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體時代的到來,使得任何一個消費者和任何機構不僅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去獲取信息、產品或者任何其他的東西,而且還能選擇時間和地點,倘若對購買的產品質量上存在質疑,售后服務跟不上,也許將會引來更大的網絡危機。正如新媒體時代的顯著特征:控制權已經牢牢的轉移到消費者的一邊了。
比如,走進中關村想要買最新款的實用電腦,或許你其實是直奔主題,因為已經通過電腦詳細比較了心理價位的所有產品,并明確鎖定了目標,各種商販的游說其實已經微不足道;如果你走進一家汽車廠商的4S店,手中也許握著已經打印好的各種信息表,詳細記錄著通過網絡收集的各種汽車的款式和價格以及配置。說明,眼下數字整合營銷中,社會、文化的發展趨勢都已經廠商的營銷活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大量的碎片化信息涌向消費者,形成里注意力經濟。雖然注意力經濟時代信息是無限的,但是營銷者必須明白,人們對信息的需求卻是有限的。互聯網使得這一嚴峻的問題變得更加嚴重,翻開任何一家論壇,打開任何一個名博,都存在這樣那樣的廠商廣告。網民或許有一天,對過于泛濫的信息會變得忍無可忍。
經濟危機的沖擊,使得人們的時間越來越緊迫,為了加快工作進程,這使得更多的人將幾種工作同時來完成。網民需要快速的找到消費信息,并盡可能的完成購買過程。80后、90后已經成了消費主力,他們不愿意花更多的時間進入網站一遍又一遍的輸入密碼,不愿意通過搜索引擎看到眼花繚亂的產品廣告和軟文。時間的缺乏同樣產生了一種有壓力的環境,這種環境使得這些80后、90后的脾氣越來越暴躁。比如李寧的粉絲,逐漸沉迷在一家叫李寧互動社區的網站(http://www.li-ning.com.cn/bbs/),這里不僅可以詳細了解李寧產品的各種最新信息和活動,同時也可以談情說愛,這家成立不到三年的互動社區,據說已經聚集了近13萬的李寧品牌的忠實粉絲,甚至推廣一款李寧MINI鞋帶的帖子,可以產生16萬點擊,近900回復的熱帖。
單位與家這種兩點一線的生活,使得越來越多的網民在家庭與工作之間的界限幾乎消失,僅僅是因為一臺電腦和一根網線。幾乎所有的都市人離開網絡,已經無法正常辦公和生活。對更多的人而言,家庭已經變得更像“生活中心”和“家庭辦公室”,SOHO一族依然成為當前白領向往的生活方式。遠程辦公,足不出戶,這種趨勢將會變得更加普遍。
對于商旅人士來說,這些人更希望“隨時都很便捷”。不論是在機場、火車、還是在等待客戶的時候在咖啡館,他們都會隨時的上網,不論早晚,忙碌的人們總是希望隨時能瀏覽網頁、隨時了解和購買產品信息。越來越多的消費者都將“便利”列為選擇影響購買的首要因素。網絡的發達,更是讓這些急需要便捷的人們針對產品的售后和建議投訴能得到及時的答復和改善,負責,十分鐘可以再電腦商敲擊一篇討伐檄文,也許瞬間你的產品負面信息會讓你措手不及,會讓對你的產品產生興趣打算購買的潛在消費者放棄這個想法。因此,能否隨時隨地的讓消費者的得到想要的信息,廠商還需要多研究、多實踐。
沉迷于IM、EMAIL或者某些網站的人,一定會理解如果沒有網絡將是一種什么樣的現實。8月17日,MSN由于受臺灣地震影響,導致海底光纜受影響,大量中國MSN用戶無法登錄,一些靠MSN做主要溝通渠道的都市人或許也隨著臺灣地震罷工了兩天,這使得MSN中國在華多年來首次道歉。一家國外網站提出了“網絡氧氣”的概念,意思是越來越多的消費者沒有網絡接入將什么也做不了,有份有趣的調查大概是說如果你被困于一個孤島,你最想攜帶的是什么,超過一半的人是能帶一個有無線網卡的上網本。
互聯網時代的消費者的需求你永遠無法滿足,消費者越來越喜歡自助服務,既要求企業及時的公布相關信息,甚至是希望每天24小時都能及時交易,但又不斷的抱怨廠商的信息隨時隨地的充斥這互聯網的各個角落。這就產生了一個有趣的矛盾:消費者樂意享受各種便捷化的自主服務,要求更全面更詳細的信息,而更多的卻要求公司提供的服務要求和產品信息不要過于泛濫……
當然,網民都明白他們掌握著主動權,并且隨時都有選擇余地。如果是生病了,會通過網絡了解病因,并且會幫助醫生制定各種治療方案;如果要看電視劇,會通過視頻網站跳過所有的廣告;要買惠普的筆記本,一定會在其競爭對手的網站上了解同類產品的參數,甚至會通過搜索引擎了解這款產品的毛病所在,以便他們在產生購買行為的過程中,隨時跟廠家討價還加。因為現在的消費者越來越精明了。
最后,基于個人隱私和數據安全,消費者不愿意留下過多的個人信息,要求廠商對他們的數據能夠嚴格的保密,不愿意在享受晚餐的時候,被推銷電話所打擾。各種木馬、病毒,使得我們上網的時候越來越小心,一不留聲,可能你的一切行為,已經被躲在電腦另一端的黑客所控制。
社會的進步,促使身邊的環境不斷的變化,作為營銷者,更應該不斷的去研究,準確的把握消費者的心理和行為習慣,這個推敲琢磨的過程,不是簡單的經驗主義判斷,而是各種實戰機會所得到的,當你在給客戶指定一個基于互聯網的營銷方案的時候,一定要想清楚,如果是你,會不會通過網絡對客戶的產品產生興趣?
|
新聞熱點
疑難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