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實例講述了Python 面向對象之封裝、繼承、多態操作。分享給大家供大家參考,具體如下:
封裝、繼承、多態 是面向對象的3大特性
為啥要封裝
好處
在使用面向過程編程時,當需要對數據處理時,需要考慮用哪個模板中哪個函數來進行操作,但是當用面向對象編程時,因為已經將數據存儲到了這個獨立的空間中,這個獨立的空間(即對象)中通過一個特殊的變量(class)能夠獲取到類(模板),而且這個類中的方法是有一定數量的,與此類無關的將不會出現在本類中,因此需要對數據處理時,可以很快速的定位到需要的方法是誰 這樣更方便
全局變量是只能有1份的,多很多個函數需要多個備份時,往往需要利用其它的變量來進行儲存;而通過封裝 會將用來存儲數據的這個變量 變為了對象中的一個“全局”變量,只要對象不一樣那么這個變量就可以再有1份,所以這樣更方便
代碼劃分更清晰
面向過程
全局變量1全局變量2全局變量3...def 函數1(): passdef 函數2(): passdef 函數3(): passdef 函數4(): passdef 函數5(): pass
面向對象
class 類(object): 屬性1 屬性2 def 方法1(self): pass def 方法2(self): passclass 類2(object): 屬性3 def 方法3(self): pass def 方法4(self): pass def 方法5(self): pass
為啥要繼承
說明
能夠提升代碼的重用率,即開發一個類,可以在多個子功能中直接使用
繼承能夠有效的進行代碼的管理,當某個類有問題只要修改這個類就行,而其繼承這個類的子類往往不需要就修改
怎樣理解多態
class MiniOS(object): """MiniOS 操作系統類 """ def __init__(self, name): self.name = name self.apps = [] # 安裝的應用程序名稱列表 def __str__(self): return "%s 安裝的軟件列表為 %s" % (self.name, str(self.apps)) def install_app(self, app): # 判斷是否已經安裝了軟件 if app.name in self.apps: print("已經安裝了 %s,無需再次安裝" % app.name) else: app.install() self.apps.append(app.name)class App(object): def __init__(self, name, version, desc): self.name = name self.version = version self.desc = desc def __str__(self): return "%s 的當前版本是 %s - %s" % (self.name, self.version, self.desc) def install(self): print("將 %s [%s] 的執行程序復制到程序目錄..." % (self.name, self.version))class PyCharm(App): passclass Chrome(App): def install(self): print("正在解壓縮安裝程序...") super().install()linux = MiniOS("Linux")print(linux)pycharm = PyCharm("PyCharm", "1.0", "python 開發的 IDE 環境")chrome = Chrome("Chrome", "2.0", "谷歌瀏覽器")linux.install_app(pycharm)linux.install_app(chrome)linux.install_app(chrome)print(linux)
運行結果
Linux 安裝的軟件列表為 []
將 PyCharm [1.0] 的執行程序復制到程序目錄...
正在解壓縮安裝程序...
新聞熱點
疑難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