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用戶盡快下單、趕快付錢?如何架構一個營銷導購產品?如何在內容上價值最大化?如何讓用戶在營銷產品中有效降低跳失率?我是一個設計師,今天跟大家聊一下怎樣做好“營銷導購”產品設計,也希望能多多交流。
首先,你知道內容導購產品、營銷導購產品到底哪里不同嗎?
內容導購和營銷導購是現在電商極具代表性的兩種導購方式,內容導購(愛逛街、直播等)是一種在消費需求的篩選和決策環節,內容和KOL的建議,對用戶更有價值;而營銷導購(天天特價、聚劃算等)是在用戶選擇購買渠道和具體產品的環節,比價、折扣、返利、紅包、爆款、包郵等對用戶更有價值;
1. 營銷導購產品的競爭核心是“利”,內容導購產品的競爭核心是“人”;
營銷導購的競爭核心是“利”——購買商品的驅動力是價格;由平臺將折扣、爆款、滿減、降價、紅包、優惠券等商品推送給用戶,對用戶的刺激購買是直接且有效的,營銷導購的方式也有很多,比如折扣促銷、特價、搶購等;
營銷導購方式:折扣促銷、特價、搶購等
內容導購的競爭核心是“人”——優質內容的創造者、加工者;由人將自己對產品體驗的第一感受,扮演商品推薦者的角色推薦給用戶,用戶對紅人、達人、大V、明星等“人”的信任成為內容導購的驅動力,當然,內容導購的方式也是多種多樣的,比如直播、紅人推薦、內容資訊等;
內容導購方式:淘寶直播、專輯/紅人推薦、內容資訊等
2. 營銷導購產品的目的是讓用戶快速購買商品,內容導購產品的目的是讓用戶消費更多內容和更長時間;
營銷導購是在用戶選擇購買渠道和具體產品的環節——考核的是一個用戶有無快速下單、購買,運用價格價格等利益商品平鋪吸引用戶來到平臺,并打消用戶一切疑慮和擔憂,比如質量好壞、退貨、價格是否最低、是否是正品等,讓用戶購買過程更短、更快!
內容導購是在消費需求的篩選和決策環節——考核的是一個用戶進來看多少內容,在頁面中消費多長時間,在一個產品中消費更多更長的內容代表內容對用戶的吸引度,就會有更多挖掘用戶的潛在需求,和更多幫助用戶決策的能力,一個用戶愿意消費更多內容和更長時間的平臺,就會比其它競品更有優勢。
3. 營銷導購產品的用戶路徑是單向的,內容導購產品的用戶路徑是內部流轉的;
以天天特價(營銷導購)和愛逛街(內容導購)的用戶主路徑為例,可以看到此差別性:
(A)營銷導購產品的用戶路徑是單向的,通過各種營銷手段、利益點在首頁直接鋪商品,直接點擊到商品詳情頁面,到達商品詳情的路徑盡可能的“短”和“直接”;
(B)內容導購產品的用戶路徑是流轉的,通過內容、專輯、詳情頁、互動頁、相關推薦等頁面讓用戶在平臺內部流轉和互通,在產品架構上一般不會首頁直接點擊到商品詳情頁,會有中間頁,從中間頁面再流轉到其它相關頁面,讓用戶在內部不斷流轉消費更多內容和更久時間;
營銷導購產品與內容導購產品的用戶主路徑區別圖
4. 不論內容導購還是營銷導購,都趨于用戶個性化;
提升用戶回訪率、增強用戶粘性、消費更多內容、商品——不論是內容導購還是營銷營銷導購都趨于基于用戶進行個性化。而購買力、常逛/買的類目、常逛/買的品牌、關注的紅人、關注的達人、性別、年齡等因子的不同決定了用戶的需求是千人千面的,如下圖,兩個女生的用戶行為很相似,但各自的需求明顯不同,那么,導購的用戶個性化勢在必行,用戶的需求也需更加細分。
兩個用戶行為相似,但需求不同
個性化方面可以:推薦用戶常去逛的、根據每個用戶每個類目的消費力推薦,根據用戶常買的風格、店鋪、標簽推薦,根據用戶每個月的購物時間點push信息,推薦與該用戶相似的用戶購買的商品等。用戶個性化的核心是“給每個用戶想要的”,千人千面更能契合用戶個體的需求或潛在需求。
從哪些方面入手能做好營銷導購產品設計呢?
營銷導購產品設計著力于“骨”和“肉“,即架構布局和內容的個性化。在設計上采用合理的架構布局會提升產品數據和更加符合用戶體驗,而內容則是在架構基礎上的填充,一個好的營銷導購產品不僅要有合理的架構,更要有符合產品調性的商品、文案、設計、品牌等,綜合”骨“和”肉“才是做好設計的抓手。
營銷導購產品設計的著力點
以下是通過數據驗證的一些經驗,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啦~
Part1 營銷產品的“骨”——大格局,小結構
1)首屏有鉤子模塊能有效降低跳失率
鉤子模塊是什么?
在這里指的是,在營銷導購產品的首屏中通過價格優勢、爆款、利益等維度吸引用戶點擊或回訪的模塊。產品中常用的鉤子模塊有:秒殺模塊、今日爆款、人氣冠軍、搶紅包、領金幣、猜你喜歡、限時搶、整點搶購、必搶等,如下圖。
新聞熱點
疑難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