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步
在Python中,對于一個對象的屬性訪問,我們一般采用的是點(.)屬性運算符進行操作。例如,有一個類實例對象foo,它有一個name屬性,那便可以使用foo.name對此屬性進行訪問。一般而言,點(.)屬性運算符比較直觀,也是我們經常碰到的一種屬性訪問方式。
python的提供一系列和屬性訪問有關的特殊方法: __get__ , __getattr__ , __getattribute__ , __getitem__ 。本文闡述它們的區別和用法。
屬性的訪問機制
一般情況下,屬性訪問的默認行為是從對象的字典中獲取,并當獲取不到時會沿著一定的查找鏈進行查找。例如 a.x 的查找鏈就是,從 a.__dict__['x'] ,然后是 type(a).__dict__['x'] ,再通過 type(a) 的基類開始查找。
若查找鏈都獲取不到屬性,則拋出 AttributeError 異常。
__getattr__ 方法
__getattr__函數的作用: 如果屬性查找(attribute lookup)在實例以及對應的類中(通過__dict__)失敗, 那么會調用到類的__getattr__函數, 如果沒有定義這個函數,那么拋出AttributeError異常。由此可見,__getattr__一定是作用于屬性查找的最后一步,兜底。
這個方法是當對象的屬性不存在是調用。如果通過正常的機制能找到對象屬性的話,不會調用 __getattr__ 方法。
class A: a = 1 def __getattr__(self, item): print('__getattr__ call') return itemt = A()print(t.a)print(t.b)# output1__getattr__ callb
__getattribute__ 方法
這個方法會被無條件調用。不管屬性存不存在。如果類中還定義了 __getattr__ ,則不會調用 __getattr__() 方法,除非在 __getattribute__ 方法中顯示調用 __getattr__() 或者拋出了 AttributeError 。
class A: a = 1 def __getattribute__(self, item): print('__getattribute__ call') raise AttributeError def __getattr__(self, item): print('__getattr__ call') return itemt = A()print(t.a)print(t.b)
所以一般情況下,為了保留 __getattr__ 的作用, __getattribute__() 方法中一般返回父類的同名方法:
def __getattribute__(self, item): return object.__getattribute__(self, item)
使用基類的方法來獲取屬性能避免在方法中出現無限遞歸的情況。
__get__ 方法
這個方法比較簡單說明,它與前面的關系不大。
如果一個類中定義了 __get__() , __set__() 或 __delete__() 中的任何方法。則這個類的對象稱為描述符。
class Descri(object): def __get__(self, obj, type=None): print("call get") def __set__(self, obj, value): print("call set")class A(object): x = Descri()a = A()a.__dict__['x'] = 1 # 不會調用 __get__a.x # 調用 __get__
如果查找的屬性是在描述符對象中,則這個描述符會覆蓋上文說的屬性訪問機制,體現在查找鏈的不同,而這個行文也會因為調用的不同而稍有不一樣:
新聞熱點
疑難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