設計出來后一屏只有3個之類。因此,尺寸應該采用UI設計的一半,有的設計用750*1334,有的用640*1136等,制作原型時采用自己公司UI設計稿的一半尺寸即可。
業務流程,描述APP里主業務流程,邏輯判斷等。比如注冊后判斷用戶狀態,接著下一步操作,對每個頁面銜接時有不同的判定。
優化要點,每次更新迭代都在交互稿里注明一下,每個頁面的更新優化是什么,讓對接人快速提煉了解優化要素。
交互說明,一般是針對交互稿里的規則說明描述,動作描述,狀態描述。比如排序方式,狀態怎么變化,操作后的說明等。
特殊操作,對頁面內一些特殊操作制作操作示意圖,有靜態表達,也有動態GIF圖表達,主要是傳達一些不好用文字描述的內容,以圖文或動圖形式說明。
對接人員,描述上下游對接的人有哪些,誰負責做這個需求。方便以后有問題找到對應的人。
網頁文檔型,以導出網頁的形式展示,且具備圖片型的細則只是位置不同,左側全局是導航欄,方便每個頁面去查看,一般用在大改版或者初版。圖中是產品文檔+交互文檔的整合體(1.0文檔),包含的模塊有:
功能簡介模塊,有產品簡介,產品功能,功能規劃,版本歷史,修訂記錄(此部分主要是產品)
流程架構模塊,有信息架構,頁面流程,業務流程(此部分主要是交互)
交互原型模塊,有各個頁面的不同狀態,說明,操作示意等(此部分主要是交互)
總結:
不管是圖片展示型,還是網頁文檔型,交互稿應該具備但不限于以下8條細則
(根據自身企業情況,交互輸出稿一般都會有下面的任意4~6條左右細則)
1,原型布局,灰度層次高質量還原內容,尺寸是UI設計稿的一半。
2,交互說明,一些交互效果或規則說明。
3,操作流程,描述點擊后的反饋是什么,去哪,還是彈窗,還是提示。
4,業務流程,描述業務主流程,邏輯判斷。
5,優化要點,快速了解本次迭代的優化點,提供給多方即時查看。
6,對接人員,了解本次優化的上下游對接人,在有什么問題時快速找到對接人。
7,特殊操作,一些復雜的交互操作,需要單獨制作示意圖。
8,信息架構,在迭代頁面涉及多處或初期版本,可以增加一個信息架構圖。
新聞熱點
疑難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