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命令行中使用 Python 時,它可以接收大約 20 個選項(option),語法格式如下:
python [-bBdEhiIOqsSuvVWx?] [-c command | -m module-name | script | - ] [args]
本文想要聊聊比較特殊的“-m”選項: 關于它的典型用法、原理解析與發展演變的過程。
首先,讓我們用“--help”來看看它的解釋:
-m mod run library module as a script (terminates option list)
"mod"是“module”的縮寫,即“-m”選項后面的內容是 module(模塊),其作用是把模塊當成腳本來運行。
“terminates option list”意味著“-m”之后的其它選項不起作用,在這點上它跟“-c”是一樣的,都是“終極選項”。官方把它們定義為“接口選項”(Interface options),需要區別于其它的普通選項或通用選項。
-m 選項的五個典型用法
Python 中有很多使用 -m 選項的場景,相信大家可能會用到或者看見過,我在這里想分享 5 個。
在 Python3 中,只需一行命令就能實現一個簡單的 HTTP 服務:
python -m http.server 8000# 注:在 Python2 中是這樣python -m SimpleHTTPServer 8000
執行后,在本機打開“ http://localhost:8000 ”,或者在局域網內的其它機器上打開“ http://本機ip:8000 ”,就能訪問到執行目錄下的內容,例如下圖就是我本機的內容:
與此類似,我們只需要一行命令“python -m pydoc -p xxx
”,就能生成 HTML 格式的官方幫助文檔,可以在瀏覽器中訪問。
上面的命令執行了 pydoc 模塊,會在 9000 端口啟動一個 http 服務,在瀏覽器中打開,我的結果如下:
它的第三個常見用法是執行 pdb 的調試命令“python -m pdb xxx.py
”,以調試模式來執行“xxx.py”腳本:
第四個同樣挺有用的場景是用 timeit 在命令行中測試一小段代碼的運行時間。以下的 3 段代碼,用不同的方式拼接 “0-1-2-……-99” 數字串。可以直觀地看出它們的效率差異:
最后,還有一種常常被人忽略的場景:“python -m pip install xxx”。我們可能會習慣性地使用“pip install xxx”,或者做了版本區分時用“pip3 install xxx”,總之不在前面用“python -m”做指定。但這種寫法可能會出問題。
很巧合的是,在本月初(2019.11.01),Python 的核心開發者、第一屆指導委員會 五人成員之一的 Brett Cannon 專門寫了一篇博客《 Why you should use "python -m pip" 》,提出應該使用“python -m pip”的方式,并做了詳細的解釋。
他的主要觀點是:在存在多個 Python 版本的環境中,這種寫法可以精確地控制三方庫的安裝位置。例如用“python3.8 -m pip”,可以明確指定給 3.8 版本安裝,而不會混淆成其它的版本。
(延伸閱讀:關于 Brett 的文章,這有一篇簡短的歸納《 原來我一直安裝 Python 庫的姿勢都不對呀! 》)
-m 選項的兩種原理解析
看了前面的幾種典型用法,你是否開始好奇:
新聞熱點
疑難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