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ython中的with語句使用于對資源進行訪問的場合,保證不管處理過程中是否發生錯誤或者異常都會執行規定的__exit__(“清理”)操作,釋放被訪問的資源,比如有文件讀寫后自動關閉、線程中鎖的自動獲取和釋放等。
與python中with語句有關的概念有:上下文管理協議、上下文管理器、運行時上下文、上下文表達式、處理資源的代碼段。
with語句的應用場景
編程中有很多操作都是配套使用的,這種配套的流程可以稱為計算過程,Python語言為這種計算過程專門設計了一種結構:with語句。比如文件處理就是這類計算過程的典型代表。
使用with語句前后對比
沒有使用with語句之前,我們是這樣打開一個文件的:
try: # 1. [進入] f = open('a.txt', 'r', encoding="utf-8") # 2. [執行] print(f.read())finally: if f: # 3. [退出] f.close()
python操作文件的流程一般就是這三步:
1.[進入]用只讀方式打開文件
如果文件不存在,open()函數就會拋出一個IOError的錯誤,并且給出錯誤碼和詳細的信息告訴你文件不存在
2.[執行]讀取文件內容
如果文件打開成功,接下來,調用read()方法可以一次讀取文件的全部內容,Python把內容讀到內存,用一個str對象表示
3.[退出]關閉打開的文件
文件使用完畢后必須關閉,因為文件對象會占用操作系統的資源,并且操作系統同一時間能打開的文件數量也是有限的
思考為什么關閉文件操作一定要放在finallly語句里?
由于文件讀寫時都有可能產生IOError,一旦出錯,后面的f.close()就不會調用。所以,為了保證無論是否出錯都能正確地關閉文件,我們可以使用try ... finally來實現。
發現共性:
我們發現其實這種過程化的語句有共性,比如說在進去一個片段前
必須做某種超贊,處理工作后
又需要執行一個結束操作。比如上面的這段代碼:
finally: if f: f.close()
就可以做一個封裝。
使用with語句后,我們是這樣打開一個文件的:
with open("a.txt", "r", encoding="utf-8") as f: print(f.read())
這個with語句和前面的try ... finally結構是一樣的,但是代碼更佳簡潔,并且不必調用f.close()方法。
with語句的執行原理
從解釋器的角度去理解with語句執行流程。
with語句的基本形式是:
with 表達式 as 變量: 語句塊
這樣的一段代碼可以稱為一個上下文(context),在執行with語句時,解釋器會先求出表達式的值,這個值(對象)是一個上下文管理器,并且假設這個對象擁有如下類的構造方法:
def __enter__(): # 描述進入上下文的動作 pass def __exit__(): # 描述退出上下文的動作 pass
with語句在求出這個上下文管理器對象之后,自動執行進入方法
,并將這個對象的返回值賦值于 as 之后的變量,然后執行語句塊。然后在退出上下文前,自動執行對象的退出方法
。
python系統和標準庫的一些類型定義了這對操作,可以直接用于with語句。比如文件對象就直接支持這一對操作,因此可以用在with語句的頭部。
如果你也有類似的計算過程需要抽取出來,那么可以自定義一個類,并且包含進入、退出方法。
自定義open函數
自己實現才發現,使用裝飾器和生成器就能很好的解決這個問題,不需要用到類構造方法來實現;
新聞熱點
疑難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