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體驗、信息架構、內容管理系統、視覺設計、交互設計、用戶調查、元數據,以及其他一些幫助我們用戶找到和消費內容的原則等,這些我們已經聽的很多也說了很多,然后,我們很少談論內容(content)本身,總覺得只要網站這些都弄好了,內容會自然產生的,或者覺得內容只是新聞門戶網站才要做事情。
之前聽的最多的是“內容為王”,然后隨著web2.0和社會化網絡的流行,人人都是內容的生產者和消費者,現在連這種說法都很少聽到了,我從最近的工作中,越來越發現內容是一個網站的實質所在,不管一般的新聞門戶網站,還是新興的sns等,“內容為王”的本質沒變,只是內容的形式變的多樣了,內容的生產、消費和傳播的方式變的多元化了。下面我就整理了關于內容策略方面的一些資料,當然,這個是很籠統的東西,不同網站會有不同的內容策略(content strategy)。
首先,我們了解下什么是“內容”呢?我們去新浪看新聞,新聞是“內容”。我們去淘寶買東西,東西是“內容”。我們去豆瓣看書評,書評是“內容”。我們去開心網玩開心農場,那么開心農場是“內容”。這些都是實在的內容,也有一些“看不見”的內容,比如說,你的關系。像現在流行的sns,可以說是用戶通過“看不見的內容”找到“有形的內容”。
接下來來看下什么是內容策略(content strategy)?
“內容策略是一系列關于有用的(useful)、可用的(usable)內容的創造、消費和管理的一系列計劃。內容策略不僅僅能幫助我們知道哪些內容是我們需要的,還讓我們知道為什么需要這些內容。 ——Kristina Halvorson ”
下面一張圖是徒手畫的,翻譯自content strategy at ebay,我翻譯過來就把ebay改成了淘寶,變成了淘寶的內容策略。
知道了什么是內容,什么是內容策略之后,那么我們為什么要內容策略呢?現在這個sns流行的年代,還需要內容策略嗎?答案是肯定的,有幾點原因:
內容管理的混亂
1.相關度不高——為了一味的追求流量,好多網站會放一些或者引導用戶發一些和網站本身不相關的東西;
2.內容碎片化——很多用戶產生內容(UGC)的網站,小眾長尾現象比較明顯,這導致用戶搜尋信息的成本加大;
每個人都是一個“出版者”
現在許多網站的用戶理論上說都是網站內容的的消費者,也同時是一個貢獻者,如果沒有一個科學的可行的內容策略,每個人能產生內容,但是當內容大量而無序的時候,就是一文不值的垃圾,比如可以看到很多論壇中滿屏的廣告帖。
讓用戶行動,而不是察覺(Action, NOT AWARENESS)
1. 網站的本質是讓用戶有所行動,我們去一個網站都是帶著目的和問題去的,比如去網易看看新聞,去豆瓣看看有沒有好看的書,去mtime看看最近的電影,而這些問題的解決,靠的是什么呢?靠的是“讓用戶有所行動”,網站的內容就是這個觸發點。
2. 我們靠什么去提高用戶體驗呢?靠的是給用戶提供有用的可用的內容,為用戶解決一個問題才是關鍵,而不是只是簡單地關注如何找到內容。
那么內容策略怎么做呢?
按照what, why, how, where, when, who這五個關鍵字做。What 哪些內容是我們需要的? 用什么形式展示出來?(博客,視頻,還是討論…) Why 為什么需要這些內容?(用戶為什么會關注) 這些內容是否有商業價值?(對于網站來說) How 怎么去傳送這些內容? 我們去說出來嗎?(那又要以一種什么樣的語氣呢?) Where 內容從哪里獲得? 我們有從哪里把我們的內容同步到其他地方?(feeds, social media) When 什么時候發布內容? 什么時候要更新內容? Who 誰將負責這個內容建設?(雖然用戶自貢獻內容了,但需要人去引導和管理)
日常的維護工作?(這個階段運營人員要做很多事情,把零碎的信息系統化,通過各種方式刺激用戶產生更多的內容)
以上這五個要素,對于一個社區型的網站也是適應的,只不過要轉變一個觀念是,用戶是內容的消費者,更是生產者,運營人員的工作不是去產生內容,而是去引導和管理這些內容,刺激用戶不斷地產生更多的內容,通過不斷循環,帶來新用戶,產生更多內容。
新聞熱點
疑難解答