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工LOGO設計進階
LOGO設計往往是非常復雜的,空間感,色彩的調整,各個元素的協調,等等,其工作量絲毫不亞于傳統設計,而且只有真正掌握了矛盾與協調的統一性,我們才有資格說到設計,才有資格說登堂入室。與其他藝術設計一樣,LOGO設計也是一個不斷學習與進步的過程,昨天我們認為是真理的東西,今天不一定就能接受;昨天我們肯定的東西,今天可能會將其完完全全地推翻。所謂的"進階",就是一個不斷破與立的過程。
下圖左邊是我們在第一章中完成的LOGO,右邊是最新完成的LOGO。它們有什么變化?哪一個更好?后面我們將進行詳細說明,力圖在這個例子的解說中說明:除了不斷地嘗試與思考,設計進階沒有其他更好的辦法!因此我們本文所要談到的"進階",不過是套用了一種比較時髦的說法,重點是通過例子讓大家掌握思考的脈絡與方法。圖一
一、相同點:
1、3D趨向:
原圖由帶3D時空指向的形體與帶陰影投射的公司字樣組成,較為復雜的形體用多個層次表現出一種運動趨向。新圖用簡單的層次關系表現出這種帶趨向的3D屬性。
2、不對稱:
在兩個LOGO中的四方形繞交點呈反時針旋轉體現出陰影投射的效果。不過前者多出一個中間變化的過渡(即第二個方形),后者是直接進行投射。
3、完備的元素組件:
都由形體與字體組合而成,表達了完整的LOGO概念。
二、不同點:
與其說是不同點的對比,不如說是復雜與簡化性的對比。事實上,簡化性是設計中非常重要的一環,著名的雕刻家Auguste Rodin 曾經把自己的創作比喻成"將所有的素材集中到一塊然后去掉所有非基本的元素"。但在實際的創作中,這個"非基本"的標準卻很難把握。
1、平衡與非對稱性的矛盾:
原圖中的形體是由三個不同角度的方形構成,傳達的是一種運動趨向,多了一個中間過渡;新圖只用了兩個方形,去掉了運動趨向而采用直接的陰影投射。乍看新圖顯得很普通,太過簡單,但首先它就多了"簡單"這個特性!其次它是在去除原圖的矛盾后制作出來的:我們已說過,原圖表達的是一種運動趨向,而為了表達這種趨向,所有部件必須遵循合諧平衡對稱的原則,換句話說,它與原圖的非對稱性自相矛盾!
說實話,在創作的最初,這種非對稱性是我們比較得意的一點,但在今天看來,它的處理殊為不當。這也總結出一個經驗:如果我們的創作中包含由簡單的方形或圓形組成的形體,那我們在處理它時得非常小心,特別是有變形過程的方形或圓形!如果有一個元素經過變形處理,那么你得給大家留下一個所有元素都有變形效果的印象(也許其他部件并沒有真正變形,只是由于不同角度的光線的投射造成的結果)。
2、形體與文本:
在原圖的制作過程中我們已感覺到"頭重腳輕"的缺陷,采用的解決辦法是用陰影投射增強底部的厚實與重量感,但效果并不是很理想;另外,文本與形體的聯系,過去我們采用的是"i"字母上的小圓球,好看是好看了,但有一個問題:這個字母不再象文字的一部分,而是憑空"懸"在那里的。
基于以上的原因,很自然地將新圖改成最后拍版的樣式,如圖二。重點在于去除了"懸"的感覺,并增強了文本的醒目與可讀性。
圖二
3、顏色:
原圖我們實際采用了兩種色相,黑色與藍色,中間過渡與陰影由同種色相的不同亮度構成。應該說這種邏輯方式還是很不錯的,但有一個問題:對于LOGO設計來說過于復雜!因此在最后的圖樣中我們取消了中間過渡,并將主色改為較為鮮艷的亮綠色,用以表達一種活力與創新,同時進一步強化了與投影的黑色的不對稱性。
三、總結:
正如前面我們所談到的,創作是個抽象的過程,最后決定我們作品質量的是我們的美學與文化修養,以及我們的工作態度,因此要在LOGO設計中得心應手,不斷地創作出神來之筆,非一日之寒就能成功的。另外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善于思考,讓自己能在立與破間不斷前行,而這些,才是真正的"進階"之道。
本文作者:新聞熱點
疑難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